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朋友圈干貨 10月14日,清華大學官方微博發(fā)了這樣一條微博,很快就刷爆全網(wǎng)。
這份計劃表是清華校史館舉行的“清華大學優(yōu)良學風檔案史料展”中一份展品,來自一位本科生,上面寫滿了她“每天的計劃”:
凌晨1點睡覺,清晨6點起床,6點40開始學習。 上午上課,中午兩個小時吃飯,下午四節(jié)課,晚上9點開始到凌晨一點才睡覺。 每天學習17個小時,只睡5個小時。
圖:@清華大學
“清華學霸”的作息表一公布,不少網(wǎng)友紛紛留言:學霸之所以是學霸,真的是有原因的!我和他們一比,真的差得遠。
一時間,網(wǎng)上被一種濃烈的擔憂所籠罩,仿佛我們沒考上清華,只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只要我們努力了,一切就能變好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每天只睡5小時,學習17個小時,真的能做到嗎?即便能做到,又能堅持多久? 很快,網(wǎng)上爆出了真相:這個所謂的“清華學霸作息表”,根本不是真的! 清華大學博士、知乎答主D.HAN曾經(jīng)親自問過這個手稿的制作者——清華學霸馬冬晗,馬冬晗表示,這不是自己的計劃表,而是記錄表。 也就是說,這上面的事項不是事先定好的計劃,而是她在這一天結(jié)束后,把自己今天所做的事情填了進去,就和日記差不多。 她自己也說,如果這是一張計劃表,根本不可能有人可以完成。
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少人都覺得非常憂慮,想要成功卻苦無辦法,只能用最簡單直接的辦法——不斷努力。 不少營銷號也鼓吹,如果你要成功,你就要非常自律,盡可能地壓榨娛樂、休息的時間,抓緊一切時間來學習。 問題是,努力固然重要,但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一味只強調(diào)努力,卻忽視方法,只會讓人在一次次失敗中自我懷疑,最后失去了成功的動力和決心。 “亂打雞血”,往往比懶惰更加容易毀掉你。
01
如果只靠努力就能成功
富士康的工人才應(yīng)該是百萬富翁
你見過半夜3點鐘的北京嗎?你見過凌晨4點就起床學習的學霸嗎?你見過早上6點才準備下班的白領(lǐng)嗎?……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類似的句子成為了朋友圈勤奮人群的代名詞,也是網(wǎng)絡(luò)上爭先報道的正面形象。 不少人看到類似的報道,總會有一種無法壓抑的憂慮,仿佛有人在對自己說: “你在玩游戲看劇,人家在挑燈夜讀,你不如人家,就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所以,不少人也開始了所謂的“自律”:盡可能壓縮睡眠和娛樂時間,擠出所有時間來學習、加班…… 如果累了、困了,他們就會痛罵自己是根“懶骨頭”,喝杯咖啡繼續(xù)熬夜苦讀。 問題是,這樣的“勤奮”、“努力”,真的有用嗎? 有一個比喻很形象——如果光靠努力就能成功,那么富士康的工人才應(yīng)該是百萬富翁。 心理學家葉克斯與杜德遜曾提出一個葉杜二氏法則(Yerkes-Dodson Law)。 這個法則認為,壓力和業(yè)績是倒 U 型關(guān)系,適度的壓力可以讓你的表現(xiàn)達到頂尖狀態(tài),但過大或過小的壓力都會使效率大大降低。 不少科學家也驗證了葉克斯與杜德遜的說法,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加班只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產(chǎn)出,一周工作40到50個小時能使勞動效率最大化,超過這個時間效率會直線下降。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在這個極限內(nèi)你能做到效率的最大化。 一旦超過這個極限,哪怕你再努力,無論學習還是工作,效率只會直線下降。 作為自由撰稿人,我對此深有體會。 我每天都處于高強度的寫作狀態(tài),我發(fā)現(xiàn)只要我連續(xù)寫作超過3小時,我的寫作效率就會大大下降。 主要表現(xiàn)為:注意力無法集中、開始胡思亂想、寫出的東西沒有章法…… 機器尚有需要整修維護的時候,人就更需要休息了,這是人的生理需求,和吃飯、喝水一樣,不是你靠打雞血就能熬過去的。
02
名人故事
你信就輸了或許你會說:我曾聽說過不少名人的成功案例,他們都是靠著努力才贏得最后的成功!
