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先生
陳某,女,38歲?;颊甙藲q時出現(xiàn)眼瞼下垂等癥,診斷為重癥肌無力,治療一年后病情好轉(zhuǎn),之后一直未再服藥。1999年發(fā)現(xiàn)高血壓病,一直服用心痛定控制血壓,有家族高血壓史。2002年3月初出現(xiàn)全身乏力,四肢酸痛,右眼瞼下垂等,經(jīng)某西醫(yī)院檢查,新斯的明試驗陽性,治療一月,病情逐漸加重,于2002年4月8日轉(zhuǎn)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入院時患者慢性病面容,精神倦乏,右眼瞼下垂,眼球活動尚靈活,口腔有痰蜒分泌物,頸軟乏力,雙腎區(qū)輕度叩擊痛,四肢乏力,腱反射存在,舌質(zhì)淡胖,苔薄黃,脈沉細。BP140 / 80mmHg.
西醫(yī)診斷: 1.重癥肌無力(遲發(fā)重癥型)。2.高血壓病。
中醫(yī)診斷: 1.痿證(脾胃虛損)。2.大氣下陷。
中醫(yī)治以升陽舉陷、益氣健力,予補中益氣湯加減。
處方:黃芪30g,五爪龍30g,牛大力30g,千斤拔30g,黨參20g,白術(shù)15g, 當歸10g,升麻12g,柴胡8g,法夏12g,陳皮3g,甘草5g.
按此原則治療約一月余,期間患者泌尿系感染,中藥以珍珠草30g易陳皮,同時配合針灸合谷、豐隆、足三里等六位治療,4月18日患者出現(xiàn)感冒,加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強的松由5mg生理量逐漸加大量至50mg,每日1次,中藥在上方基礎上略有加臧。
5月4日患者癥狀好轉(zhuǎn),吞咽及呼吸較順利,寐差多夢,舌質(zhì)淡胖,苔獨,脈弦細。BP120 / 80mmHg。效不更方,繼續(xù)按鄧鐵濤治療原則,中藥用.上方加上紫河車溫腎補精,夜交藤、素馨花疏肝養(yǎng)心安神。
5月28日患者惡寒半天,呈陣發(fā)性,手指、雙肩臂和雙下肢小腿處麻木感,雙下肢乏力,大便質(zhì)稀爛,量中,日一行,舌淡紅,寸脈浮,尺脈弱。特邀鄧鐵濤會診。鄧老分析病情,認為重癥肌無力為虛損病,患者用抗生素和激素等免疫抑制劑后,脾胃之氣更傷,易感受外邪,故診其脈寸脈浮,微有外感,尺脈弱,為腎虛之故也,應先祛除外感為先。
處方:北芪150g, 五爪龍50g,太子參30g,白術(shù)15g, 云苓15g,升麻10g,柴胡10g,陳皮3g, 稀薟草10g,菟絲子10g,甘草3g, 薏苡仁
二診: 5月31日。服藥三劑,外感愈后,應適當加強補腎。
處方:北芪150g, 五爪龍50g,黨參30g,白術(shù)15g, 云苓15g,升麻10g,柴胡10g,巴戟天15g,菟絲子15g,當歸頭15g, 陳皮5g,甘草3go
三診: 6月14日。服藥半月,患者能下地行走,月經(jīng)來潮,量少淋瀝不凈,色暗紅,伴下腹脹滿不適,寐可,大便質(zhì)稀爛,日二行,舌紅苔薄,脈細數(shù)。重癥肌無力患者對于珍珠層粉、龍骨、牡蠣等重鎮(zhèn)藥必須慎用。中藥處方調(diào)整如下:
北芪90g,五爪龍50g,太子參30g,白術(shù)15g, 云苓15g,熟地24g,何首烏15g,肉蓯蓉15g,益母草30g,薏苡仁30g,陳皮5g, 甘草3g。 月經(jīng)過后去益母草,
繼續(xù)服用。
四診: 6月24日。 患者病悄好轉(zhuǎn),吞咽及呼吸困難明顯臧輕,但由于患者三日前洗澡時不慎摔倒,膝關節(jié)酸軟乏力,坐立困難,寐差,納可,二便調(diào),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中藥以上方加千斤拔30g,牛大力30g, 夜交藤20g,熟棗仁15g.
五診: 7月16日。患者雙膝乏力,頭暈,寐差,月經(jīng)約40日仍未來潮,觀其鼻頭明亮有光澤,提示病情好轉(zhuǎn),舌質(zhì)紅,苔薄黃略濁,寸口脈浮,提示患者稍有外感。
處方:北芪90g,五爪龍50g,太子參30g,云苓15g, 白術(shù)15g, 千斤拔30g,牛大力30g,浙貝母15g,薏苡仁30g,千層紙10g,甘草3g, 陳皮3g.月經(jīng)過時不行,全身不適,可加路路通20g,益母草20g通經(jīng)。
7月18日患者月經(jīng)來潮,無明顯不適,步行出院。隨訪半年,病情穩(wěn)定,生活自理,強的松已減量為每日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