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記憶力是天生的,只有天才才有超常的記憶力。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記憶力是一種后天的智力因素??茖W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潛能是巨大的。有的學者認為,如果一個人始終好學不倦,那么他頭腦中一生儲存的知識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50倍———五億本書籍的知識總量。而自古至今從來就沒有人能記住這么多的東西。為什么?因為從來就沒有將他的記憶潛能完全開發(fā)出來。所以,這要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有意識地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你的記憶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以精通30多種外語,超常記憶力而聞名于世。他晚年雙目失明,但他以耳帶目,以口帶筆,臥床寫出85萬字的學術著作《柳如是別傳》。只要努力,你也會達到陳先生的水平的。信息學的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分短時記憶和永久記憶。人的短時記憶通常只能維持0.5至幾秒,幾秒以上便轉化為永久記憶。人的短時記憶通常只能記住5個或5個以下的組塊所組成的信息。什么叫組塊呢?比如說“比如說”這個短語就是三個組塊。但是,組塊劃分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比如說,brainstorming這個英語單詞,在大家剛剛接觸英語的時候,肯定很難記住這個單詞,但是現(xiàn)在一下子就能記住。為什么?在大家剛剛學習英語的時候,大家講它分成b、r、a、I、n、s、t、o、r、m、I、n、g十三個組塊,但是,在大家以后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后,大家會將它分成brain、storm和ing三個組塊。再比如“玉欄桿外清江浦”這句詞,我們一看就能記住,但是剛學漢語的老外可能就十分吃力,因為在他眼中,這句詞要分為“玉、欄、桿、外、清、江、浦”七個板塊來記憶。
有關記憶的科學規(guī)律,主要有如下幾條規(guī)律:
第一、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艾賓浩斯是一個心理學家。他發(fā)現(xiàn)人們在記憶的時候,第一天記住的東西,第二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差不多全忘了。規(guī)律不可以改變,但是可以利用。因此,在記憶的時候,應該及時復習,不要等到都忘了再去背,事倍功半,做的全是無用功。
第二、蔡戈尼記憶效應。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記憶體驗:考試前突擊記憶,效果良好。但是,考后腦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沒有留下。這個就是蔡戈尼記憶效應。緊張狀態(tài)下人的所有感覺器官都動用起來,潛能被發(fā)掘,所以記憶效果良好。但是,大緊張伴隨的就是大放松,記住的東西就這樣溜走了。所以,如果想鞏固記憶的話,可以在考試后再適當復習一下。
第三、肯斯霉的碗。這條規(guī)律講的是,在用來背東西的這段時間,記憶效果最好的是剛開始和最后的時間,中間的記憶效果最差。為什么會這樣呢?在心理學上,有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的說法。簡單地講,就是在花一段時間記憶知識時,某一時點的知識點會收到前面所記住的知識和后面所記的東西的干擾,因此,記憶效果會大打折扣。而最早所記知識和最后所記知識所受干擾最少,因此,記憶效果也最好。如果用曲線來表示不同時點的記憶效果,就像是一只碗,由此得名。那么,怎樣讓自己記憶效果好的時間多起來呢?辦法實際上很簡單,將大碗分成若干個小碗。也就是說,不要一連幾個小時埋頭學習,不休息,而應該學習一段時間,休息一會兒,然后再接著學。
第四、過度復習。實踐表明,當一個人剛剛將某些知識記住之后,應該再花150%到200%的時間予以鞏固,這樣效果最好。也就說,如果你花10分鐘備好了一首詩,那么,應該再花15至20分鐘記憶。
第五、詹金斯的試驗。詹金斯是一著名心理學家,他通過多次試驗發(fā)現(xiàn),在睡眠之前記得東西不容易遺忘。這個大家可能也有這樣的體驗,睡覺之前將今天所學知識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往往能將其牢牢記住。這種現(xiàn)象的原理和肯斯霉的碗的原理是一樣的。因為睡覺之后大腦就再也不受什么東西干擾,剛記的東西只受前攝抑制的影響。
第六、修利曼的體會。修利曼發(fā)現(xiàn)大聲朗讀對記憶很有好處。這其實也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在記憶的時候大聲朗讀,能夠將人的視覺和聽覺都調動起來,多種感官一起運作,效果自然不錯。
第七、巴特萊法則。這個法則有的類似于黃金分割,巴特萊發(fā)現(xiàn),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事物的80%價值集中于20%的組成部分里。在記憶中,可以用20%的時間來記住80%的東西。換句話來說,就是要發(fā)現(xiàn)自己記憶的最佳生理時間。一般認為,人的最佳記憶時間是上午9:00—11:00、下午15:00—16:00和晚上19:00—21:00。當然,人的最佳記憶生理時間可能還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嘗試著找出自己最佳的記憶時間,在這個時段記憶歷史,在邏輯思維活躍的時段做數(shù)學題。各得其所,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規(guī)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隔年記憶法:將發(fā)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guī)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jīng)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聯(lián)想記憶法:利用聯(lián)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jié),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lián)系全部內容。
