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號長春居士、信天主人,晚號古稀天子、十全老人。13歲即位,年號乾隆。其時,清政權(quán)經(jīng)過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的休養(yǎng)生息,出現(xiàn)了政治統(tǒng)一、經(jīng)濟繁榮的穩(wěn)固發(fā)展的局面。高宗在位60年中,仿其先輩多次外巡。1751—1784年(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6次南巡過山東。1748—1790(乾隆十三年至五十五年)年5次東巡到山東。
一、巡行路線
高宗不管是南巡、東巡的路線,都是巡行前幾年由朝里大臣提出,后經(jīng)路過的各省據(jù)實提出修改意見后而確定基本固定的路線,而每次也時有調(diào)整。為節(jié)省筆墨,只能以南巡為例,述其山東的基本路線,具體到每次做調(diào)整說明。
高宗六次南巡俱自乾清門啟程,出廣寧門。經(jīng)直隸,由南劉智入山東境,行5里至八里屯尖營。繼行6里過蘇家莊,行6里過張家莊,行5里到德州恩泉行宮。計程69里。
自恩泉行宮起,行5里過七里鋪,行6里過于官屯,行5里過十八里寨,行3里到前倉村尖營,行2里過雙廟屯,行4里過興隆寺,行6里過史家莊,行2里過濟南府平原縣界馬頰河,行7里到曲陸店行宮。計程40里。
自曲陸店行宮起,行4里過孫家莊,行2里過十方院,行4里過泮吉店,行8里過七里屯,行3里到馬家莊尖營。繼行3里過王家莊,行6里過隋家莊,行4里過荊家堂,行4里過宋家莊,行3里到李六店行宮。計程41里。
自李六店行宮起,行6里過言家寨,行5里過劉家莊,行4里過小牛莊,行5里到濟南府禹城縣界禹王莊尖營。繼行4里過周家莊,行4里過裴家莊,行3里過趙家莊,行9里過馬家莊尖營。繼行6里過沈家莊,行8里過于家莊,行6里到濟南府齊河縣界晏子祠行宮。計程64里。
自晏子祠行宮起,行5里過曹家莊,行7里過蔣家屯,行8里到衛(wèi)家莊尖營。繼行8里過謝家莊,行6里過左家莊,行5里過濟南府長清縣界安家莊,行4里到利民莊尖營。繼行4里過由里莊,行9里過杜家廟,行4里過雙廟屯,行4里到潘村行宮。計程64里。
自潘村行宮起,行5里過垛子山,行7里過范家莊,行5里過崮山坐落,行6里過孫家莊,行7里過張夏,行7里到青楊樹尖營。繼行6里過靳莊,行7里過雙槐樹,行8里到靈巖山行宮。計程58里。
自靈巖行宮起,行8里過雙槐樹,行8里過灣德,行4里到長城鋪尖營。繼行6里過皮條店,行4里過墊臺,行6里過界首,行4里到泰安府泰安縣界小新莊尖營。繼行5里過義和墩,行8里過大埠嶺墩,行5里過七里鋪,行6里到白鶴泉行宮。計程64里。
自白鶴泉行宮起,行6里過感恩亭,行6里過尚家莊,行6里到王家溝尖營。繼行7里過水泉莊,行7里過北迎駕莊,行6里過南留莊尖營。繼行8里過北石墻,行5里過土門頭,行5里到魏家莊行宮,計程56里。
自魏家莊行宮起,行3里過正家莊,行4里過太平莊,行4里過磨莊,行6里過梁家莊,行4里到楊家莊尖營。繼行6里過兗州府曲阜縣界栗子莊,行4里過河上莊,行4里過滕家洼,行5里過兗州府泗水縣界苗家莊尖營。繼行7里過大李白,行5里過小李白,行8里到中水莊行宮。計程60里。
自中水莊行宮起,行22里到思仁村尖營。繼行15里到陶樂村尖營。繼行17里到泮池行宮。計程54里。
自中水莊行宮起,行7里過故縣村,行4里過小鮑村,行4里過大鮑村,行4里過邵家村,行4里到李家坡尖營。繼行6里過孔家鋪,行4里過黃陰集,行5里過李家廟,行3里過柳河峪,行5里到泉林行宮。計程46里。
自泉林行宮起,行5里過白廟,行7里過沂州府費縣界馬連莊,行6里過柳莊,行7里到純厚莊尖營。繼行7里過毛陽鎮(zhèn),行5里過蔡家莊,行8里過西武安,行8里到注徑臺行宮。計程53里。
自注經(jīng)臺行宮起,行4里過固城,行4里過柳子溝,行6里過蔣家莊,行4里到東京堡尖營。繼行13里過玉皇廟,行5里到萬全莊尖營。繼行5里過毛峪,行7里過峨莊,行6里過閻馬莊,行4里到萬松山行宮。計程58里。
自萬松山行宮起,行6里過和樂莊,行5里過南季家疃,行10里到楊家莊尖營。繼行5里過泰來莊,行16里過珠寶莊,行5里過沂州府蘭山縣界艾山,行6里到山前莊尖營。繼行5里過歇埠嶺,行5里過壘石,行5里過沙埠莊,行10里過焦二莊,行2里到問官里行宮。計程80里。
