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淺談書法的款識和印章

淺談書法的款識和印章
  王 紹龍撰
一.   序    言
書法是一門學問。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家根據(jù)作品的用途,選擇合適的內容,適宜的書體,合理的章法;用毛筆、墨汁將漢字寫成一定的格式;落上得體的款識,鈐上考究的印章,使其成為能感動讀者、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品。這一過程,是書法家才智和感情的釋放,學養(yǎng)和閱歷的體現(xiàn)。
縱觀前賢的法書,如詩如畫,燦若朝霞。特別是清末民初,由于地下文物不斷涌現(xiàn),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源泉。書法家們潛心國學,致力字外功夫,融詩文畫印于筆端,把書法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表現(xiàn)在款識和印章方面,則是更加考究,更臻完善。如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家的傳世作品,從所題的款識和所鈐蓋的印章,大致能看出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意愿及作品用途。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款識方面,老一代書畫家對落款稱謂都非常講究。如一九七八年八月《書法》第一期,湯國梨先生、于立群先生、郭紹虞先生和一九七九年二月《西冷藝叢》第一期,沈君墨先生、潘大頤先生寫的毛潤之先生詩詞,均稱 “毛主席”,非常尊重詩詞作者,顯示出書畫大家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學者風范。
“文革”結束,中國書法篷勃發(fā)展,涌現(xiàn)出數(shù)以萬計的書法家,可喜可賀。然而,由于市場效益的驅動,書法作者偏重筆墨技巧,忽視傳統(tǒng)文化。在具款和用印方面常出現(xiàn)些有悖常理的謬誤。某些書家,甚至書界名流,在書寫前賢詩文時直書其名諱,如“辛棄疾詞”、“毛澤東詩”。更有甚者,不姓而只書其名,如“清照詞”、“過庭書譜句”等。在傳統(tǒng)文化中,徑書其姓名,是對詩文作者的不尊重。不姓而只書其名,更是老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的昵稱。如孔子呼學生冉求:“求,爾何為?”。司馬文正公(司馬光)寫給兒子司馬康的家訓《訓儉示康》等等。還有些書界名家在為他人題跋作序、展覽留言時,不分長幼,一律不姓而名曰:“□□先生”。筆者認為不姓而名稱先生亦是不妥,吳昌碩先生的同道沒有人稱吳昌碩先生為俊卿先生的。已故毛潤之先生,身為國家元首,稱董必武副主席為“董老”、“董必武同志”,未見稱“必武先生”。前人雖有稱某某先生的,如“缶廬先生”,“苦鐵先生”,“昌碩先生”。是同輩間稱齋館號、雅號或字(表字)。(表字,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可以自己介紹,但只供別人稱呼的名字以外的別名?!肮糯凶佣?,冠后據(jù)本名涵義另立別名稱字”……  “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辭源》)。
