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元認知”到底是個什么鬼?-- WHY

第二部分: WHY

思路:

1. 現(xiàn)狀=直覺型反應大行其道+理性思考能力的普遍缺失

2. 直覺型反應普通存在的根源

3. 這種現(xiàn)狀導致的現(xiàn)實后果

4. 這種后果的堅決辦法

上一篇回顧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一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在上一篇中,我們主要講了什么是元認知?以及元認知發(fā)生作用的原理。

元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知和思維進行的思考,也就是有意識的自主控制和反思自己的大腦活動。

我們經(jīng)常形容自己的腦袋像一團亂麻,因為大腦中時時刻刻都在產(chǎn)生各種想法,抱怨老公沒發(fā)紅包,希望男朋友送鮮花,想象自己儀態(tài)萬方,評價同事虛偽,鄙視情敵卑鄙,罵老板摳門,嫉妒她有個好老公,盤算要賺多少錢,計劃一個宏偉的前途。感覺自己一會在電視劇里,一會在無聊的生活中,時而高興,時而失落,還會為自己的想法羞恥,甚至罵自己神經(jīng)病,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從未停止過。他們絕大多數(shù)自動產(chǎn)生,是大腦無意識的活動。我們不清楚他們怎么來的,甚至注意不到他們正在大腦中翻騰。但是他們常常會以需求,欲望,情緒,情感等的形式極大地影響我們,甚至與我們的清醒意識發(fā)生沖突,于是我們無緣無故地覺得焦慮,煩惱,痛苦,恐懼。。。

比如看見美食,自動冒出來的想法就是我要美美地吃它一頓,而清醒的意識卻是我要減肥不能吃。他們兩人兒就開始較勁,一個說:我就是要吃,你管不著;一個說:你這個大胖子,還吃就嫁不出去了。他們吵得越起勁,你就越痛苦,可你不知道為什么。

元認知的工作就是把大腦中的這一團亂麻給理清,檢查哪些有用,哪些沒用,哪些可以修修補補再用。并找出混亂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以后如何避免和改進。

元認知能夠發(fā)揮作用是因為它可以通過改變大腦反饋回路中的“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讓我們從一個不同的位置,地勢,角度,看到問題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從而讓自己的想法發(fā)生改變,引導最終結(jié)果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fā)展。簡單一些說就是元認知把我們從問題和令人困擾的事件中拎出來,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事件本事。

掌握元認知能力的必要性

這一篇我們要做的是

弄清楚為什么我們要掌握元認知這個能力,有它和沒它對你我會帶來哪些差別。

在說為什么要掌握這個能力之前,我們要先看看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先來看一個例子。

說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來泡茶,需要多少茶葉才能泡出清香四溢的茶來?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樣回答?是不是心里大罵出題人腦袋被驢踢了,然后說這誰知道啊,甚至還會想,誰會用那么臟的水泡茶喝,有病吧。如果非要你回答,那就蒙吧,10噸,100噸。。。

其實這題還真有法解,也不難,你只要弄清楚下面這幾個問題:

1. 朝天門碼頭的容積有多大?

2. 一杯茶的容積有多大?

3. 一杯茶需要的茶葉有多重?

然后通過泡一杯茶所需要的茶葉除以一杯茶的容積得出一杯好茶中茶葉和水的比例,再用這個比例乘以朝天門碼頭的容積,就可以算出來了。

如果不知道具體數(shù)字,沒關(guān)系,按照你的常識,估算一下就行。那我們大概來算一算: 朝天門碼頭的面積: 不知道,就按5平方公里算吧,換算成5x10的10次方(cm2);深度估計平均15米吧,就是1500厘米,所以容積是75*10的12次方立方厘米。 普通一杯茶的容積按0.5升算吧,也就是500立方厘米, 一杯茶需要的茶葉大概1.5g吧,在茶包上都可以查到。算出一杯茶中茶葉的占比是0.3%。

然后通過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解出這道應用題:朝天門碼頭泡茶需要的茶葉/朝天門碼頭的容積=0.3%,于是得出需要的茶葉為:22.5萬噸。