自問官里行宮起,行4里過傅家莊,行12里過花埠嶺,行8里到橋頭尖營。繼行14里過廟山,行12里到仁里莊尖營。繼行9里過房邵莊,行7里過馬頭鎮(zhèn),行11里過東園莊,行4里到郯子花園行宮。計程81里。
自郯子花園行宮起,行5里過曹村,行5里過郯子廟,行10里過重興集,行9里到楊家莊尖營。繼行9里過山東、江南紅花埠,行5里過蔡家莊,行5里過劉馬莊,行2里到劉馬莊尖營。繼行2里過柳家莊,行5里過馬兒莊,行6里過唐店,行4里過黃泥溝,行4里過龍泉莊,行2里到龍泉行宮。計程73里。
自江南回鑾,到江南山東交界處黃林莊,行40里到山東嶧縣萬年倉水大營。自萬年倉水大營起,行24里過嶧縣與滕縣的分界處柳樹頭,行3里到杜安尖營。繼行1里過山東滕縣與江南銅山縣的分界處溝嘴山,行2里過江南與山東分界處的灰谷堆村,行1里過滕、嶧二縣分界處的灰谷堆西村,行7里過山東嶧縣與江南銅山縣分界處的孟家屯,行10里到東布統(tǒng)尖營。繼行23里到柳泉行營。計程71里。
自柳泉行營起,行12里過荊山橋北頭村,行4里到荊山橋南尖營。繼行4里過石橋汛墩臺,行9里到北岸碼頭登舟至南岸碼頭登岸,行2里進東門,行2里出南門到龍山行宮。計程34里。
自柳泉行營起,行15里過小柳泉,行8里過南官路,行2里過北官路,行3里到高王廟尖營。繼行6里過記寶,行4里過磨山,行3里過利國驛南橋,行6里過江南銅山縣與山東滕縣分界處,行6里到山東韓莊水大營。計程54里。
自山東韓莊水大營起,行46里過山東、江南交界處,行11里過夏鎮(zhèn)閘,行5里過戚城,行4里過楊莊閘汛,行8里過大王廟汛,行6里過陶陽寺汛,行6里到江南沛縣常家水口大營。計程86里。
自沛縣常家水口大營起,行15里到山東兗州府魚臺縣界,行4里過辛莊橋,行21里過馬家水口,行14里過邢莊閘,行12里過利建閘,行12里過利建閘,行18里過濟寧州界南陽閘,行5里到新挑河水大營。計程89里。
自新挑河水大營起,行7里過棗林閘,行10里過師莊閘,行5里過仲淺閘,行6里過新閘,行6里過新店閘,行18里過石佛閘,行8里到濟寧州城南水大營。計程60里。
自濟寧州城南水大營起,行4里過天井閘,行30里過通濟閘,行22里到嘉祥縣界大長溝水大營。計程56里。
高宗到濟寧州城,自城南大營碼頭登岸,入賓陽東門,出會通南門至南池碼頭登舟。計程5里。
自大長溝水大營起,行9里過寺前閘,行12里過南旺上閘,行10里過汶上縣界南旺下閘,行13里過開河閘,行16里過袁口閘,行10里到王老口水大營。計程70里。
自王老口水大營起,行5里過泰安府東平州界靳口閘,行30里過兗州府壽張縣界戴廟閘,行12里到五里鋪水大營。計程77里。
自五里鋪水大營起,行26里過張秋鎮(zhèn),行10里過陽谷縣界荊門下閘,行12里過阿城上閘,行26里過七級上閘,行6里到劉家灣水大營。計程80里。
自劉家灣水大營起,行21里過周家店閘,行14里過李海務(wù)閘,行20里過通濟閘,行22里過永通閘,行13里到東昌府博平縣界朱官屯水大營。計程80里。
按高宗到東昌府城,自龍灣碼頭登岸,入寅賓東門,出鎖鑰北門碼頭登舟。計程9里。
自朱官屯水大營起,行9里過梁家鄉(xiāng)閘,行15里過土橋閘,行34里過戴家灣閘,行22里到臨清州夾新莊水大營。計程80里。
自新莊水大營起,行18里過板閘,行15里過舍利塔,行19里過夏津縣界鹽店,行28里到朱全屯水大營。計程80里。
按高宗到無為觀,自月河對岸碼頭登岸,板閘碼頭登舟。計程4里。
自朱全屯水大營起,行11里過渡口驛,行19里過梁家莊,行20里過武城縣,行13里到甲馬營水大營。計程80里。
自甲馬營水大營起,行16里過夏莊,行24里過鄭家口,12里過冷家林,行29里到濟南府、德州界石屯汛水大營。計程81里。
自石屯汛水大營起,行陸路3里過小第八,行5里過滿家莊,行10里過宋家莊,行3里過達官營,行6里過四女寺座落,行5里過恩縣界蔡家莊,行6里過馬家林,行4里過盧家莊,行5里到恩泉行宮。計程47里。
自恩泉行宮起,行8里到南劉智廟入直隸境。
二、巡行山東
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首次東巡山東。