那我就要不得不提醒你,這些名人故事,往往都是有水分的,都是他們成名之后,大家一廂情愿打造出來的傳說。 科比“凌晨四點的洛杉磯”的故事人盡皆知,但科比的老婆瓦妮莎卻說,科比只試過幾次凌晨四點去訓練,而且訓練回來就要補覺。 日本首富孫正義,曾說自己在生病住院的一段時間里,足足看完了3000本書,積累了龐大的知識量,最后才創(chuàng)業(yè)成功。 后來日本作家井上篤夫為孫正義寫自傳,他也是較真,專門找到了孫正義當年的主治醫(yī)師,求證這個故事。 時隔多年,主治醫(yī)師還對孫正義很有印象,他說出了真相:“3000本書應(yīng)該是有的——不過都是漫畫書?!?nbsp;馬云和他的“十八羅漢”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大家都津津樂道,這十八人是當年跟著馬云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初始員工,現(xiàn)在大部分在阿里身居要職。 但財經(jīng)作家吳曉波一針見血地指出,“十八羅漢”一點也不神奇,在當時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當時只要愿意跟著馬云干,愿意每個月只領(lǐng)600塊錢工資,就可以成為創(chuàng)始人?!?nbsp;所以說,哪怕名人們的成功真的有努力的因素在,也不意味著努力就是唯一因素。機遇、堅韌、智慧、謀略……這些因素同樣重要。 如果你深信“努力就能成功”,那你在努力過后,很有可能依然得不到回報。 這時候,你很可能就會心灰意冷,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我都努力過了,還是一點用沒有,我還是繼續(xù)混吃等死吧。” 所以說,“亂打雞血”,往往比懶惰更加容易毀掉你。
03
除了打雞血
還能怎么做?
說到這里,或許你會問,如果我想利用好時間,不靠打雞血,到底應(yīng)該怎么做? 簡單來說,就是做到以下三步: 第一步:記錄你當前的時間使用情況 其實開頭所說的清華學霸馬冬晗,就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在這一天結(jié)束后,她會記錄下一天的行程。 記錄你當前的時間使用情況,就是管理時間的第一步。 作家張佳瑋曾突發(fā)奇想,抽出半天當樣本,來了個掐表實驗:自己每逢做什么,便掐表記錄,計算時間。 他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半天里,他刷網(wǎng)頁,看微信,跟朋友聊天,打游戲,真正花在讀書、寫東西上的時間少之又少,在沒統(tǒng)計之前,連他自己都沒注意到。 只有知道自己每天的時間都花在哪里,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時間利用效率,為下一步的計劃做調(diào)整。 第二步:厘清自己的目標,讓自己的時間緊緊圍繞著這個“目標”去做。 要記住,我們之所以想要制定種種計劃,并不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節(jié)省時間,而是希望能夠最大效率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連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么都不知道,那節(jié)省時間又有什么意義可言?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做好時間管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效率、更有意義,那你就要先問清楚自己幾個問題:我這一階段學習、工作、生活的重點是什么?我的時間應(yīng)該如何根據(jù)重點事項來調(diào)配?我目前的時間安排,存在著什么樣的缺陷? 等你弄清了這些問題,你就能把自己的時間,調(diào)配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了。 剛剛畢業(yè)的時候,我對社會上的一切都覺得很新奇,一到周末就到處去玩,約朋友聚會。 我過得非常充實,但并不開心,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我自己也非常迷茫。 后來我好好思考了一下,才清醒過來,剛畢業(yè)的我最應(yīng)該做的是提升工作能力,融入職場,而不是想著去聚會、玩耍。 于是,我把時間更多花在學習和工作上,我在職場上慢慢站穩(wěn)了腳跟,自信心也增強,也不再為了未來而迷茫。 請記住,沒有意義的努力,是沒辦法堅持下去的,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把時間省下來能有什么用,那在你心里,估計你也不覺得節(jié)省時間是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 第三步:根據(jù)自己的最新情況,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計劃。 時間管理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不少人制定了一個計劃,就打算一輩子執(zhí)行下去,這樣是不對的。 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階段的重點,此時時間就應(yīng)該往這方面傾斜。 因此,你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最新情況,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時間安排。
04
一味強調(diào)努力
其實是另一種懶惰
說到底,時間管理的本質(zhì),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時間”本身,而是關(guān)注自己的真實需求。 不少人心目中的時間管理,不是壓縮娛樂、休息的時間,就是把各種看起來有趣的事項,比如健身、烘焙,一股腦地塞進自己的時間表內(nèi)。 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高效的安排,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壓榨自己,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去做的事情。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舍得放棄不重要的事項,這才是時間管理的王道。 同時,也不要再用打雞血、熬夜這樣的行為來標榜自己很努力,這種行為除了心理安慰,其實毫無用處。 一味只強調(diào)努力,其實是另一種懶惰,只是在舒適區(qū)中來回打轉(zhuǎn),用無用功來麻醉自己。 它就像一種毒品,讓你得到暫時的興奮,過后卻是現(xiàn)實的打擊和無盡的空虛。 與其一味地埋頭往前沖,不如靜下心來想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把事情做好。
不要被自我感動式的努力毀了自己,要帶著目標工作、帶著腦袋去工作。
請記住,一個人的成就,不在于他做了多少事,而在于做了多少正確、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