可能你會說這里面的數(shù)據(jù)并不準確,而且這對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什么意義。沒有關(guān)系,重要的不是具體的數(shù)字和這道題本身的意義,它背后的思維模式才是重點,它提供了一種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夠看出什么呢?這是兩種明顯不同的思維模式:第一種人遇到超出自己認知范圍的事情,會立即產(chǎn)生自動化反應,也就是用直覺,感覺,本能等來進行思考。第二種人則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思考。兩種思維模式的差別也不言自明,直覺型思維常常會糾結(jié)“這是什么鬼問題”本身,陷在問題帶來的情緒之中,偏離了問題的本質(zhì)。而問題解決型思維則跳出情緒和問題本身,關(guān)注“我要怎么解決”,并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我為什么想到這么奇怪的例子呢?因為這是google公司曾經(jīng)的一道面試題,當然我把地名改成了朝天門碼頭,本來是波士頓港口(就是從波士頓傾茶案來的)。

其實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很簡單:

第一:分解問題,也就是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把他們?nèi)苛谐鰜怼?/p>

第二:分析問題,看看這些條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第三:拼湊條件,把所有需要的條件湊齊,不知道的繼續(xù)按照第一,二步進行分解,直到找到所有需要的條件。

第四:設(shè)計公式

第五:將所有條件代入公式,算出答案

看出來了吧,這實際上是一個通用的問題解決思路?。禾岢鰡栴},層層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直覺型思維認為根本不可能解決的事情,問題解決型的思維則可以另辟蹊徑,扒開問題的表面,直擊本質(zhì)和核心。

直覺型思維的形成機制

你可能又會說,生活中哪里會有這么復雜高深的問題。好,那我們來看一個家長里短的事:有個朋友跟老婆吵架了,很郁悶。原因是丈母娘和老丈人給他們家的小狗喂了很多零食,結(jié)果小狗暴食拉肚子。他不得不捏著鼻子清理各種大小便,還要馬不停蹄伺候小東西送它去醫(yī)院。于是他抱怨太討厭了。結(jié)果老婆不干了,說他在抱怨她爸媽。朋友解釋半天,說他抱怨的是小狗。但是沒用,老婆就認為他是針對她父母,兩人開始爭吵起來。朋友很委屈,說自己明明沒有那個意思,她這樣分明就讓他覺得他們才是一家人,而自己是外人,越想越覺得憋屈。

這樣的小問題,我們應該都會遇到吧。也許一次兩次沒有關(guān)系,但是長期這樣,在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你都得承受這種不大不小的憋屈,你會怎樣想?

我們先不說怎樣解決,先來看看這樣的問題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如果我說這仍然是思維方式造成的,你可能會覺得小題大做。那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不過我要先邀請你一起來進入我們的大腦里面看看。在大腦的深處,潛意識里面,各個角落都躲藏著一些小生命,比如需求啊,沖動啊,欲望啊,沖動啊,自戀啊,自利啊,性本能啊,生存的本能,等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的天性,本能,直覺,感情這一類。他們有些與生俱來,也就是人的基因里面就帶著呢, 有些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身邊的人,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慢慢形成的。 這些小生命中很多是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的,比如看見好東西我們就想占為己有的欲望和沖動,而我們的意識知道這樣會被社會和他人鄙視,給自己帶來麻煩(因為在后天我們接受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要”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于是警告它,限制它,甚至想除之而后快。這樣,這種欲望和沖動就被壓抑進潛意識的底層,以不被意識發(fā)現(xiàn)的方式潛藏起來。 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好吧,這個是我編的),反正就是說如果沒有被滿足,他們就不會憑空消失,只是藏起來了。以后他們會以各種方式來影響我們,通常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只要觸發(fā)它的情況一出現(xiàn),他們就會出現(xiàn),比如有好東西就想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就憤怒,被人冒犯就想干架等等。這些反應都是自動化的,不需要你的同意,也不受你的控制。

看清楚了大腦里面的那些你爭我斗,現(xiàn)在來理解我們的思維模式應該就不難了。那我們來看看朋友老婆的思維,其實就是被大腦中潛意識的自動化模式控制了,這個自動化模式來自人類自戀這一基本的本能,就是人天生會認為“我是最好的”,“我比你強”。那么你不能攻擊我,甚至不能攻擊與我相關(guān)的一切東西,那樣就會讓我的自戀受到威脅,于是我會本能地攻擊你來保護我的自戀。以此衍生出的思維模式就是以自我的感受為中心來認識這個社會,一切不符合自身感受,認知,想法和意志的事物我都會排斥。她無法擺脫潛意識的這種控制,當然就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哪怕是換一個角度也不行。而她不能擺脫這種控制,根本的原因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這個問題,當然也就不知道如果站在他人的立場看,想法可能會完全不一樣。這種思維方式如果挖得更深一些,是因為生命早期與養(yǎng)育者相處的關(guān)系模式?jīng)]有讓這一本能得到充分的滿足。說得有點遠,我們回過頭來。