印章方面,前賢盛子履曾云“圖章必期精雅,印色物取鮮潔,畫非借此增重,而一有不精,俱足為白璧之瑕”。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布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不是隨隨便便在黑白之間加幾點紅色點綴。這其中亦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在傳統(tǒng)書法作品中,寫前賢詩文,與長輩,同輩文字交往,用名章和自謙的齋館號章。寫自撰詩文、與學生和晚輩文字交往,可用別號章、齋館號章。如先賢齊白石先生寫自撰詩文及與晚輩文字交往時、常用“白石”、“ 白石之印”等別號章。寫古人詩文,與同輩文字交往時,則常用“齊璜”、“齊璜之印”等姓名章。
引首章、押角章、腰章的印文要盡量與所寫詩文相契合。如寫岳武穆詞“滿江紅?怒發(fā)沖冠”,要用“還我河山”之類的同仇敵愾的辭句,不宜用“人壽年豐”之類的不痛不癢的辭句。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也在不斷提高,收藏者、觀賞者已不再迷信書者的頭銜和輿論炒作,開始關注書法家的學識。對書法作品落款的稱謂和印章的使用亦相當重視。因為款識和印章的雅俗,直接影響著書法作品的品位和收藏價值。在這里,筆者僅就書法作品中的落款稱謂、印章使用談一些自已的淺見。
二. 書法的款識

書法的款識,猶如文章的序跋,印章的邊款,看似可有可無,無關緊要,而實際上,是書法作品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銓釋作品,平衡章法的重要作用??钭R的措詞是書者學識、修養(yǎng)和閱歷的體現(xiàn),需要認真處理,不可等向視之。
書法家在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時,寫完正文后,要注明所寫詩文的出處和作者的名號(不常見的詩文,如不注明出處,則疑為書者自撰)。如果對詩文作者和詩文扼要地作一些介紹,就需要斟酌稱謂,組織文字,使款識、印章與所書正文完美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界倡導國學,宏揚國粹,注重禮節(jié),講究斯文。書法作者也不甘落后,在文字交往中用大人、先生、老師、方家來稱呼對方、稱呼先賢。尊重他人、尊重古人,本是件好事。然而,某些書法作者傳統(tǒng)文化的底子太薄,在落款時生搬硬套,免不了張冠李戴。如:“孔子先生論語句”,“劉邦老師大風歌”等等,令人捧腹。
寫古人的詩文,不要直書先賢的名諱如“王安石詩?登飛來峰”。要用封號、世稱或雅號,寫作“王荊公詩?登飛來峰”。以示對先賢的尊重。寫古代格言、警句亦要注明出處。例如,“滿招損,謙受益?!甭淇顣r要注明語出自《尚書?大禹謨》。
如寫自撰詩文,要適當作些說明,如撰文時的天氣、心情、環(huán)境和撰文的原因等。如用了典故,亦要適當?shù)丶右宰⑨尅?/div>
款識的紀年。用干支、公元皆可。公元、干支并用亦可。單用干支則不宜用“歲次”□□。顏魯公《祭侄文稿》中“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歲次戊戌”的前面有“維乾元元年”。就如“公元二00九年歲次已丑”,是有主次之分的。
款識的書體。篆書用隸、楷、行落款。隸書用楷、行落款??瑫眯袝淇?。行書用行草落款。小楷可用小行楷、小楷落款。草書只能用草書落款。一般情況,落款書體要比正文晚一些,活潑一些,但跨度不宜太大,如篆書不宜用草書落款。
款識字的大小。視章法而定。落款字一般要小于正文字,以二分之一為常見,也有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一的。前人亦有用同樣大小的字落款,只要章法允許,看上去舒服即可。
1,  書法的落款  