3月2日(二月初四日),高宗奉皇太后率皇后東巡起行。7日,駐蹕趙家口。17日,高宗“加經(jīng)過山東被災(zāi)州縣賑一月”。19日,高宗免“山東經(jīng)過州縣額賦十分之三”。22日,“駕幸闕里,詣孔子廟拈香。山東巡撫阿里袞、濟東泰武道明德、衍圣公孔昭煥、舉人孔繼汾等恭導(dǎo)至奎文閣前降輦,步入大成門升階盥手,入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禮畢,周覽廟中古跡。還行宮”。23日,“皇上親行釋奠禮”。釋奠,是孔廟祭禮中規(guī)格最高的一種,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到闕里,親行釋奠。釋奠,行三跪九叩禮時,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屬官分祭12哲、先賢、先儒、啟圣祠、崇圣祠、寢殿、家廟等。禮畢,命孔子后裔孔繼汾、孔繼涑進講《中庸》、《周易》。后“詣孔林酹酒,行一跪三叩頭禮”。又“詣少昊陵、周公廟致祭。命留曲柄黃傘供大成殿,賜衍圣公孔昭煥及博士等宴”。26日,駐蹕泰安府。次日,祭岱岳廟。祭時,高宗穿龍袍補服迎神,樂奏祈豐之章。初獻奏華豐,亞獻奏興豐,終獻奏儀豐,徹饌奏和豐,送神奏錫豐。禮畢,還行宮。后高宗侍太后登岱頂。29日(三月一日),高宗在東眼光山(今虎山)前圍殺虎。減山東監(jiān)候、緩決及軍流以下罪。4月1日,“上至濟南府,幸趵突泉”。2日,“上奉皇太后閱兵,渴帝舜廟”。3日,“上閱城,幸歷下亭”。5日,“上皇太后率皇后回蹕”。8日,“上至德州登舟,皇后崩,命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奉皇太后回京,上駐蹕德州”。14日,高宗“還京師”。17日,“皇太后至京師,上迎還壽康宮”。20日,“命高斌、劉統(tǒng)勛查辦山東賑務(wù)”。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首次南巡。
巡行路線,有所改動。恩泉行宮至曲陸店行宮之間新設(shè)大營于史家莊,李六店行宮至晏子祠行宮之間設(shè)大營于崔家莊。潘村行宮至靈巖行宮之間新設(shè)大營于開山。靈巖行宮至白鶴泉行宮之間于灣德設(shè)大營。到泰安府城瞻禮泰岱后,由泰安府取道江南。白鶴泉行宮至魏家莊行宮之間設(shè)尖營于韓家莊。魏家莊行宮至中水莊行宮之間設(shè)大營于紅河。中水莊行宮啟程即駐蹕泉林。泉林行宮至注經(jīng)臺行宮之間設(shè)大營于公家莊。注經(jīng)臺行宮至萬松山行宮之間新設(shè)大營于姚墟。萬松山行宮至問官里行宮之間新設(shè)大營于黃梅巖。高宗回鑾駐蹕仁厚莊。問官里行宮至郯子花園行宮之間設(shè)大營于王家莊。高宗回鑾時由問官里行宮啟程駐蹕隆興莊。郯子花園至龍泉行宮之間設(shè)大營于山東郯城的五里鋪、江南宿遷境的葉家莊。
2月11日(正月十三日),“上奉皇太后南巡”。13日,免經(jīng)過“山東地方本年額賦十分之三。自是南巡如之”。21日,“免山東鄒平等縣逋賦及倉谷”。28日(二月初三),“賑山東蘭山等7州縣早災(zāi)”。3月5日,“上奉皇太后渡河,閱天妃閘”。6日,“閱高家閘”。10日,“免山東嶧縣等七州縣水災(zāi)額賦有差”。過蒙陰縣,駐蹕該縣桃墟西,后南至杭州。5月10日(四月十五日),從江南回鑾。11日,駐蹕蒙陰縣桃花溝。14日,高宗與皇太后南巡回京駐蹕泰安府,祀岱廟。5月28日(五月初四日),還京師。
乾隆高宗二十一年(1756年),高宗二次東巡山東。
3月16日(二月十六日),高宗東巡啟程,免“山東經(jīng)過州縣錢糧十分之三,歉收地方免十分之五”。17日,“上幸山東”,“衍圣公孔昭煥率各氏子孫迎鑾于劉智社”,后到曲阜,“詣孔林,免山東海豐等三縣額賦”。24日,“賑山東蘭山等州縣水災(zāi)”。3月31日(三月初一日),“上幸闕里。詣孔子廟拈香。4月1日,行釋奠禮”,“祭畢,遂詣孔林親酹酒”,“免曲阜丁丑年(1757)額賦”。4月2日,“幸少昊陵、周公廟拈香。遂回鑾幸泉林。道經(jīng)啟圣王墓,命大學(xué)士陳世倌墓前祭酒”,“賑山東鄒縣等17州縣衛(wèi)水災(zāi)”。27日,高宗回到京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第二次南巡。