那怎么解決呢?光靠包容和愛嗎?也許有人可以做到,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不行,因為人的自戀本性決定了我們遇到壓力的時候會出于對自身的保護而產(chǎn)生自衛(wèi)反應。自衛(wèi)情況下能夠包容對方太難了,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度包容這樣的品質(zhì),因為這是逆人性的能力。

這種自動化反應的思維模式出現(xiàn)的情況當然不會局限于上面這兩種場景,實際上它隨處可見?!栋褧r間當做朋友》書中有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遇到問題愿意動腦筋思考的人實在太少了。它指出,不思考的人數(shù)占總?cè)丝诘谋壤J毓烙嫴粫陀?0%。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人口是14億,懶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厭惡思考的人就超過11億。 而這20%思考的人當中,又有80%常常用錯誤的方法進行思考。綜合來看,在全人類中,能用簡單且清楚的方式把問題想明白的人幾乎不到4%。

想想我們自己,在選擇報考哪個大學時,第一反應是不是“我覺得這個不錯”,“我喜歡這個”,“我表姐就在這個學校讀”,“聽說這個學校的妹紙很漂亮”。。。決定的依據(jù)是不是通常以自己的情感導向,個人喜好,或者通過他人的意見來判斷? 實際上,在選擇哪一份工作,去哪個城市生活,從事哪個行業(yè), 甚至選擇哪一種投資時,我們都習慣于跟著感覺走,或者聽信權(quán)威,人云亦云,甚至通過拋硬幣,把命運交給老天爺來決定。

說得嚴重一些,這些選擇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夠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而這樣的選擇機會一生中又能有幾次呢?當我們把決定命運的權(quán)利交給了感覺,實際上就是把未來托付給一種全然的不確定。因為感覺是一種主觀的內(nèi)心感受,并不基于實際情況的分析和推理。而且內(nèi)心感受常常對我們的未來有害無益,比如,感覺喜歡安逸和享受,而有利于我們的卻是長期積累和成長,這無疑是需要長期放棄安逸和享受的過程。憑感覺做出的決定常常是非常不利于我們的未來,甚至會成為阻礙。因為感覺的需求是即時的舒服和反饋,而成長顯然無法即時反饋,必須靠長期積累才能看到好處。而直覺和本能呢,這樣的天性,一般動物也會有,有些動物還有一些簡單的大腦意識,比如猩猩面對鏡中的像,知道那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猩猩。但是這種低層次的大腦功能在面對人類經(jīng)過高級進化后的大腦設(shè)計出的復雜選擇題,完全沒有任何作用。我們?nèi)绻么竽X中這個層次的功能來決定如此重大的選擇,從本質(zhì)上來講是不是比讓一只猩猩來做選擇強不了多少?那么用拋硬幣決定輸贏,則完全取決于運氣,因為從統(tǒng)計學原理來講,每一次拋硬幣的結(jié)果,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而且每拋一次都是獨立事件,完全不受前面結(jié)果的影響。這跟賭博沒有任何區(qū)別,如果人生的選擇交給了運氣,其實也就是一次賭博,只是賭注是我們的后半生。那么如果聽信權(quán)威或者他人,又會怎樣呢?首先得看是哪個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和專家,在你遇到的問題上是不是就真的有判斷能力?更重要的是權(quán)威愿意認真負責地幫你做分析和推理嗎?選擇交給他們,是不是像是再一次交給了運氣?

兩種思維模式的差別

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直覺型反應模式是以原始的個人喜好作為標準來處理問題,而我們的原始喜好是自戀,感性,沖動,自利,怕麻煩,喜歡即時滿足等,所以直覺型反應模式通常就會比較簡單直接,要求及時反饋,而不考慮后果,它的原則是先滿足內(nèi)心的感覺和需求。而理性的思維模式則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是否真正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作為標準來考慮。所以它會綜合考慮多個維度和方面,分析和對比各種相關(guān)要素,運用邏輯推理得出結(jié)論,并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jù)。

為什么理性思維如此困難?