書法作品的落款,分單款、雙款。單款又分短款和長款。短款也叫窮款,一般是書者的署名,如“□□書”。長款也稱全款,字數(shù)的多少,視正文留下的空間而定。一般是注明所書詩文的來歷,作者名號,詩文集(選)字的出處,篆書的釋文;作書的時間、地點、天氣、環(huán)境等。如缶廬公寫的“漢書下酒,秦云炅河”。右邊“集曹全碑陰字時癸亥元旦呵凍成之”,左邊“八十老人吳昌碩”。雙款,則分上款和下款。上款是接受作品人的名號,下款是書者的署名。如齊白石先生寫的對聯(lián)。上款“蔚山先生兩囑”,下款“戊寅白石齊璜”。還有加些說明的,如缶廬公寫的篆書中堂“壽”字,上款“輔之老兄囑篆於禪甓軒”,下款“癸亥元霄吳昌碩時年八十”。
橫幅少字作品,款識亦可落在正文下面,從右向左寫,長度與正文近似,但兩端不宜長于正文﹙長于正文則形成梯形,視覺效果不好﹚。落款中,遇有詩文作者的名號或詩文題目時,最好是另起一行。應囑、送人,接受作品人的名號亦如此。
手卷式作品,每行字數(shù)較少,落款時要合理按排。有的書者把“右錄蘇坡詩一首”七個字,寫成三行,第一行“右錄蘇”, 第二行“東坡詩”,第三行“一首”。很不講究,應該是第一行降一格寫“右錄”,第二行“蘇東坡”,第三行“詩一首”。
對聯(lián)落款,一般是上聯(lián)右側一二字間寫上款,下聯(lián)左側二三字間寫下款。也有右邊寫釋文,上款、下款都落在左邊的。琵琶款的少字對聯(lián),款識落在正文下邊,上聯(lián)下邊題上款,下聯(lián)下邊題下款??蓪懚寥?,鈐印后與正文同寬。多字長聯(lián),上款題在上聯(lián)內下側,下款落在下聯(lián)內下側。窮款宜落在下聯(lián)中部偏上一點。今時風行 “□□書”三個字的窮款,卻頂在緊上邊,幾乎與正文平行,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對聯(lián)作品,寫律詩中的一聯(lián),將全詩和款識寫在上下聯(lián)的兩側,既點出對聯(lián)的出處,又不失為對聯(lián)一種的款式。
2,   現(xiàn)代稱謂
《書法》上有一篇楚三先生的文章,涉及到文化交往中的稱謂。節(jié)錄如下:“文化交往中對方尊自己卑的規(guī)矩,對于「禮儀之邦」的中國人來說,過去是基礎常識,然而現(xiàn)在變成「學問」了,很多人搞不清楚。我經(jīng)常收到一些書法集、印譜,扉頁上作者題贈區(qū)區(qū)十余字,有瑕疵的就不少。過去的交往中,稱呼對方須用字號,自己才用姓名。想當年〔煮酒論英雄〕,曹操對劉備說:‘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耳’,若換成‘天下英雄,劉備與孟德耳’,就成大笑話了。現(xiàn)代人少有字號,沒法子,只能從俗,但連名帶著姓一起稱‘徐正濂先生雅教’到底不太相宜。直呼其名,徑稱其姓,在古文中大體上是罵人的時候才用的,如‘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駱賓王《討武曌檄》﹚”。徐正濂?《錢君匋先生往來鴻雁錄選》。楚三先生所述現(xiàn)象,確實存在。今人很少有表字,姓名加先生,如;“□□□先生”是一般稱呼,(如書信往來)。寫姓諱名稱先生,如“□先生”,是尊重對方的稱呼。在朋友場合中,同姓人較多,為了區(qū)別同姓人,口語不妨叫“□□先生”,但是,在文字交往中不宜直書其姓名。
現(xiàn)在稱謂。最常用的是同志或職務。如國家領導人,溫家寶總理,要稱溫總理,溫家寶同志。有些省、部負責人,開口“家寶同志”,閉口“家寶總理”,自以為親切。按中國的傳統(tǒng),很值得商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舉國上下,不分長幼,皆稱鄧小平主席為“小平同志”,這應是在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表示特別親切的稱呼,不足為常例。
