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二兩,枳實(大者,炙)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方解:此于大承氣湯去軟堅下熱的芒硝,又減行氣消脹的枳實、厚樸用量,雖亦屬里實的下劑,但較大承氣湯則遠有不及,尤其下熱,更較不足,故名為小承氣湯。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解析:燥屎即硬便,轉矢氣,即俗稱放屁。陽明病發(fā)潮熱,已為里實可下之候,若更知大便微硬者,即可與大承氣湯攻之;但大便不硬者,則不可與之。假使不大便已六七日,欲知其有無燥屎,可先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不大便,但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以大承氣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必下先硬后溏的大便,則不可與大承氣湯攻之也。若不經此試而誤以大承氣湯攻之,則證輕藥過,勢必大傷中氣,必致腹?jié)M而不能食。欲飲水者,亦必因胃中虛冷,與水則噦也。
試服小承氣湯,即下初硬后溏的大便,里已不實,潮熱當解。若其后又復潮熱者,此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仍宜以小承氣湯和其胃,服后轉矢氣而大便不通者,則可與大承氣湯,不轉矢氣者,慎不可用大承氣湯攻之。
按:陽明病發(fā)潮熱,在原則上為表解里實之候,是可以議下的,但用什么方藥下之,還必須進一步細辨方藥的適應證。大承氣湯為攻下峻劑,尤其不可輕試。有潮熱同時更有大便硬證候者,即為大承氣湯的適應證。上條的手足減然汗出,即大便成硬的一候,而本條所述并無明確大便硬的特征,但六七日不大便,惟恐其大便硬,因出小承氣湯試之一法。不過潮熱而大便先干后溏者,為小承氣湯證,若施于大便硬的大承氣湯證,只能使其轉矢氣,當然無效,但亦無害,而后再與大承湯,乃最妥當不過,故于大承氣湯疑似之證,先與小承氣湯,亦可視為定法,雖云試之,實即治之也。
210.夫實則譫語,虛則擲聲。擲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解析:熱實于里,達到一定高度時,勢必波及頭腦,而發(fā)譫語,若更精氣虛竭,而必進為擲聲。擲聲者,即細音重語。與譫語之狂言亂語者不同。譫語原非死候,但如津液耗喪殆盡以致不能榮養(yǎng)目系,而發(fā)直視,若更喘滿或下利,均屬虛脫形象,故主死。
按:陽明病不怕熱實,而怕津液傷,實者下之即治。若病邪實,兼見津竭正虛,攻補兩難,故曰死。
211.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解析:病在表當發(fā)汗,但發(fā)汗以微似汗出者佳,若發(fā)汗多,病必不除,再以為汗出不徹,而重發(fā)其汗,必使津液大量亡失(亡其陽),因致胃中燥而發(fā)譫語。脈短者,為津液虛竭,邪盛正衰,攻補兩難,故死;脈自和者,雖燥實在里,為正氣未衰,猶可治也,故不死。
按:表實里熱不汗出而煩躁的太陽病,若不知配伍石膏的大青龍湯證,以兩解其表里,只一味發(fā)汗,徒亡津液(亡其陽),而病必不解。若更認為汗出不徹,而復發(fā)其汗,則必致津枯熱實之禍,即所謂陽盛陰虛者,汗之則死者是也。蓋熱盛者,津液為虛,虛其津液者,熱因益盛,終至脈短不治,皆醫(yī)者引至于死地。仲景此論,正為不知愛惜津液者誡。
212.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解析:太陽傷寒,法當發(fā)汗,若吐、若下均屬誤治,故病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者,邪陷于里,陽明內實也。不惡寒者,表證罷也。獨語如見鬼狀者,譫語煩亂,陽明病里實證已明顯。
若上證劇甚者,更必神識不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均屬邪實正虛的險惡證候。脈弦乃氣血尚充,還可急下以求生;脈澀則精氣欲絕,已不堪攻下,故死。
若上證之輕微者,而只發(fā)潮熱和獨語如見鬼狀的譫語者,為里實,則以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得快利,則止后服。
按:以上二條均承前條,說明陽明病熱實津竭的死證,而均由于表證的誤治所致,當引為注意。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解析:陽明病,以法當多汗,今謂其多汗者,指其人平時即多汗,今患陽明病,則較一般人更多汗也。以是則津液大量外出,胃中燥,故使大便硬而譫語,因實多而熱少,故以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按:此以汗出多,因使胃中燥、大便硬發(fā)譫語,還未致熱實的內結,因亦無潮熱,故主以小承氣湯和其胃,以止譫語。此以津液亡失為病根,屎成硬亦不可與大承氣湯。譫語止,即小承氣湯亦不能再服,慮其更亡津液也。
214.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解析:論中有“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和“脈數(shù)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的說明,本條無論證或脈均宜大承氣湯,而謂小承氣湯主之,實非,尤其因與承氣湯一升以下為文,更令人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錯簡,故不釋。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解析:陽明病,譫語有潮熱,為熱實于里,大便成硬的證候。里熱當能食,今反不能食者,為胃中必有干燥的宿食不消之因。若其人能食,則胃中無積食,但亦必大便硬無疑。故無論能食與否,均宜大承氣湯主之。
按:譫語有潮熱,為熱實于里大便成硬的特征之一,燥結上及于胃則不能食,尚未及于胃則能食,但潮熱而大便硬者,即為大承氣湯的適應證,故均宜大承氣湯主之。 216.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躍然汗出則愈。
