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與用藥
方劑用藥應知道利弊:(1)藥有氣味厚??;(2)歸經主治;(3)臟腑喜惡;可勝病,又可致病。脾胃之氣,概括為胃氣:前人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保護胃氣,是中醫(yī)治病的特點之一。
1、汗法用藥:
(1)如陰虛病人,又感外邪,雖表邪宜汗,但汗為陰液所化,促陰液耗竭,如先滋陰,又粘滯外邪,必滋陰發(fā)汗并進,如加減萎甤湯之類。
(2)如陽虛兼外感病人,單發(fā)汗易造成亡陽,必在發(fā)汗中兼顧陽氣,如參附再造湯之類方劑。還有宜上,溫下,蠲飲,化痰等,和發(fā)汗并用。
(3)汗法注意事項:
凡遇劇烈吐下,淋病,瘡瘍,亡血及脈遲等,雖有表證原則上都在禁汗之例。汗下劫奪津氣。肺熱傷津,不免耗灼胃液,胃熱清肺肅金。
2、吐法注意事項:
涌吐劑作用峻猛,吐法是一個應急的方法。用之得當,收效迅速,如用不當,最能損人元氣,極損胃陰。因此,服用涌吐劑后,須注意保護胃氣,可服食糜粥調養(yǎng),切忌驟進油膩,煎炸等難以消化的食物,以免重傷胃氣。故一般慢性疾病,對老弱體虛,或身體虛弱,遇有下列情況的,均不得施用吐法:
(1)老弱體衰者;(2)妊娠或產后;(3)失血病患者;
(4)氣虛而氣短,氣血不足者,或喘息患者;(5)腳氣上沖者。
3、病在上焦,治上宜緩:
病在上焦、中焦用根;病在下焦用梢;根升梢降;人之身半以上,天之陽也,用頭;中焦用身。人之身半以下,地之陰也,用梢。
如止咳潤肺藥,凡性味有偏,多用蜜炙法,以達性味薄,而緩的要求。如病在胸膈時,治宜甘緩之。緩則治其本,法本須漸,期由量變而達質變。
4、病在上肢:
加川芎、桂枝;病在下肢,加牛膝,木香;痛甚加乳香,沒藥。牛膝治下肢無力。蓯蓉治下肢無力,不孕,腸燥,陰莖寒熱痛,壯陽,入腎大腸經;病在下肢用治四肢痛用元胡。
5、用參、附、熟地,注意必查脈象:
實證切忌用;當歸、沒藥可化腦中瘀血,可預防中風;白術脹氣改蒼術。
6、柴胡用于解表退熱,量宜大:
疏肝解郁量適中;升陽舉陷量宜輕。辨證用藥,是臨床的重要依據。
7、元氣素弱之人用藥:藥雖外行,氣從中妥,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fā)熱無休。。。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以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yǎng)之意也。
8、一分發(fā)熱一分邪在,應以祛邪為主:
但必須考慮熱傷陰的可能。在病邪處于劣勢時,(次要部位時)要及時養(yǎng)陰。
9、清營分熱,用咸寒犀角:為防熱盛傷陰,配伍玄參,生地、麥冬、清熱滋陰;用苦寒黃連,竹葉心,連翹,銀花清心解毒。
10、不拘有熱無熱,少加黃芩:
春加川芎芍藥,夏加梔子知母,秋加防風,冬加麻黃桂枝之類。
11、治血虛發(fā)熱,切記用散表清熱之劑:
血虛發(fā)熱,以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辨證要點。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虛熱自除。
12、藥物應用:植物類藥物,應用劑量宜稍大,以煎劑為好;蟲類藥物劑量宜小,以散劑為好;金石蚧類稍大,與草木類相比,草木類較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