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洞房花燭夜”這個詞語,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它是出自北周·庾信《和詠舞》詩:“洞房花燭明,燕余雙舞輕。”這里的“花燭”指的就是舊式的新婚之夜,洞房里點花燭,上面多用龍鳳圖案等做裝飾;至于“洞房”就更好理解了,指的是新婚夫婦的房間。
這也是我們一直都認為的解釋,對吧?不過如果真要細究起來的話,這其中還是有很多瑕疵的,因為在唐朝之前,新婚夫婦的房間并不是叫“洞房”,而是另有所指。
我們先來看《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一則小故事:當年曹操與袁紹年輕的時候,非常要好,經常沒事兒就出去溜達,年輕人免不了喜歡一些惡作劇,有時還會偷雞摸狗。一日他們見到一對新人結婚,于是便偷偷溜進人家院子,看到新娘貌美,便起了壞心思。突然大喊“抓賊”,把“青廬”里的人都引了出來,趁亂劫走了新娘。
關于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論,但古人把舉行婚禮臨時搭建的帳篷叫“青廬”,卻是板上釘釘?shù)氖聝骸!扒鄰]”一般是設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的,從轎子上下來的新娘要從特意準備的氈席上走過去,最后進入青廬。像晚唐詩人段成式在他的《酉陽雜俎·禮異》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于此交拜?!绷硗狻队衽_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也有類似的記載:“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p>
當時的古人除了把“青廬”作為結婚用的婚房外,有時候也會把結婚稱作是“青廬”,這點就跟我們現(xiàn)在用“洞房花燭夜”來指代結婚是一個意思。這種說法主要是從東漢一直到唐朝初年,那么問題來了,唐朝之前的“洞房”指的又是什么呢?
其實唐朝之前的“洞房”跟新婚沒有半點關系,指的是宮廷中豪華而又幽深的居室。像《楚辭·招魂》中的“姱容修態(tài),絙洞房些”以及司馬相如《長門賦》中的“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說的就是這個情況。到了我們文章開頭說的北周時期,庾信讓“洞房”和“花燭”攜手了,但此時的“洞房”仍舊不是描寫新婚之夜的。
歷史的車輪一直到了唐代,由于當時的文人騷客多喜歡用“洞房”一詞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便開始把“洞房”一詞用來專門指代新婚用的臥房了。
像劉禹錫的《苦雨行》:“洞房有明燭,無乃酣且歌。”顧況的《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籠裙云母光,朱弦綠水喧洞房。”以及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描寫“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等等,這里所說的“洞房”就都是新婚夫婦的新房之意了。
編后:古歷小軍(gulixiaojun)的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