解析:陽明病下血,為熱入血室所致,熱隨血以上犯,故但頭汗出而譫語,宜刺期門,隨熱之實處而瀉之,當戳然汗出而愈。
按:中醫(yī)所謂血室,在婦人則為子宮,在男子正當膀胱部位,為血液集匯之處,故又名之為血海??贾馄噬韺W,亦謂骨盆內器官的動靜脈,大而且多,與中醫(yī)所謂血室亦相符合。邪熱陷于此處,最易影響臨近的器官發(fā)炎、出血,熱隨血液上犯頭腦,必發(fā)譫語。此和婦人熱入血室證、譫語如見鬼狀者,同一道理,故亦宜刺期門。
217.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解析:汗出則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定硬,以至其人譫語者,為里已有燥屎的關系。此為風者,謂此本太陽中風而轉屬陽明也,以示與其人多汗而致大便硬、譫語者不同(前213條可互參),此證已須下之,但必須太陽證罷,乃可下之。下之過早,則使外邪全陷于里,更必熱盛神昏,加甚其語言錯亂。表虛里實者,即是說表邪內陷,則表已虛,邪并于里,則里益實也。此時仍宜用大承氣湯,下之則愈。
按:此和213條所述證候頗相似,而所以前與小承氣湯而此與大承氣湯者,主要是此為太陽中風轉屬陽明病,表未罷即續(xù)自汗出而譫語,其燥結之速可見。未發(fā)潮熱,亦表未解的關系,故一俟表解,即須下之,以其病熱進行太速故也。前者只以其人多汗,表證早不存在,以無潮熱,屎雖硬而熱不甚,因只宜小承氣湯和之。所以辨證必須入細,粗枝大葉,未有不出錯者。
218.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解析:傷寒四五日,病已傳里轉屬陽明,故脈沉而喘滿,脈沉為病在里,喘滿為熱上迫胸膈的結果。醫(yī)不詳查,誤以喘滿為表不解的麻黃湯證,而復發(fā)其汗,因使津液越出于外,水分被奪于里,故大便難通。表因汗出而虛,里因燥結遂實,久則大便成硬,必發(fā)譫語。
按:喘滿為麻黃湯和承氣湯的共有證,但麻黃湯證以喘為主而脈必?。怀袣鉁C,以滿為主而脈必沉。上條為太陽中風轉屬陽明,由于汗出因致大便硬而譫語;本條為太陽傷寒轉屬陽明,由于誤汗因致大便難,久必譫語。均是由于津液亡失,加快燥結的進展,本條未出方,讀者試探討之。
219.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汗出、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解析:太陽、陽明、少陽同時發(fā)病者,謂為三陽合病。腹?jié)M、譫語、遺尿,屬陽明;身重為濕郁于表,故身重難以轉側,可視為太陽陽明共有證;陽明病口燥渴,少陽病口苦、咽干,今合為不知味覺的口不仁;三陽合熱,故面不澤而色垢,上犯頭腦則譫語,下迫膀胱則遺尿。統(tǒng)觀全證,為盛熱遍及表里上下,因謂為三陽合病。里熱者,不可發(fā)汗,若發(fā)汗則胃中燥,必加重其譫語;里雖熱但不實,尤其有濕,故不可下之,若誤下則虛其里,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也;若未經汗下,而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按:此雖謂三陽合病,其實不外濕熱之屬,故以汗、下為戒。此所謂腹?jié)M亦只腹皮膨滿,較承氣湯證的硬滿者不同,即按之亦必無抵抗和壓痛也。
220.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縶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解析:太陽與陽明并病,若太陽證罷,但見其人發(fā)潮熱、手足縶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更是成硬的證候,下之則愈,不必多疑,宜大承氣湯。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儂,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解析:心憒憒,謂心亂、昏憒。怵惕,為驚恐不安狀。
脈浮而緊,為太陽傷寒脈。咽燥口苦為少陽證。腹?jié)M而喘,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證。身重為太陽陽明共有證,可見此為三陽并病。此太陽病、少陽病將欲罷,陽明病的外證已備,但胃家還未實的證候,宜以白虎湯主之,不可發(fā)汗、溫針或下之也。
若誤發(fā)其汗,致表虛里實,則必躁煩、心憒憒、反譫語。若誤施溫針,則以火助熱,其人必怵惕煩躁不得眠,即所謂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者是也;若誤下之,里雖熱而不實,下則使胃中空虛,客熱邪氣必乘虛而動膈,因而為心中懊儂的虛煩證,舌上有白苔,亦虛熱為候,宜以梔子豉湯主之。
按:此承上之三陽合病,而又出三陽并病,均就白虎湯證立論,發(fā)汗、溫針以及下之,均屬誤治。前二者誤治后的變證(發(fā)汗和溫針的變證),雖未出方,但均見于前,讀者不難理解,不過條文注重在誤下,故詳述其治。前陽明病脈遲條,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的一段為證,與本條所述證相似,均不可下也,學者宜前后細參。
222.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析:此與下條均承上條若下之而言,本條即承上條,若上條的誤下后,其人渴欲飲水,而口干舌燥者,為白虎湯證未罷,復亡津液也,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白虎湯誤下,亡津液,而變?yōu)榘谆⒓尤藚C。加人參即為補中以滋津液而止渴,此可與白虎湯和白虎加人參湯諸條對照一下,即可看出有無人參為治之異同。
223.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解析:若誤下后,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因誤下移熱下焦,因致蓄水不化之變,宜豬苓湯主之。
按:此和上條均承前條“若下之”句,連續(xù)寫來,與梔子豉湯證并例為三。細按前后語意確屬一貫,《金鑒》合為一節(jié),用意可知。又豬苓湯證與五苓散證大致同,可互參。故不詳釋。不過豬苓湯為寒性利尿劑,故宜于熱證,不宜于寒證,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