巡行路線又有變動。高宗回鑾時恩泉行宮至曲陸店行宮之間始分站,駐蹕曲陸店。高宗回鑾時于晏子祠行宮至潘村行宮之間設(shè)禹王莊駐蹕。未駐蹕潘村行宮而改駐蹕新設(shè)的衛(wèi)家莊行宮。未駐蹕靈巖山行宮而駐蹕新建的崮山行宮。未駐蹕白鶴泉行宮駐蹕小新莊。魏家莊行宮移設(shè)南新莊。高宗回鑾登泰岱后于泰安城西駐蹕。自泮池起,開路清道6里出曲阜縣北門,釋奠孔林,仍回中水莊駐蹕。未駐蹕注經(jīng)臺行宮移永安莊。高宗回鑾時未駐蹕注經(jīng)臺行宮于嶧山駐蹕。未駐蹕萬松山行宮移于東京堡?;罔帟r未駐蹕萬松山行宮駐蹕于時家莊。問官里行宮移設(shè)于楊家莊。未駐蹕問官里行宮駐蹕信義莊。郯子花園行宮移設(shè)于橋頭鎮(zhèn)。龍泉行宮移設(shè)于曹村。高宗自順河集渡運河于張家莊駐蹕,次賀家樓。
2月18日(正月十一日癸卯),高宗“奉皇太后南巡,車駕發(fā)京師”。25日(十八日庚戌)駐蹕新莊大營宮。26日,“駐蹕德州行宮”。27日,“駐蹕李劉莊大營”。28日,“駐蹕衛(wèi)家莊大營”。3月1日,“駐蹕崮山大營”。2日,“駐蹕靈巖行宮”。3日,“駐蹕新莊大營”。4日,“駐蹕中水大營”。6日,“駐蹕泉林行宮”。7日,“駐蹕東京堡大營”。8日,“駐蹕楊家莊”。9日,“駐蹕橋頭大營”。10日后巡江南。4月22日(三月初六日),“上奉皇太后回鑾”。5月22日(四月初六日),“駐蹕信義莊”。23日,“駐蹕時家莊”。24日,“駐蹕嶧山”。25日,“上過鄒縣,親幸孟廟拈香,行一跪三叩頭禮”?!皽p山東海豐縣屬黎敬等五莊糧額,并免十一至二十年逋賦”?!榜v蹕泮池行宮”。26日,“駕至曲阜,詣圣廟拈香,行三跪九叩禮”,“駐蹕魏家莊”。27日,“上幸岱廟、南天門、碧霞祠、五皇頂拈香”,“駐蹕泰安府”。28日,“上幸靈巖寺拈香”,“朕奉皇太后懿旨:靈巖山形勢頗佳,意欲多駐數(shù)日,且內(nèi)廷妃嬪內(nèi)又偶爾有失調(diào)者,可在此駐蹕,皇上先行進京”。
“是日,駐蹕靈巖寺行宮”。29日,“駐蹕崮山”。30日,“駐蹕魏家莊”。31日,“駐蹕禹王莊”。6月1日,“駐蹕曲流店”。2日,“免山東濟寧等五州縣逋賦”,“駐蹕德州行宮”。3日,“駐蹕新莊”。11日(五月二十六日丁亥),“上還京師”。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宗第三次南巡。
高宗第三次南巡路線再次變動。潘村行宮改設(shè)于衛(wèi)家莊。未駐蹕靈巖山行宮而駐蹕在崮山。未駐蹕白鶴泉行宮駐蹕小新莊。高宗回鑾登泰岱于泰安城西駐蹕。自泮池起,開路清道6里出曲阜縣北門,釋奠孔林,仍回中水莊駐蹕。未駐蹕注經(jīng)臺行宮移永安莊。高宗回鑾時未注經(jīng)臺行宮于嶧山駐蹕。未駐蹕萬松山行宮移于東京堡?;罔幬瘩v蹕萬松山行宮駐蹕于時家莊。問官里行宮移設(shè)于楊家莊。未駐蹕問官里行宮駐蹕信義莊。郯子花園行宮移設(shè)于橋頭鎮(zhèn)。自順河集渡運河于王家莊駐蹕,次周家莊,俱第三程始至云龍山。
2月6日(正月十二日),“上奉皇太后南巡,發(fā)京師,免直隸、山東經(jīng)過地方本年錢糧十分之三,上年被災(zāi)處十分之五”。14日,“賑山東曹、齊河等二縣水災(zāi)有差”,“衍圣公孔昭煥率各氏子孫迎駕于劉智社,御制詩賜之”。18日,“免山東惠民等十五州縣歷年民欠谷糧”后至杭州、江寧。4月30日(四月初七日),“上奉皇太后渡河”。5月10日(四月十七日),“圣駕回鑾至鄒縣,幸孟子廟拈香,遂至闕里詣孔子廟,入欞星門下馬,由中道步入大成殿拈香,行兩跪六叩禮。出德侔天地坊,駐蹕古泮池行宮”。11日,高宗“詣孔林酹酒。禮畢,低徊久之,問衍圣公孔昭煥《耆草根》,昭煥恭擢1本。遂回鑾”。12日,謁岱廟,“免山東齊河等縣四十四州縣衛(wèi)所上年水災(zāi)額賦”。13日,登山祀碧霞祠。18日,“皇太后登陸,駐蹕德州行宮”。19日,“上送皇太后登舟”。31日(五月初八日),“上詣黃新莊迎皇太后居暢春園”。后回到京師。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
第四次南巡路線也有變動。未駐蹕白鶴泉行宮駐蹕小新莊。由中水即駐蹕泉林,注經(jīng)臺行宮移永安莊,問官里行宮移設(shè)于孟家泉,取道韓莊閘至徐州,仍回韓莊閘駐蹕,高宗到徐州閱工。
2月5日(正月十六日),“上奉皇太后啟蹕南巡”,“諭衍圣公孔昭煥服制未滿,不必易服來迎”。6日,“免直隸、山東經(jīng)過州縣額賦十分之三”。后經(jīng)山東“駐蹕臨清”。5月25日,“追予故刑部尚書王士禎謚文簡”,后謁岱廟,駐蹕靈巖寺。5月31日(四月十一日),“上奉皇太后駐德州”。6月9日(四月二十日),“上還京師”。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高宗第三次東巡山東。