由于理性思維的決策是有事實,案例和邏輯推論作為依據(jù)。顯然,面對復雜的問題,這種思維模式比虛無縹緲的感覺更為可靠。但是為什么現(xiàn)實情況卻是直覺型反應模式大行其道,能夠使用理性思維來解決問題的人卻寥寥無幾呢?

這得從我們?nèi)祟惖倪M化說起。

根據(jù)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生存是每個生物的第一需要。所以在生命產(chǎn)生之初,我們的所有肌體功能都是為了生存的需要。在自然條件惡劣,人需要跟動物,天敵搶奪生存資源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每天遇到的危險實在太多了,稍不留神,就會嘎嘣兒,生命不保,甚至有種族滅絕的可能。所以我們的身體就發(fā)展出了一套應急反應,遇到危險時,立即啟動,要么戰(zhàn)斗,要么逃跑。這種不需要思考,自動化反應的本能在那種情況下,對于我們的生存和繁衍都有著極大的幫助。而當社會不斷進化之后,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了巨變,但是這種自動化的應急反應模式卻在我們的身體里遺留了下來,這就成了基因。

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

問題在于,如今的環(huán)境,我們面臨的問題再也不是物質(zhì)層面的生存,而是社會發(fā)展太快,各種復雜事件和問題迎面撲來,我們的大腦在本能上的進化卻嚴重滯后,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如果再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本能反應模式去處理復雜問題就會讓我們陷于極大的困境之中。 

所以使用本能反應模式來處理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的基因,而使用理性的獨立思考又是一件消耗大腦資源的事,他們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阻礙了我們通過深刻周密的思考來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和判斷。我們可以把這阻礙因素具體地梳理一下:

第一是因為順應感覺,喜好,從眾等天性是我們最自然便捷的選擇,是基因決定的。

第二是因為社會,媒體,商家有意無意的利用我們基因中的弱點。

第三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信息和資源來做判斷。

第四是因為我們?nèi)狈硇缘乃季S模式和能力。

獨立思考缺失帶來的后果

從這些案例和分析看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帶來的后果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受到來自兩種因素的控制:基因控制和社會控制。

1. 基因控制:是指大腦的活動受本能,直覺,感情等基因驅(qū)使。這些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生理特征,如情感、情緒、欲望、需求、沖動、自利、沖動、好色等,對我們的思維模式的影響表現(xiàn)為受控于情緒,感情用事,沖動行事,條件反射,以喜好做決定,立即決定,不喜歡復雜,討厭受限制等等。

2. 社會控制:比如聽信專家,權(quán)威,家長,書本;從眾心理,明星效應,受媒體引導,廣告影響,商家操控,等等。

不管哪一種控制,本質(zhì)都是大腦缺乏清醒的意識和思考能力。比如我們明明知道自己工資月月光,上個月購買的大包小包還沒有拆封,遇到雙十一還是忍不住拼命買買買。我們明明知道朋友圈實際上并沒有值得花費大量時間的內(nèi)容,可就是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點開,一刷就是幾個小時。為什么呢?因為商家正是透徹地了解了我們天性的弱點,針對我們的弱點設(shè)計出了讓你欲罷不能的廣告和產(chǎn)品。

為什么止不住的買買買?因為我們的大腦中分泌一種化學物質(zhì)叫多巴胺,被成為激素之王,欲望之源,它的作用是掌管我們的各種欲望。當分泌多巴胺時,會讓我們產(chǎn)生快樂和滿足感。但是當多巴胺的濃度過低時,我們就會產(chǎn)生空虛感,饑渴,失落,心煩意亂。什么東西可以產(chǎn)生多巴胺呢?一切可以滿足欲望的東西,各種刺激。所以大腦就會發(fā)出指令讓我們?nèi)ふ腋啻碳泶偈狗置诟嗟亩喟桶?,以期獲得那種欲望得到滿足的快感。但是任何東西都具有邊際效應,當大腦得到更多的刺激和滿足之后,以后同樣的多巴胺能夠獲得的滿足就會遞減。如果想要獲得同樣的滿足,就必須要有更多的多巴胺,于是你得馬不停蹄地繼續(xù)尋找更多能夠滿足欲望的東西,更多的美食,更刺激的游戲,更多的美女,更大的房子,更多的金錢,更大的權(quán)利。當然更多的買買買也只是滿足這種欲望,促使多巴胺分泌的一種手段。

在得到APP,梁寧的《產(chǎn)品思維》課講到一款超級火爆的手游《王者榮耀》的激勵策略:

1. 兩根手指就可以玩,一共就三個技能鍵,操作簡單易上手。

2. 對時間的要求低,6分鐘就可以打一局。坐地鐵、上下班路上、午休吃飯、上衛(wèi)生間等,隨時隨地開黑。

3. 對設(shè)備的要求不高,不管你是iPhone還是安卓,都可以在同一個大區(qū)一起玩。

4. 每日任務(wù)。你不知道該怎么玩?沒關(guān)系,每天上來做任務(wù)就行了,小到“每日登錄”,大到“擊敗對方10個英雄并取得勝利”,只要完成任務(wù)就送經(jīng)驗、活躍度、送某英雄的體驗等一堆東西。

這一系列動作是什么呢?就是降低門檻,降低門檻,再降低門檻。降低動作門檻,設(shè)備門檻,思考門檻,降低時間門檻。

這意味著什么呢?商家為了讓你貢獻你的用戶忠誠(好吧,其實是上癮),把一切阻礙你進入的因素都考慮到了,并且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案,目的就是讓你沒有任何障礙地進入。

所以,在這種場景,你不用思考,不需要想你應該干什么,就能輕松上手。當然就自然而然地把時間和精力貢獻出去了。

但是,這種滿足感只是停留在比較低級的感官和感覺層面,它剝奪了我們的思考,所以即使當時獲得極大的滿足,但是這種滿足感也無法維持很長時間,很快我們就會重新回到失落,空虛之中,甚至比之前更甚。因為從這種滿足感中,我們無法體會到更高層次的滿足,比如自我存在感,價值感,成就感。于是事后,我們會因為浪費了時間,精力和金錢,開始后悔自責,并在問題的表象中迷惑甚至痛苦。

痛苦的根源

關(guān)于我們的迷惑和痛苦,我引用梁寧的一段描述來進行說明。

痛苦,就是因為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得到滿足,我們便會產(chǎn)生愉悅的感覺,不被滿足,就會難受。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比如一只狗,只要溫度、濕度適宜,有充足的食物,它就會愉悅。而人,除了生物性的滿足,我們還需要社會性的滿足。我們不僅需要生存條件被滿足,還需要在社會關(guān)系中被確認。比如度假,住得舒適、吃好吃的,你會愉悅。讀喜歡的書,精神上被滿足,你會愉悅。你感受到別人的善意,被理解,被接納,被尊重,被重視。這些都是存在感被滿足,都會愉悅。需求被滿足,這種感覺叫愉悅。一種繃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間被滿足了,這種感覺叫“爽”。那么相反,不滿足就難受,不舒服,不爽。如果我沒有滿足預期,或者我本來在一個滿足狀態(tài),突然被剝奪了,這也是不爽。

于是,我們用了一堆詞來形容不爽的感覺。比如:生氣、煩躁、痛苦、厭倦、悲傷、煩惱、茫然,失落,焦慮等等。但是本質(zhì)上,這些不爽的感覺,都是某個點沒有被滿足。

一種最為普遍的難受,應該就是焦慮了。那我們來看看什么是焦慮。焦慮其實是一種恐懼。它來自對恐懼的想象。因為是想象,所以無從逃避,所以是一種持續(xù)的恐懼,就會內(nèi)化為焦慮。

我們再來弄清恐懼又是什么?恐懼是因為遇到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chǎn)生的“驚”和“怕”。這里所說的危險情境,是指在你的邊界之內(nèi),闖入了你斗不過的強大力量。比如歹徒在你附近持刀行兇,你會恐懼,因為距離很近,歹徒有武器,隨時可能傷著你。如果歹徒在電視里行兇,你可能就不會恐懼,因為他沒有進入你的邊界。

邊界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動物都有自己的邊界。一只狗、一只貓會用尿液劃定自己的領(lǐng)域。如果一只貓在自己劃定的領(lǐng)域里,來了另外一只貓,自己的邊界被侵犯,這只貓就會憤怒。

人的邊界呢?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邊界。比如你不經(jīng)過我的允許就動了我的電腦,搶了我的業(yè)務(wù),勾引我男朋友,都會侵犯了我的邊界。這種時候我就會憤怒。

憤怒,就是感覺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而恐懼是感覺到我的邊界被侵犯的同時,還因為害怕侵犯的力量帶來威脅而擔驚受怕。

