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明小長假的到來,不少寶爸寶媽會帶著寶貝為過世的親人掃墓。不少好奇寶寶們會問:“人為什么會死?”“人死了會怎么樣?”……
作為父母,你又是如何回答?
有位媽媽的回答花寶覺得值100分——
女孩指著路邊正在燒紙的人問道:“媽媽,他們這是在干什么?”
媽媽說:“那是他們的親人死了、去世了,他們在用特殊的方式懷念他們。”
女孩顯得有些害怕:“媽媽,人都會死嗎?那你也會死嗎?”
這位媽媽顯然一下子愣住了,但她篤定地告訴孩子:“寶貝,每個人有一天都會死。不過,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不會影響我們每天開心的生活。媽媽會一直愛你,陪著你,照顧到你長大。”
這樣的答案,溫暖且有力量,能夠有效安撫孩子內心的焦慮情緒。
“死亡”話題無法避免
也許,我們從未想過讓孩子直面“死亡”這個話題, 然而死亡同時是我們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動畫片里,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忌諱談“死”字,尤其是在喜慶的場合更是閉口不提,但是,這并不能阻止孩子對死亡的好奇。
死亡教育其實就是生命教育,但是我們在小時候幾乎就沒接受過正規(guī)的生命教育,于是能有多少成為父母的我們給自己的孩子傳遞過正確的生命和死亡的知識和價值觀?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chǎn)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對死亡產(chǎn)生錯誤認知,進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正確的“死亡教育”
不要再唬弄孩子,請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死亡。而方法和原則值得寶爸寶媽關注。
● 向孩子科學地解釋“什么是死亡”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其實就是他們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他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
作為“死亡教育”的第一步,請一定要告訴孩子:死亡,是件很自然的事情。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的規(guī)律。所以呢,我們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來面對死亡。
死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生。正常來說,死亡發(fā)生在我們生命機能用盡的時候。
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們任何人都無法確切地知道,何時何地會與身邊的人永遠分離。所以呢,我們要學會珍惜。
● 幫助兒童正確面對死亡的三大原則
想要科學地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死亡,下面的三大原則很重要。
① 面對死亡,家長要坦誠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悲傷,同時也要允許孩子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② 鼓勵孩子和別人討論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感受,請記住,面對死亡,孩子們最需要的是“說出來”。
③ 配合兒童的認知與情緒發(fā)展階段特點,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告訴他們死亡的真相,同時也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感受。
每個年齡段孩子對死亡有不同的疑惑,父母應該根據(jù)孩子的發(fā)展特點進行合適的教育。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對兒童認知發(fā)展分期進行了描述——
嬰幼兒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認為死亡只有“在這里和不在這里”、“有和沒有”的區(qū)別,對于“死亡”,孩子有分離或者剝奪的情緒感受。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
幼兒認為死亡是真實的,生者和死者會分離,死者是不會動的。孩子有時會對死亡會產(chǎn)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爺爺會變成天使。
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并培養(yǎng)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爸媽要對孩子內心在經(jīng)歷的恐懼、承受著的壓力表示理解,可以這樣跟他們說:“XX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這讓你很難過。你心里如果感到不舒服,很傷心,想不想講出來?爸爸媽媽會一直在這里陪你。”
再者,還可以跟孩子適當進行一些角色扮演,在游戲中提到死亡的話題時,也不要因為忌諱而打斷孩子游戲的樂趣,而是跟孩子共同去感受死亡的意義。
上了小學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開始和成年人一樣會產(chǎn)生悲傷的情緒。這時候他們會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內外在的原因。
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增加,認為死者仍然有生理機能,但死亡是最終的結局。
這時候家長應該正面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青少年把死亡堪稱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且具有個人的意義。認為死亡是最終的事情,他們會對死亡感到焦慮。
所以,若他們遇到困惑,不要試圖主動靠近、給以幫助,更不要企圖去淡化孩子的悲傷。你只需要在那里,做好準備,能讓他們隨時向你求助。
跟孩子談論死亡,其本質就是在跟孩子討論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其實,給孩子做死亡教育并不難,就像之前談論的性教育一樣,難的是家長總認為這件事情難以啟齒,不能正確的面對,總選擇逃避、含糊、蒙混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我們只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tài)度,用對的方法去跟孩子解釋、引導,孩子通常都會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后臺回復“游戲”進入,每天包郵送出價值190元樂8小城親子套票、價值40元精美玩具,分享可增加抽獎機會)
香港首位女特首:2個兒子畢業(yè)于劍橋,但我不是怪獸家長!
編輯:小婷
來源:綜合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