3月18日(二月初三日),高宗為慶賀皇太后80壽辰,奉太后東巡。此時,泰安在泰山之陽白鶴泉已建成行宮。并接“登泰山道不得架浮橋”的通知。29日,“衍圣公孔昭煥率各氏子孫迎駕于袁樓水營”。3月30日,“免山東經(jīng)過州縣本年額賦十分之三、災(zāi)地十分之五。免山東泰安等二縣本年地丁錢糧”。4月3日,“免山東濟南各屬民欠借谷及東平州、東平所逋賦”。4日,“免山東濟南等六府屬民欠麥本銀兩”。9日,“上奉皇太后謁岱岳廟。上登泰山”,后“還行宮召見從臣疆吏行慶施惠”。18日,“上至曲阜謁先師孔子廟”。19日,“上釋奠先師孔子”。20日,“上謁孔林,祭少昊陵、元圣周公廟。賜衍圣公孔昭煥族人銀幣有差”。21日,“少奉皇太后回鑾”。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第四次東巡山東。
3月26日(二月初七日),“上謁東陵。以祗謁兩陵,并巡幸山東,免經(jīng)過州縣本年額賦十分之三”。4月23日(三月初六日),“免山東泰安、曲阜二縣本年額賦”。24日,“免山東鄒平等三十九州縣各項民欠額賦”。27日,“減山東軍流以下人犯罪”。28日,“免山東德州等十一州縣緩征漕米漕項”。5月2日,“上駐蹕泰安,謁岱廟”。3日,“上登泰山”,祀碧霞祠。11日,“上至曲阜,謁孔子廟”。12日,“釋奠先師孔子”。13日,“上謁孔林”。17日,“上奉皇太后自濟寧登舟”。6月13日,“上還京師”。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第五次南巡。
高宗第五次南巡改變的路線是:自泮池起,開路清道6里出曲阜縣北門,釋奠孔林,仍回中水莊駐蹕。
2月5日(正月十二日),“上巡幸江、浙,免直隸、山東經(jīng)過地方本年額賦十分之三”。24日,“免山東歷城等二十八州縣逋賦及倉谷”。3日1日(正月二十六日),過泰安府,駐蹕白鶴泉行宮。2日,謁岱廟。后南至杭州、江寧。6月11日(五月初九日),“上還京師”。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第六次南巡。
按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設(shè)大營于張家屯。此次,自泮池起,開路清道6里出曲阜縣北門,釋奠孔林,仍回中水莊駐蹕。
2月11日(正月二十一日),“上南巡,免直隸、山東經(jīng)過地方本年錢糧十分之三”。20日,“免山東利津等二十一州縣逋賦”。2月26日(二月六日),“上幸泰安府,詣岱廟行禮”。3月1日,“上謁少昊陵,至曲阜謁先師廟”。2日,“釋奠先師,謁孔林酹酒。祭元圣周公廟”。后巡江南。5月29日(四月十一日),“上還京師”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高宗第五次東巡山東。
3月23日(二月初八日),“上詣東陵、西陵,巡幸山東”。4月1日,“免經(jīng)過山東錢糧十分之三”。11日,“免山東各屬銀兩”。4月18日(三月初五日),至泰安府。謁岱廟,駐蹕白鶴泉。次日,登岱、祀碧霞祠。27日,“上渴少昊陵。至曲阜,謁先師廟”。28日,“釋奠。賜衍圣公孔憲培及孔氏族人等章服銀幣有差”。29日,“上謁孔林”。后巡天津等處,至5月28日(四月十五日),“上還京師”。
三、巡行山東目的
高宗巡行山東的內(nèi)容,首先是祀典。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其統(tǒng)治,這一點高宗是深明其理的。其祖父圣祖一生和泰山發(fā)生10次聯(lián)系:2次登泰山,1次祀岱廟,7次派官員祀泰山。其父世宗,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道上諭中講道:“朕思東方物所生,天地盛德之氣所發(fā)也,故《傳》:‘觸石而起,膚寸而合,不崇朝而徧篇雨乎天下’者,惟泰山。則春祈秋報,黎庶輻輳,在國家亦宜順達其情?!毕容叺乃枷胗绊懥怂愿咦?1次到泰安,6次登泰山。孔子的儒家學(xué)說,一向被奉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一直處于正統(tǒng)地位。