寫今人詩文,上款要寫今人的職務、表字或別號,如無表字、別號,須寫全名。例如,寫劉少奇同志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具款時寫作“劉少奇主席語錄”,“□□年□□□書”。寫大慶工人的豪言壯語“石油工人一聲吼,大地也要抖三抖。”具款時寫作“王進喜同志的豪言壯語”,“□□年□□書於□地”。
如寫自撰詩文,可謙稱拙作、杜撰、湊聯(lián)、打油、俚句等。如果真是按格律寫的詩,也不要自稱五律、七絕…… 萬一失律,就會授人笑柄。真是好詩,識者不會看不出來。

3,  傳統(tǒng)稱謂
寫前賢的詩文,上款不要直呼其名。要稱封號、謚號、世稱、世居、雅號等。如稱封號的:顏魯公(顏真卿,字清臣)。稱謚號的:歐陽文忠公(歐陽修,字永叔)。稱有代表性為官地名的:柳柳州(柳宗元,字子厚)。稱世稱的:五柳先生(陶潛,字淵明)。稱有代表性的官職的:杜工部(杜甫,字子美)。稱世居的:韓昌黎(韓愈,字退之)。稱雅號的:東坡先生(蘇軾,字子瞻)。稱齋、館、雅號的:文三橋(文彭,字壽承)。丁鈍?。ǘ【?,字敬身)。完白山人(鄧石如,字頑伯)等。 古代圣賢,要稱“夫子”或“子”,如孔夫子、孟夫子、老子、莊子、朱子…… 下款落自己名子或姓名。以示對前賢的尊重。
我們繼承傳統(tǒng),就要按傳統(tǒng)的要求題寫款識。在與老師及老師的同事文字交往中,上款要稱子、夫子、恩師、先生…… 寫姓不寫名(學生不宜呼老師的名子)。如:“夫子□公教正”。下款落受業(yè)、門生、門下、門人等, 用名不用姓,如:“門生□□學書”。寫給長輩的按輩分加大人、先生等。本家的可不寫姓名,如:“叔父大人正腕”,“小侄□□學書”。非嫡系長輩上款可稱雅號、齋館號加先生,但長輩自謙的齋館號如老拙、鈍夫、聾庵等最好不用,下款落自己的名子或姓名。鄉(xiāng)誼、世交可加世字,上款“世伯□□先生雅正”,下款“世侄□□敬書”。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可稱公,如:“李公雪如先生教正”。在藝術方面開宗立派、造詣高深的學者、專家,可稱詩伯、詞宗、大師、宗師等。
“自呼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是一種尊稱”《古代漢語》。同道、同學、同輩之間,上款用表字或齋館號加先生、道友、仁兄(年齡相仿皆可稱兄,本家的稱宗兄),年齡較小的可稱賢弟,大弟等。如:“□□仁兄雅正”、“□□道友哂正”…… 下款落名或姓名。如“小弟□□書”、“□□□ 學書”。
老師寫給學生的稱呼比較寬泛,上款可寫姓名、雅號、表字,加賢棣,同學、小友等,如“□□□同學惠存”。下款落姓名、齋館號、別號均可。如“□□□拙筆”。 長輩送晚輩的,上款寫輩份加名、姓名。如“三侄□□補壁”、“世侄□□惠存”等,下款落姓名、齋館號均可。如“靜齋主人□□□拙筆”。如自作詩文,下款“□□□書俚句”、“□□書舊作”等。
如參加展覽或出售的書法作品,寫前賢詩文要稱封號、謚號、世稱、世居、別號…… 下款落姓名或姓名加表字皆可。寫自撰詩文,可落“□□﹙表字﹚□□□﹙姓名﹚書俚句”。書法作品落款中帶字、號,有自我介紹之意,前人亦有之,似已約定俗成。如吳昌碩先生篆書聯(lián)落款“昌碩吳俊卿”⑾。但不宜單用。
三.書法的印章
“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招信,故曰印信。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箋牘。罔不重之。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為偽。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吳昌碩先生撰《西泠印社記》⑿。印章用于招信,大約始于周代,與貨物流通有關,繼而延伸至詔令、契約,成為官府民間信用憑證。用于書畫收藏,當始于宋代,北宋初期,社會漸趨穩(wěn)定,宋代帝王就著手整理內府收藏的歷代書畫,鑒定無誤者,即鈐上作為招信的印章。民間收藏亦效之,收藏用印也隨之風行。公侯將相及文人雅士,大多都有齋館印、別號印以備不時之用。如蘇東坡有東坡居士印、米芾有寶晉齋印、姜白石有白石生印等等。這個時期的印章制作,依然是文人篆書印文,匠師造范鑄印或琢玉制印。印章主要用途是收藏和鑒定。蓋在自己的書畫作品上,作為書畫的組成部分,尚未普及。
