在臨床工作中,接觸過不少患者有這個誤區(qū):認為只要尿量正常,腎功能就沒什么大問題。
昨晚我在頭條上講腎功能指標(我在今日頭條上也做科普,有興趣的腎友可以去關注,名字叫“腎科石醫(yī)生”)。獲贊最高的一條評論說:
“無論如何有尿就問題不大,吃藥加飲食注意就行,別自己嚇自己。”
有尿就問題不大——是真的嗎?該評論獲贊是有群眾基礎的,有必要澄清一下:
我們知道,腎病的發(fā)展階段分為1—5期,那么,到了哪一期尿量會減少?
事實上,無論到了哪一期,尿量都可以是正常的,包括最后時期的尿毒癥。
我國有25%的尿毒癥患者,首次發(fā)現(xiàn)時就已經(jīng)進展到了尿毒癥。他們在知曉之前,就沒察覺到自己沒尿了嗎?察覺不到,因為直到尿毒癥,他們多數(shù)人的尿量還正常,每天尿1000多毫升。真沒尿了,沒有人會不管。
是的,因為水分子太小了,只要腎臟有一點點小縫隙,它就能流出來。
腎臟的濾過網(wǎng)(血管壁)上,有許多孔隙。正常情況下,小分子物質可以漏出來,比如肌酐、尿素氮等毒素,以及水分子等等,他們漏出來形成了尿液。
當腎炎發(fā)生時,孔隙被破壞、變大。尿蛋白這種大分子,平時漏不出來,但這時孔隙變大,它就漏出來了。
當腎功能發(fā)生惡化,孔隙、血管都被堵住了(硬化、萎縮),無論是大分子的蛋白質,還是小分子的毒素,都漏不出來了。
但是水分子,它比小分子的肌酐還要小6倍,可以鉆過極小的縫隙。在腎病發(fā)展的早、中、晚期,它全程都可以排出來,也幾乎只有它才能排出來。
所以重度腎衰患者,尿液會逐漸變成清水。而尿毒則蓄積在體內(nèi),造成尿毒癥。
什么時候水就排不出來了呢?
在透析一段時間之后。
在啟動透析時,腎臟大約還保留4%的腎單位。這點腎單位當然維持不住腎功能,但可以讓容易漏出的水分子漏出來。
當透析加速剩余腎單位死亡之后,腎臟的小血管才算是徹底硬化堵死,水分子也排不出去了,需要靠透析來脫水。
有部分腎友可能疑惑:我主要是尿蛋白,腎功能沒到晚期,怎么尿量也少了?
這種少尿,常見的是水鈉潴留:患者的眼皮很腫,面部水腫明顯。這是因為體內(nèi)的鈉太多(吃的太多/排泄太少),水喜歡和鈉在一起,于是潴留在體內(nèi),尿量減少。
這種情況,可以發(fā)生在腎功能正常的腎炎患者身上。用利尿劑來排水排鈉,尿量就會恢復。這種少尿和透析患者不一樣,透析無論用什么利尿劑都會失效。
還有的早期患者,發(fā)生了急性腎損害,也可以引起少尿。
無論腎病是早期、還是晚期,都可以因某種因素而發(fā)生少尿、也都可以尿量正常,和腎功能惡化程度沒有必然關系。
“尿量和腎功能相關”一說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透析時間一長就沒有尿了;另外腎衰患者并發(fā)癥多,比早期腎友出現(xiàn)少尿的概率會大一點。
如何通過尿液知曉腎功能?
腎科大夫也會關注患者的尿量:尿量由少變多,對病情是好事,有利于控制高血壓、心衰等并發(fā)癥。尿量增加是不是腎功能好轉了?可能是,但不確定,要看尿液中有沒有排出毒素。
排水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排毒。
我查房的時候,經(jīng)常會聞一下患者留的尿液有沒有氨味:如果尿液從無色無味,變得有顏色、有氨味,說明該患者排出了肌酐、尿素氮等毒素——這樣的腎衰者抽血檢查血肌酐,才會呈現(xiàn)下降。
聞尿味不是金標準,正規(guī)的學術會議和期刊上我們也不探討這個,只是平時臨床工作中的一個小方法,獲取可靠信息還是要做腎功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