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奉若神明,競相追封加謚,唐代由“公”封到“王”,清順治二年(1645年)封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清順治十四年(1757年)封為“至圣先師”,把孔子的地位確實提到了無以復(fù)加的高度??鬃颖蛔馂椤爸潦ァ?,他的故鄉(xiāng)也自然被視為“圣地”??梢姡咦谝柟贪l(fā)展其統(tǒng)治地位,就必須尊正統(tǒng)封建文化,以此奴化漢民。高宗祀泰山,標榜自己“受命于天”,親赴孔廟行禮,顯現(xiàn)自己尊儒敬漢。一個統(tǒng)治者,除了用武力征服被統(tǒng)治者外,還必須用一定的思想進行奴化??课淞Γ荒艿玫秸?quán)。鞏固政權(quán),靠的是思想奴化。泰山、曲阜均在山東。東巡本來主要是祭皇陵,但要到山東的泰山、曲阜,南巡來回也必到這兩個地方,其目的應(yīng)是不說自明。
高宗在位60年,歷數(shù)南巡、東巡有11次到山東。并不像他所說的“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其實他6次南巡,只有5次視察河工。乾隆十六年至五十年(1677—1711),河南8次決口,他1次也未到過。他11次巡行山東,正遇山東地區(qū)有4次決口。第一次是他首次南巡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陽武決口,河水泛濫到曹、單。第二次是他二次東巡山東的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孫家集河溢微山湖,荊山橋圮。第三次是他第三次南巡的頭一年,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河決開封陽橋,水泛曹州境。第四次是他第五次南巡的第二年,即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儀封河溢,菏澤,護城堤幾乎潰。但他只有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孫家集及荊山橋閱工”。正如其自稱的巡行可“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稱江北五大商埠和沿運河九大商埠之一的“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泰山多姿的自然景觀、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曲阜的圣賢遺跡,及整修后的“巍峨崇閎,堅致壯麗,纖息完備,煥然一新”,使他流連忘返,陶醉于如畫的景觀之中,于是詩興大發(fā),逢景必作,樂不思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古泮池(魯僖公的泮宮遺址)專為他巡幸新建行宮。行宮周圍131丈,廣2000丈,規(guī)模宏偉,筑有宮殿、宮門、朝房,并建石山洞、四明亭、六角亭、水心亭。置以山石、池水、平橋、花木、魚鳥,風景勝??吹健办`巖山形勢頗佳,意欲多駐數(shù)日”。被南四湖的優(yōu)美景色所吸引,高宗六次南巡,都經(jīng)此下江南。據(jù)統(tǒng)計僅寫泰山的風景詩有170多首。相傳,他登泰山至朝陽洞,仰觀泰山頂峰,俯視腳下巒峰,恰似一副絕妙的山水畫,美中不足缺一印章。即作一首60字詩,用大3尺的字徑鐫刻在山崖上,作為印章。此即人稱的“萬丈碑”。在曲阜先后刻碑14通,額坊2處、刻石3處(一幅對聯(lián)2塊),計有對聯(lián)1幅、匾額1則、額坊2則、碑文2篇、贊詩8首、詩27首(一首兩刻)。泗河源頭泉林,因泉水之勝而得名。這里“波濤縈回,如煙流之作陣;洶涌怒吼,似翻云之成堆。再初而成川,不百步而為河,窮古至今,澄清澈底,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鬃佑未?,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高宗每次在這里駐蹕,少則5天,多則10天。但又覺得駐泉林行宮甚不過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在泉林行宮以東30里、中冊村東2公里,占地150畝修建行宮。主體部分為六大進院的皇宮,東跨院為駙馬府。景色迷人,高宗先后來過9次,常趁酒后余興,賦詩詠泉,共作詩118首,楹聯(lián)15副。當然,高宗在巡行時也沒有荒廢政務(wù),既指揮平定邊疆戰(zhàn)事、考察地方官員德能,也在巡行前后減免地方額賦。