至元末明初,王元章(王冕,字元章,畫家)發(fā)現(xiàn)用浙江麗水縣,天臺寶華山所產(chǎn)華乳石,鐫刻印章,能得心應手。開始了書畫家自篆自刻印章的新時代,結束了由文人篆稿,匠師制印的傳統(tǒng)模式。同時涌現(xiàn)出文三橋(文彭,字壽承)、何雪漁(何震,字主臣)、朱畸臣(朱簡,字修能)、汪婁東(汪關,字尹子)等篆刻大家。文人治印,蔚然成風,與詩書畫鼎足,并稱四絕。
由于書畫家能按自己的需求自鐫印章。印章的使用更趨廣泛。逐步形成了在自己的書法作品鈐蓋印章,以示徵信。元、明至清初,尚不甚講究,印章大小不一,可白可朱,經(jīng)常見到的是鈐蓋在落款下面或左面的名號章。清中期以后,由于詩書畫印融會貫通,印章使用就更臻完美。逐步形成了名章、姓名章以白文為主,字號章以朱文為主。引首章、腰章、壓腳章朱白皆可。鈐印位置也更加規(guī)范,作品落款后,姓名章在上,字號章在下,引首章在作品的右上角,押角章在作品右下角,腰章在作品右邊中部。每幅作品常用為三方,姓名章、字號章、引首章。最多不超過五方,姓名章,引首章、字號章、押角章、腰章。(如果一幅作品較理想,只是有個別掉字或錯字,書者又能治印,刻一更正印章,印在旁邊加以補救,則另當別論。)我們常見的傳世法帖、拓片上印章雜亂,一片狼藉,有些印章竟蓋在古人的墨跡上,是一種極不文明的陋習。這些滿目瘡痍的傳世法帖,并非古人的本意,更不是可資借鑒的鈐印范本。時下卻有些人,甚至是書界名流,誤以為是一種時尚,刻意效仿,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凡有空白的地方,即以印章填之。此類作品,國展和權威刊物上時常見到,恕不一一例舉。下面就印章的使用談一下筆者的淺見。
1.常用印章
姓名章、名章以方形為主,亦有長方、圓形、橢圓形的。以三字至五字為常見。三字印如“張燕昌”、“蔣仁印”’。四字的如 “吳昌碩印”、“石潛大利”、“ 丁敬身印”。五字的如“趙之謙印章”、“吳俊卿之印”、“鄧石如印信”。二字姓名章如“趙力”、“ 錢強”。二字名章如 “建國”,“衛(wèi)華”。 二字姓氏章如 “‘趙氏”、“錢氏”。一字姓氏印如“孫”、“李”等。表字章、齋館號章以方為主,亦有圓形、橢圓形的。字數(shù)以二至四字為主,二字印如“昌碩”、“缶廬”。三字印“字昌碩”、“破荷亭”。四字印“昌碩長壽”、“破荷亭長”等。還有字數(shù)更多的齋館號印。不一一列舉。引首章、押角章、腰章以扁方形,圓形、橢圓形為主。字數(shù)多少不限,常用的辭句是成語、格言、警句和座右銘。
另有多字名號印,如缶廬公就有“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卿印信長壽”等。另有集郡望、姓名、表字、吉語於一印的名號章,如“湖州吳俊卿字昌碩印信長壽”等。
2.印章的大小
印章的大小要與作品的尺寸相協(xié)調,如八尺榜書不宜用一兩公分的小璽。扇面、冊頁也不宜用徑寸的大印。姓名章、齋館號章應與落款字相匹配,略小于落款字或等同于落款字。太小如鼠尾,太大如結瓜。引首章的大小視姓名章、齋館號章而定。一般高度為名號章的一點五倍左右,寬度為名號章的零點六倍左右,略小點也可以,太大則喧賓奪主。腰章的圓形章要小于名號章,扁方形的要小于引首章。押角章扁方形、橢圓形等同于引首章,方形、圓形不要大于名號章。
如印章只有一套,在落款時應盡可能地過渡,使落款字的大小與印章匹配。最好還是榜書用大印,細書用小印。書法家如巨細皆擅,應配備大、中、小三套印章,閑章亦然,多多益善。
3.印章的風格