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網(wǎng)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wǎng)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jīng)。據(jù)《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jīng)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shù)。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有人認為記憶力是天生的,只有天才才有超常的記憶力。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記憶力是一種后天的智力因素??茖W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潛能是巨大的。有的學者認為,如果一個人始終好學不倦,那么他頭腦中一生儲存的知識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50倍———五億本書籍的知識總量。而自古至今從來就沒有人能記住這么多的東西。為什么?因為從來就沒有將他的記憶潛能完全開發(fā)出來。所以,這要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有意識地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你的記憶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以精通30多種外語,超常記憶力而聞名于世。他晚年雙目失明,但他以耳帶目,以口帶筆,臥床寫出85萬字的學術著作《柳如是別傳》。只要努力,你也會達到陳先生的水平的。信息學的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分短時記憶和永久記憶。人的短時記憶通常只能維持0.5至幾秒,幾秒以上便轉化為永久記憶。人的短時記憶通常只能記住5個或5個以下的組塊所組成的信息。什么叫組塊呢?比如說“比如說”這個短語就是三個組塊。但是,組塊劃分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比如說,brainstorming這個英語單詞,在大家剛剛接觸英語的時候,肯定很難記住這個單詞,但是現(xiàn)在一下子就能記住。為什么?在大家剛剛學習英語的時候,大家講它分成b、r、a、I、n、s、t、o、r、m、I、n、g十三個組塊,但是,在大家以后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后,大家會將它分成brain、storm和ing三個組塊。再比如“玉欄桿外清江浦”這句詞,我們一看就能記住,但是剛學漢語的老外可能就十分吃力,因為在他眼中,這句詞要分為“玉、欄、桿、外、清、江、浦”七個板塊來記憶。
有關記憶的科學規(guī)律,主要有如下幾條規(guī)律:
第一、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艾賓浩斯是一個心理學家。他發(fā)現(xiàn)人們在記憶的時候,第一天記住的東西,第二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差不多全忘了。規(guī)律不可以改變,但是可以利用。因此,在記憶的時候,應該及時復習,不要等到都忘了再去背,事倍功半,做的全是無用功。
第二、蔡戈尼記憶效應。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記憶體驗:考試前突擊記憶,效果良好。但是,考后腦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沒有留下。這個就是蔡戈尼記憶效應。緊張狀態(tài)下人的所有感覺器官都動用起來,潛能被發(fā)掘,所以記憶效果良好。但是,大緊張伴隨的就是大放松,記住的東西就這樣溜走了。所以,如果想鞏固記憶的話,可以在考試后再適當復習一下。
第三、肯斯霉的碗。這條規(guī)律講的是,在用來背東西的這段時間,記憶效果最好的是剛開始和最后的時間,中間的記憶效果最差。為什么會這樣呢?在心理學上,有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的說法。簡單地講,就是在花一段時間記憶知識時,某一時點的知識點會收到前面所記住的知識和后面所記的東西的干擾,因此,記憶效果會大打折扣。而最早所記知識和最后所記知識所受干擾最少,因此,記憶效果也最好。如果用曲線來表示不同時點的記憶效果,就像是一只碗,由此得名。那么,怎樣讓自己記憶效果好的時間多起來呢?辦法實際上很簡單,將大碗分成若干個小碗。也就是說,不要一連幾個小時埋頭學習,不休息,而應該學習一段時間,休息一會兒,然后再接著學。
第四、過度復習。實踐表明,當一個人剛剛將某些知識記住之后,應該再花150%到200%的時間予以鞏固,這樣效果最好。也就說,如果你花10分鐘備好了一首詩,那么,應該再花15至20分鐘記憶。
第五、詹金斯的試驗。詹金斯是一著名心理學家,他通過多次試驗發(fā)現(xiàn),在睡眠之前記得東西不容易遺忘。這個大家可能也有這樣的體驗,睡覺之前將今天所學知識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往往能將其牢牢記住。這種現(xiàn)象的原理和肯斯霉的碗的原理是一樣的。因為睡覺之后大腦就再也不受什么東西干擾,剛記的東西只受前攝抑制的影響。
第六、修利曼的體會。修利曼發(fā)現(xiàn)大聲朗讀對記憶很有好處。這其實也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在記憶的時候大聲朗讀,能夠將人的視覺和聽覺都調動起來,多種感官一起運作,效果自然不錯。
第七、巴特萊法則。這個法則有的類似于黃金分割,巴特萊發(fā)現(xiàn),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事物的80%價值集中于20%的組成部分里。在記憶中,可以用20%的時間來記住80%的東西。換句話來說,就是要發(fā)現(xiàn)自己記憶的最佳生理時間。一般認為,人的最佳記憶時間是上午9:00—11:00、下午15:00—16:00和晚上19:00—21:00。當然,人的最佳記憶生理時間可能還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嘗試著找出自己最佳的記憶時間,在這個時段記憶歷史,在邏輯思維活躍的時段做數(shù)學題。各得其所,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規(guī)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隔年記憶法:將發(fā)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guī)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jīng)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聯(lián)想記憶法:利用聯(lián)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jié),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lián)系全部內容。
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網(wǎng)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wǎng)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jīng)。據(jù)《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jīng)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shù)。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