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中的會說,其實抬杠的話,可有說頭了,不過我不抬杠,我的意思就是指他們能說一些,但不精通,日常對話以蒙語為主,這樣一來,元皇帝們算是會漢語的行列,上朝嘛,肯定是需要翻譯的。
他們肯定會一些漢語。原因都懂的哈,治國需要嘛。
莊圣太后即拖雷妃很重視儒學教育,她的兒子們都懂一些漢文,廉希憲等人給阿里不哥等皇子做過講讀。憲宗時期,張德輝曾在和林奉旨教胄子,他與元好問都曾經(jīng)與世祖交流溝通,起初漢文程度不高,還需要翻譯,后來,世祖的漢語水平變高,還曾親臨國子學,考校諸生們的書法及背誦,他還問過賈似道是誰,并能欣賞臣子的漢文札書。為了能穩(wěn)固統(tǒng)治,世祖也相當重視子孫的儒學教育,延請大儒們教授漢文。這種態(tài)度一直往下傳,所以,元代的裕宗英宗順帝們,書法都相當可觀了。
只是,會一點不代表精通,幾個也不能代表全部,上朝的時候還是需要翻譯的。
兩則小例:帝覽《貞觀政要》,諭翰林侍講阿林鐵木兒曰:“此書有益于國家,其譯以國語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誦習之。
以《通鑒節(jié)要》用蒙古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以疾請入覲,進譯語《資治通鑒》,帝即以賜東宮經(jīng)筵講讀。撫循部曲之暇,則命也滅堅以國語講《通鑒》。
這兩書都不算很難,對于漢化程度很高的乾隆等人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可是元朝皇帝們,還是需要翻譯才行。
皇帝們因為要鞏固萬年江山,所以重視儒學教育,可是畢竟有限。何況語言環(huán)境不夠,圍繞著他們的臣子,貴族們,幾乎不通漢語。日常上朝,還有無數(shù)臣工,他們可不會想著要學什么漢語,對于他們來說,漢人都是沒用的,他們的語言更不用學,不聽話屠就完事了——這種思想,不只一個人有,當然了,輕視漢人,輕視漢文化,有的是好果子給他們吃,最后都被趕回老家去了哈。
朝堂什么情形?詔書大概是怎么樣宣讀的呢?“侍儀使以詔授左司郎中,郎中跪受,同譯史稍西,升木榻,東向宣讀。通贊贊曰在位官皆跪。讀詔,先以國語宣讀,隨以漢語譯之?!边@個國語自然就是蒙國話,之所以用漢語再譯一遍,是為了讓不通國語的漢臣們聽懂的。元世祖的本紀里提到“河南、福建行中書省臣請詔用漢語,有旨以蒙古語諭河南,漢語諭福建。”詔書如此,朝堂上的對話,自然而然不可能是漢語了。
全世界都講中國話,當然是相當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元朝,尤其是元朝的朝堂,也這樣?真的,只是夢想,想想就好了,別當真。(文/宛如清揚圖/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