書法用印要根據(jù)書法風格合理地選用印章。印章的鐫刻風格與所寫的書體相接近,方能水乳交融,和諧統(tǒng)一。如石鼓文、金文等樸茂雄渾的書法作品,要用古拙厚重的大篆文印章。漢篆、漢隸、魏碑、唐楷等莊重大氣的書法作品,可用規(guī)范端莊的漢官印。大草、狂草等恣肆老辣的書法作品,宜用粗獷的急就印章。小楷、小篆等典雅雋秀的書法小品,要用工細挺拔的鐵線篆印章。擬漢印是印章的正宗,原則上可適用于各種書體,各種風格的書法作品。
4.印章的使用
多數(shù)人使用印章,是為了在黑白的書法作品上,加點紅色,作為點綴;在不平衡處,蓋上方印章找一下平衡。不錯,印章也確有調節(jié)色調,平衡章法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名號章要與上款稱謂相吻合,符合自己的身份,如與長輩文字交往不宜用齋、館、字、號章,最好用名章姓名章。這一點卻很少有人注意。
名號章,用在落款的下邊或右邊。一般是白文的姓名印在上,朱文的齋館印、表字印在下,其間距不小于一印。二印的印文不要重復。切不可上面用白文“王老五印”,下面用紅文“王老五章”。紅文印應略小于或等同于白文印,如大于白文印,則與落款字形成上下大,中間小的亞字形,不協(xié)調。
閑章的選句非常講究,要與正文內容相契合,才能相得益彰。如二○○五年,寫“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書法作品,引首章要用“勿忘國恥”、“強我中華”等振奮民族精神的辭句,若用“樂此不?!?、“筆歌墨舞”則不妥。今年寫‘慶祝中華人民興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的書法作品,閑章就要用“祖國萬歲”、 “江山多嬌”、“海晏河清”、“國泰民安”等吉慶的辭句。鈐蓋時,引首章不宜高于正文,豎式作品約在第一字至第三字之間,橫式作品約在第一字和第二字之間,但不要和字頭、字尾平行。壓腳章不宜低于正文,腰章也不一定居于正中。(壓腳章、腰章的使用,要視章法而定,寧缺勿濫)。
四.  后    記
中國書法,是宏揚國粹,美化生活的文化藝術。書法創(chuàng)作是用中國象形表意的方塊字為載體,通過書寫中國的詩文、對聯(lián)、格言、警句,注入書法家的學養(yǎng)和精、氣,神,賦于書法作品感動讀者的藝術魅力。書法藝術是高雅藝術,書法家在書法活動中要謙虛謹慎,注重禮節(jié)。題寫上、下款和使用印章時,要尊重傳統(tǒng),尊重所書詩文的作者,尊重書法作品的受眾。只有這樣,才顯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溫文爾雅,謙謙君子的學者風度。
練習寫毛筆字,則是太平盛世,溫飽人茶余飯后,陶冶情操,強體健身的文體活動。老年人自娛自樂,可隨心所欲,高興就好??钭R印章,亦不必拘泥,知道就行。
毛潤之先生曾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惫P者認為,沒有文化的“書法名家”,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書法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今人,特別是今時名人、名家的作品極有可能流傳于后世,如在款識和印章方面錯謬百出,不倫不類,將有愧于時代,貽笑于后人。有志于成為書法家的年青才俊,經(jīng)常為人題簽作序的名家、名人,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努力學習傳統(tǒng)文化,提高國學水平,做一個名符其實書法大家。
以上是筆者的一己之見,不當之處,還請方家不吝賜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