但是,不同的人,憤怒和恐懼的點也不一樣。有時候,讓你恐懼的事,他人卻感到的是憤怒。比如,被搶,被打。有人呈現(xiàn)憤怒,有人呈現(xiàn)恐懼。本質(zhì)上,憤怒也是一種恐懼。

所以,焦慮是因為想象中自己的邊界被侵犯,同時感覺受到了威脅。重點在想象這個詞上。它說明,我們焦慮的危險實際上大多數(shù)不確定,有可能真的存在,也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為什么不確定呢?因為我們對自身沒有足夠的了解,對所處環(huán)境沒有充足的信息,所以我們覺得一切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沒有一個牢靠的抓手為我們提供確切的安全感。這種不確定的威脅,成了我們焦慮的根源。

所以,要減少焦慮(是盡量減少,焦慮不可能完全消除),就得想辦法減小不確定性。不確定其實源于我們對自身,對于環(huán)境的了解和信息不足。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分析自身,分析環(huán)境,找出哪些東西是我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哪些是無法改變的。然后把精力放在可以控制和改變的事情上,拋開哪些無法控制的因素。當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信息,知道了自己的邊界在哪里,掌握了環(huán)境中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對這種不確定的把握就會增強。我們已經(jīng)知道,焦慮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想象中的威脅,那么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分析弄清楚它來自哪里,那么就算沒有完全解決的辦法,實際上我們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信息和資源去面對,也就是說我們的確定性增強了,困擾我們的很多煩惱也會自然消失。

痛苦的解決辦法

所以學會思考是解決我們大多數(shù)痛苦和煩惱的捷徑。而元認知則是提高思考質(zhì)量和效率的不二選擇。

為了加深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引用幾個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課程中關(guān)于清晰思考對解決我們某些困惑的例子:

關(guān)于情商和智商

其實智商、情商只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在背后支撐他們的思考方式。所謂的智商高,不光是能夠解幾道數(shù)學題,而是能夠洞察這些數(shù)字背后的原理。所謂情商高,不光是會與人和睦相處,而是懂得對方內(nèi)心深層次的需求。

事實上,我并不認為“情商”是個好的、有效的、有意義的概念,事實上,我翻閱了大量的書籍與文獻之后得到一個結(jié)論,所謂的“情商”是個偽概念。

被認為情商差的人,本質(zhì)上來看,其實就是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感受;而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感受其實來自于元認知能力的欠缺——很簡單的嘛:一個連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確認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確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你可能早就觀察到了:所謂的“將心比心”,的確是絕大多數(shù)人做不到的事情——為什么呢?并不是因為心和心都不一樣,而是大多數(shù)人其實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過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更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從未認真審視過自己的思考結(jié)果是否確實正確合理。

關(guān)于溝通

吵架的大多數(shù)原因都是因為溝通不足。不光是時間不足,還有就是深度不足。一個不能想清楚自己為什么這么想的人,怎么可能讓對方完全明白自己的想法呢?

想想看你有多少次和伴侶溝通的時候,只停留在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沒有試著把這個想法產(chǎn)生的來龍去脈和對方講清楚?

很多人其實不是不想溝通,而是自己都沒有想明白,就急著跑去找對方。最終的結(jié)果可能是對方提出了幾點不同意見,就已經(jīng)刺激到自己,并且不想繼續(xù)交流了。

所以說所謂的溝通技巧,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先把問題想明白,深層次地想明白,然后在把這些內(nèi)容一層層地表述出來。

雖然并不是每次都一定能有滿意的結(jié)果——事實上,我也練習了很多遍——但是這樣的溝通明顯更有可能達到我們理想的目的。

這一篇分析了我們所處的現(xiàn)狀:理性思考能力的普遍缺失和大腦自動化反應的普遍盛行。并針對這種情況做了分析,弄清楚了大腦自動化反應的根源,以及獨立思考缺失給我們帶來哪些后果,最后指出這種后果的解決方案。

原計劃這一篇要講兩個主要內(nèi)容:為什么要掌握元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的作用。但是下筆之后才發(fā)現(xiàn)要講清楚大腦的自動化反應模式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內(nèi)容,但是如果不講清楚這一個點,就無法弄清楚為什么大腦經(jīng)常不受我們的控制。于是改變了計劃,這一篇只講掌握元認知能力的必要性,也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這個能力。

下一篇講元認知能力的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最高層級的成功,是不斷突破自我
不管你信不信,你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你的人生
人是如何變強的
陷入時間壓力之中,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
對元認知的認識-《元認知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筆記
反本能。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