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讀《論語》的時候,你有幾種感受:
第一種感受,就是古文并不很難。我看各位都已經(jīng)超過十三歲了,現(xiàn)在還來參加這個營隊,本來是不應該的。但是,換一個角度說,在這個時代里你還來參加“論語一百”,你是有福氣的。為什么我們既說不應該,又說有福氣?因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如果沒有好好地讀過經(jīng)典,沒有從經(jīng)典里來領(lǐng)受圣賢的教化,你豈不是對不起自己嗎?不過,經(jīng)典都是“古文”,那么難,怎么讀呢?一般的學校都告訴我們,你讀書,要讀一句解一句,讀一句懂一句,才有用。其實,那是錯誤的讀書方法,至少是錯誤的語文教育的方法。正確的語文教育,應該合乎人性,順乎自然,像我們孩子學講話一樣,一個胎兒就開始學講話了,雖然我們還沒有看到他,他已經(jīng)聽到我們講話的聲音了,出生以后他不僅是聽到你的聲音,張開眼睛就看到你的嘴巴,他已經(jīng)在學你的語言了。但是,他要到三歲才把你的語言學好,他是從懂開始學語言的呢,還是從不懂開始學語言的呢?當然是從不懂開始學的嘛,哪有一個孩子從懂開始學語言的呢?所以,我們學讀文章,當然也是從不懂開始讀的嘛,而且學語言,是聽了常用語那么多遍,聽了兩三年他才能夠開口說話。我們學文章,當然也要讀個兩三年,才能夠從中領(lǐng)會它的文法,才可以開始閱讀,乃至將來開始作文,所以從“懂”開始學,是錯誤的語文教學模式。正確的語文學習模式是“有口無心、囫圇吞”。不過,囫圇吞的讀書方式,是十三歲之前孩子自然的讀書方式。像各位已經(jīng)不適合這樣讀書了,但是,如果你以前不曾這樣讀過書,你這一輩子是逃不掉的,你還要補你的功課。我們現(xiàn)在是來補課,我們是來贖罪。所以請大家首先把心靜下來,你要把自己當作三歲小孩,就從現(xiàn)在開始安安心心地,這樣讀吧。你這樣讀讀,不知不覺間,你的語文能力會自然增長,于是水漲船高,你忽然會覺得:“古文并不難”啊,為什么以前覺得古文難呢?原來,不是古文難,而是你以前沒有這樣讀過書,你只要照這個方法讀下去,把論語讀一百遍以上,我保證你一定會有一個最外圍的、最顯明的感受——古文并不難。
第二點感受就是:經(jīng)典,原來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讀。為什么一百年來大家不讀經(jīng)了?有一個很嚴重的難關(guān),就是經(jīng)典很難,我讀不動??!剛才說古文的難,是一般的從語文程度來說,現(xiàn)在說經(jīng)典的難,那是從智慧、從人生哲理來說。這樣高度的人生哲理,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得這么光明正大、冠冕堂皇,難道是真的嗎?那些道理,難道是我可以領(lǐng)受的嗎?對我難道有用嗎?假如,你這一輩子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都把這些話當作是大話——這些當然是大話——偉大的話,但是,你把這個大話當作是空話,告訴各位——你可能自己障礙了你自己了。
所謂經(jīng)典,就是講大話的書。那么,要怎么體貼這些話原來不是空話,而是真的?你總是要自己親自去讀讀這種書才有機會。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書汗牛充棟,哪些書可以算是經(jīng)典呢?告訴各位,經(jīng)典并不多的,就只有那幾部。中國文化五千年,號稱經(jīng)典的不超過十部,而其中又有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就是《論語》。所以,你能夠讀《論語》,你就有信心了,就可以讀一切經(jīng)典了。你能夠讀一切的經(jīng)典,就可以讀一切中國書了,你能夠讀一切中國的書,你就可以讀全人類一切的書了!所以,古文不難,經(jīng)典并不難,讀書并不難,思想并不難,長進并不難!
第三個感受,你今天讀的是《論語》,你只要這樣讀它,讀個一百遍,我相信你不知道在什么時刻,你會恍然發(fā)現(xiàn)原來孔子不在山東,原來孔子不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在當下,就在你現(xiàn)在的心中!你可以讀出這個味道的。你只要放下自己的煩燥與恐慌,靜下來,一遍一遍地這樣讀,把你的精神提起來,發(fā)一點憤,讓自己過一段精進的人生,你必定能有這種感受——孔子還沒有死去,孔子還活著,活在哪里?活在現(xiàn)在,活在當下,活在你的心里!
請你計算一下,你在讀經(jīng)的過程中有幾次有這樣的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位,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種感受,那一種感受不是神秘的,不是宗教,它是真實的。你那時候才知道什么叫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什么叫作“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你那時候才知道人生應該怎么立志,應讓怎么為人、怎么處世。
======================================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讀經(jīng)”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