究其高宗巡行山東的目的,在他們的祭文中有充分流露:“尚資神化,祚我皇元”,“闡我皇風,四海永清”,以此鞏固和加強封建統(tǒng)治地位。
四、山東的負擔和驚憂
高宗巡行山東,給山東造成的負擔歷歷可數(shù)。因為山東要為高宗巡行修路、搭橋、建行宮、組織迎送隊伍、準備豐盛食品。
以高宗南巡為例往返共5840里,設(shè)97站。據(jù)1764年11月5日(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初十日),山東巡撫崔應(yīng)階奏稱:東省境內(nèi)自德州至郯城,計陸路802里,分為13站,內(nèi)行宮4處,大營9座,尖營22座?;罔幗?jīng)由運河,自嶧縣至德州,計水路1156里,分為14站。除常家口水營歸江省沛縣承辦外,東省共水營13座。其陸路御道,要求中心路寬1丈6尺,兩旁寬各7尺,并堅實、平整,不得隨意彎曲。來前石橋要鋪黃土,路面要灑水清塵。走水路,需換高宗的安福艫和翔鳳艇御舟。另有隨從船只數(shù)百艘。御舟停靠碼頭需陳設(shè)棕毯。上泰山要在回馬嶺以上架木疊板天橋6處,紆折而上,計631丈多。高宗每次巡行山東,所到之處的大小建筑要刷新美化,建筑物窄小要改造。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高宗在曲阜降輦處于大成殿之后,因殿后角門門口太窄難進,御轎而止。嗣后,隨將角門改建寬大。門口高8尺7寸,闊6尺7寸。并將階亭撤去欄檻,改作四面敞亭,由角門內(nèi)轉(zhuǎn)北過階亭,可以直達座落亭前。圣跡殿前的東西角門由3尺2寸一律改為闊6尺3寸。
行宮,是供高宗一行住宿的地方;尖營,是供高宗一行休息打尖。號稱“九達天衢”的德州,更有一番景象,詩人留下“萬里風帆溯晚秋,數(shù)帆亭是落帆亭”的詩句。乾隆八年(1745年),對德州城又加整修,使德州城周長5100米,高11米,厚9米,護城河深6米,寬15米,門樓、譙樓各4座。東南城墻修有六角塔,高7層,西城墻建有振河閣,巍峨壯觀。城內(nèi)有廟、寺、觀、庵、祠、宮、樓、壇、驛等72處,為乾隆南巡修造的華麗的德州行宮,別不能比。同時,固若金湯,德州城的四分之一為清兵駐地。
高宗一行有多少人?可謂規(guī)模宏大、聲勢震天。除高宗外,皇太后、皇后、嬪妃同行,另有眾多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監(jiān)侍衛(wèi),多達2500多人,為圣祖時的8倍以上。外加御用拉纖兵丁3600人。原御兵馬為以親王為首的一套班子籌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為“上船后所需馬匹:大江以北派綠營馬4千匹,大江以南派八旗馬4千匹,到浙江時添派馬2千匹。鑾到德州起旱由陸路行走,所有經(jīng)過地方,應(yīng)行辦理尖營道路橋梁等項俱交該督撫備辦。青州府副都統(tǒng)處備辦滿營馬800匹,在交山東巡撫在綠營馬匹內(nèi)派出1200匹,共馬2000匹于泰安地方為隨往官員兵丁所騎。官馬內(nèi)實在疲瘦者,預(yù)備換。回鑾時,直隸總督派綠營馬2000匹,在于德州地方預(yù)備補換。”高宗巡行中的生活類似在宮中。每日早晚照例鳴鼓奏樂,茶房用70余頭乳牛,膳房用300頭牛、1000頭羊。至于隨從官兵、苦力者招待照例由山東承辦。巡行中所用祭品,也是復(fù)雜難尋的。曲阜孔府檔案中有一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形成的“辦理乾隆三十六年駕幸闕里致祭林廟典禮及謝頒賞。赍之四十七”的檔案。文曰:皇上東巡親詣闕里致祭先師孔子廟合用物。長9寸、上徑5分、下徑7分,圓柱降香1炷。長7寸、上徑3分、下徑5分,圓柱降香36炷。長1寸、徑3分,方塊降香60塊。細降香丁8兩。白檀香丁4兩。祖降香12斤2兩。細塊沉香、白檀香、沉速香3樣,共1斤。白色神制帛32端。每枝5兩重、掛紅線心白蠟8對。每枝6兩重黃蠟20枝。每枝3兩重黃蠟48枝。