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周刊:Web2.0的推廣開始加速,但它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您對Web2.0的看法是怎樣的?
林(天際網CEO) :現在有很多關于Web2.0的定義,有些不免片面,說Web1.0是做內容,Web2.0是做服務。但是難道Web1.0就不提供服務,Web2.0就不填充內容嗎?在我看來,Web2.0體現為三個特點。一是個性化,即用戶也是消息源,門戶對消息的控制將被削弱,消息傳播的渠道因此發(fā)生改變。二是真實化。在Web1.0時期,網絡上都是虛擬社區(qū)、虛擬個體,這可能對逃避現實的人產生了很大的誘惑力,但Web2.0的基本原則是真實,其社區(qū)將推廣實名制,即使每個人的名字不算真實,但個人資料起碼是可信的,這在SNS(社會網絡軟件)中體現得更加明顯。三是相關性,每個用戶以自身輻射出一個私有的可信賴的交際網絡,無論是一度還是二度,都與每個用戶相關。
互聯網周刊:為什么Web2.0要強調真實性,它又是如何實現真實性的?
林 :天際網的機制并沒有阻止用戶去填寫虛假信息,但是如果一個人邀請了現實中的朋友到天際網,卻被發(fā)現虛假信息,他的朋友就會覺得他很不堪,所以說這種邀請的架構保證了用戶資料的真實性。再比如填寫畢業(yè)院校,如果你是清華大學的,但寫成上海交大的,那么校友就無法通過關鍵詞找到你,你也就無校友可言。而且天際網是一個職業(yè)的社交平臺,上面沒有娛樂的東西可玩,人們不會在此尋找虛擬社區(qū)的那些體驗。
互聯網周刊:但從現實來看,很多SNS網站并沒有體現出您所謂的真實性。
林 :是這樣的,所以它們都是SNS1.0,這批網站于2003年底在美國和中國大批出現,多數以交友進行炒作,迅速提高用戶數量,卻沒有把真實性做出來,相關服務也沒有整合進來,所以發(fā)展到今天,其中很多網站維持得很艱難或者已經倒閉。同時,從技術術語的角度來講,Social Networking的含義是有特指的,相關聯的人際關系應該是真實的,但交友網站把SNS做偏了,遠離了Web2.0的模式,亂填名字的結果必然是做回Web1.0。
互聯網周刊:從這些失敗的SNS案例中,您汲取了哪些經驗教訓,后來的SNS又應該如何去做?
林 :把現有的模式和理論扣到用戶頭上,無效;肆意炒作以提升人氣,無效。天際網的著眼點是從發(fā)現自身需求開始的,就像我自己,人到中年,積累了大量的人際資源,而手里的幾千張名片卻很難維護,如何管理和拓展每個人的人際網絡就成了許多人的迫切需求。
天際網也提供BBS服務,但它是有權限設置的,可以對一度好友、二度好友等不同用戶開放。這是因為我們發(fā)現很多商務人士雖然不去最火的論壇,但并不說明他們沒有溝通的需求,事實恰恰相反。但這些人希望只與相關的人討論相關的事,即使是吃飯打球這樣的話題,也希望在有限的人際圈內進行討論。
SNS的真實性與隱私保密并不矛盾。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在SNS產生聯系需要中間人的介紹,這一方面提高了認知雙方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保證了個人資料和E-mail的私密性。
互聯網周刊:那么,這些服務將如何收費,將來的盈利模式大概是怎樣的?
林 :天際網的核心業(yè)務(人際關系的拓展、維護)是永遠免費的,但高級功能將會收費。另外,因為很多人在通過朋友找工作,或者把工作推薦給朋友,所以招聘也會是一個收費業(yè)務,費用將產生在招聘方。現在已經不是1999年網絡泡沫的年代,我們要提前進入收費過程、明晰盈利模式,但各項細節(jié)還在探討之中。對于這類模式的公司,我想中國可以容納一到三家。
互聯網周刊:Web2.0應該如何與Web1.0共生,將來它會走向哪里?
林 :從用戶需求來看,Web2.0和Web1.0沒有理由對立,用戶想看內容就去Web1.0,想表達自己就去Web2.0;但是從本質來看,它們是根本對立的,因為真實和虛擬不可調和,在一種環(huán)境下可以做的事情是不能在另一種環(huán)境下實現的。將來Web2.0可能獨立發(fā)展壯大,也可能被Web1.0收購,但整合不好就會死掉。Web1.0現在依然有很好的收入,并且在努力維持這種狀態(tài),所以它們可能會局限于這個圈子,很難跳進Web2.0的新世界。
可以做一個比較,Web1.0的核心業(yè)務是搜索,每個網站都有一個搜索輸入條;而在Web2.0時代,取代搜索角色的應該是SNS,那時每個網站都會包含一個真實可信的人際網絡。目前天際網所實現的業(yè)務只占整體框架的5%,才剛起步,Web2.0新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現在說來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