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是一個很注重細節(jié)的人,落實在做事方面,會很認真細心、考慮周詳。但在遇到?jīng)_突時,容易把小問題放大,覺得這個問題會導致整個事兒崩盤,沒有轉(zhuǎn)圜的余地,陷入死局。也就是說,會比較苛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正確的、順利的。是因為「完美主義」嗎?我覺得不是。只是一種思維定勢而已。這種思維定勢,大多數(shù)人都有:做事遇到困難,和人有沖突,我們總是習慣性把思維收窄,把事情的結(jié)果災難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02
上個月遇到一個事兒,對方的解決思路,真的是讓我耳目一新,學到了新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大致過程是,我們發(fā)生了一些沖突,我想了很久,還是把真實想法直接說出來了。此處省去細節(jié)的描述,核心意思是「你侵犯了我的某些權(quán)益」。說完這些話,我是做好了友盡的準備的。我覺得,如果別人跟我說了這樣的話,那我大概會很羞愧,我會道歉,會在行為上彌補,然后這個關(guān)系就很尷尬了,沒法繼續(xù)下去了。對方在收到我的消息之后,隔了好一會兒,回了「好」。我發(fā)消息時候沒有緊張,收到「好」的時候,緊張得要死。好吧,沒關(guān)系,我安慰自己,這是必須做的事情,要想改變,是要經(jīng)歷某種逆著自己慣常思維的痛苦的。03
但是,過了一會兒,對方輕松愉快地發(fā)了新消息:之前以為是怎樣怎樣,所以怎樣怎樣了,這中間存在著誤解。xx乖~不生氣哈~我那一瞬間意識到,對方真的特別棒。在一個我認為「死局」的地方,其實三兩句話,就完全可以化解我們之間的尷尬。誤解也好,侵權(quán)也罷,其實不那么重要。對方的回應,讓我們的關(guān)系可以繼續(xù)。這是我的第一點感悟,事情是有解決的余地的。并不像我們每次習慣性認為的那樣,是個死局。04
《第五項修煉》這本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認為心智模式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假設(shè)和歸納,決定了我們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據(jù)此做出的行為。注意這四個字,「根深蒂固」。我所說的,在遇到問題時,把事情災難化,完全否定掉解決的可能性,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我讀本科時候,跟好朋友鬧矛盾,那會兒已經(jīng)快畢業(yè)了,我真是倔強,想法是,鬧矛盾就鬧矛盾,去解釋、去和好,真的太麻煩了,那就絕交吧。朋友來找我,問我怎么想的,我說,我什么也不想,就這樣吧。啥事兒都能讓我覺得是死局,是終結(jié),是壞掉了,是沒法解決了。05
大家先別著急打我,我聽了室友的開導,第二天就去找人道歉和好,吃水煮魚去了。對方是那樣的可愛和溫柔,根本沒有讓我尷尬。看看我之前的行為,再看看別人跟我說「xx乖~不生氣哈~」的解決方式。大家可以理解,我為什么用「耳目一新」這個詞了吧。在既有的經(jīng)驗和思路里解決問題,只會在死胡同里徘徊,卻意識不到自己的局限性。這是我想說的第二個事兒: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心里做了錯誤的預設(shè),把所有的問題和糾結(jié),都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解決。你要打開自己,去跟外界互動,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傾聽別人的想法,去驗證或者反思自己固有的模式,才能得到更開闊的成長。06
前面打的兩顆栗子都是跟人相處,但做事也是同樣的。做事嘛,要么是需要跟別人溝通,要么是在跟自己較勁,依然是在「關(guān)系」中完成的。在「關(guān)系」中遇到?jīng)_突和困難時,別急著用剛硬的姿態(tài)做出反應,別急著下定論、判死刑。每天有無數(shù)個瞬間,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shè)置了思維層面的障礙。哪些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哪些是我們想當然的?我們真的沒得選嗎?
還是我們放棄了?
什么都不做,放任它繼續(xù)變壞,當然是最省力的方式。但,事情通常是有解決的余地的。 試試去想如何和解,而不是執(zhí)拗地對抗。07
在第一顆栗子中,我說,是誤解或者是侵權(quán),根本不重要。大家可能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的,我覺得,和別人相處,只要對方身上,有我所看重的某個點,這個點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那么其他的小問題、小缺點,只要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那么我都可以去接受。
對我來說,對方說出那句話的時候,我再一次看到了她身上閃閃發(fā)光的部分:對外界的熱情,對沖突的柔軟。那種開放的、不拘束自己的姿態(tài),是我很喜歡很喜歡的。沒有人是完美的。我也不是完美的,我也有很多缺點,有很多需要別人接受甚至忍受的部分。其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為什么我們不需要是完美的,也可以得到別人的喜歡。1、遇到?jīng)_突和困難時,別急著用剛硬的姿態(tài)做出反應。事情是有解決的余地的,并不像我們每次習慣性認為的那樣,是個死局。
2、打開自己,去跟外界互動,傾聽別人的想法,去驗證或者反思自己固有的模式,才能得到更開闊的成長。
3、不要求別人,也不要求自己完美。人際關(guān)系中,不可替代性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