每枝2兩重黃蠟286枝。每枝1兩重黃蠟9枝。酒83瓶。洗魚酒1瓶,每瓶酒均重1斤12兩。白鹽1斤。鹽磚24斤。牛2只。羊22只。豬25口。鹿3只。兔10只。紅棗172斤8兩。栗子207斤。榛26斤4兩。麥米27斤8兩。芡實32斤8兩。醢魚25斤。大鰝魚10尾。小鰝魚10尾。大筍20片。白糖4兩。花椒5兩。茴香5兩。蒔蘿5兩。香油3斤。黍米1斗。稷米7斗5升6合。稻米7斗5升6合。梁(粱)米1斗。白面2斤。蕎面2斤。白菜276斤。青韭92斤。芹菜15斤。蔥11斤8兩。葦柴150斤。木柴2895斤。大圓炭餅98斤。正案合用祭器,豋1個。鉶2個。簠2個。簋2個?;e10個。豆10個。香爐1個,并靠。蠟臺2個。香盒1個。帛盒1個。銅爵3只。祝版架1個。拜褥1條,通長5尺,寬2尺6寸,厚1寸。上半截明黃素緞,下半截并底面四圍俱用明黃油墩布。內(nèi)里襯棉花5層,細氈3層,6面包裹黃布1層?;噬嫌H詣少昊金天氏陵、元圣周公廟拈香合用品物。長6分、徑1分,方塊降香各3兩。大圓炭餅各2個。每枝5兩重、掛紅白蠟各1封。合用祭器。香爐各1個。蠟臺各1對。拜褥各1條,每條通長5尺,寬5尺6寸,厚1寸。上半截用明黃素緞,下半截并底面四圍俱用明黃油墩布。內(nèi)里襯棉花5層,細氈3層,6面包裹黃布1層??滴鯐r,祭岱宗列為中祀,以祈年豐,設(shè)禮神制帛1,青色圓降真香1炷,黃素香1炷,白磁爵3,牛1,羊1,豕1,豋1,鉶1,簠1,簋1,籩10,豆10,酒1尊,燭2對,燈10盞?;实鄱Y服三獻,行二跪六叩禮。
組織的迎送隊伍面廣量大。高宗規(guī)定:“凡遇皇上行幸,沿途地方文武官員于百里內(nèi)接送?!痹谏綎|來說,每次南巡要在數(shù)日前各組織10萬平方里地方的官員。
高宗巡行山東,給這里的人民增加了沉重負擔。僅紀曉嵐就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奏了“恭謝六巡江浙蠲免直隸山東經(jīng)過地方額賦,并豁順天十二州府屬舊借倉谷折子”和“恭謝六巡江浙,喜得元孫直隸山東老兵老婦一體賞赍,復(fù)因二省缺雨,軍流以下遞予減等折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奏了“恭謝八旬壽,升秩岱宗,展儀闕里,直隸廣學(xué)額,免積欠,加賑1個月折子”。山東地區(qū)災(zāi)荒不斷,差不多在每年上諭中都提到山東受災(zāi)。如1748年3月19日(乾隆十三年二月二日),“上年山東被災(zāi)州縣,今因巡幸經(jīng)過看來情形頗重”。4月、5月高宗在巡幸中也說:“山東此番被災(zāi)甚重,朕巡幸時目擊民艱”、“山東被災(zāi)甚重,日夜焦勞,溝壑流離之慘,曾經(jīng)目覲饑渴之懷切切于心?,F(xiàn)今雨澤未降,二麥已過,既使得雨,收成亦必淺薄”、“山東災(zāi)黎待哺”。又如1790年9月7日(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濟南、東昌等府屬雨水過多,田禾被淹”。1791年2月6日(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山東省平原、禹城、齊河、德州等各州縣因夏秋雨水,河流漲發(fā),田禾被淹,致成偏災(zāi)”。雖然每巡減“十分之三額賦”成例,恐怕不及憂民之資,已成負擔,何況山東又連年遭災(zāi)呢?山東黎民百姓真是雪上加霜!結(jié)果如何呢?山東的發(fā)展遠遠落后于全國,以人口增長幅度來說,占全國總量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1749年(乾隆十四年),占13.53%,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降到13.00%,1786—1791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1786—1791)平均下降到7.73%。乾隆十四年(1749年),156.9人/平方公里,到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1786—1791)平均下降到150.1人/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