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鴻輕。
輕鴻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題金山寺》
這是蘇軾寫的一首回文詩?;匚脑?,也寫作“愛情詩”“回環(huán)詩”, 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據(jù)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釋義是:“回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詩讀來回環(huán)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回腸,意興盎然的美感。
宋神宗熙寧初年,蘇軾 由于寫了《上神宗皇帝書》、《擬進士對御試策》等批評新法的文章,受到誣陷,不安于在京任職,乃自請外放。于是被任命為杭州通判。這首詩即是他在熙寧四年(1070)赴任時經(jīng)過鎮(zhèn)江金山寺所作。
蘇軾慕金山寺之名,蕩舟于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漁火點點,漁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蕩,曠怡愉悅,滿腹詩情油然而起。金山寺雄峙于長江之濱,歷來為游覽勝地。他略加沉吟,一首《題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躍然紙上。
說到金山寺,令人首先想到就是《白蛇傳》的水漫金山。沒錯,蘇軾游的金山寺就是此處。金山寺位于今江蘇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東晉。金山寺為禪宗之正宗,中國所有的寺廟山門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鎮(zhèn)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極樂世界。
關于金山寺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也和蘇軾有關。相傳妙高峰平臺上的妙高臺,是宋朝金山高僧佛印鑿巖建造的,離地約有30米,上面有閣。蘇軾曾多次游歷金山,與佛印、寶覺、圓通等法師交往甚密。元豐八年(1085)中秋,蘇軾攜友重游金山,江濤滾滾,月色如畫,蘇軾興起,歌詠起熙寧九年(1076)在密州所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起舞,曰“此便是神仙矣”。
蘇軾曾多次游金山寺,并寫過很多與金山有關的詩詞之作。他最后一次游金山寺是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正值遇赦于儋州北返之時。在寺中,蘇軾看到當年好友李公麟為自己畫的一幅畫像。畫中的他端坐在巖上,一條藤杖斜橫膝上,頭上戴著當年轟動一時的“子瞻帽”,雙目明朗,神態(tài)安詳。
蘇軾望著這幅畫像,之前的光輝歲月以及死里逃生、萬里北返的貶謫生涯,于眼前一一浮現(xiàn)。他百感交集,在畫像旁邊提筆留字,為自己坎坷飄零的一生寫下總結: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
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像》
此時的蘇軾已年逾花甲,病痛纏身,已然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
兩個月后,蘇軾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