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XIUMI
公眾號ID:laowangtanqin
關(guān)注
宋
鞏
豐
晨
征
靜觀群動亦勞哉,豈獨吾為旅食催。
雞唱未圓天已曉,蛙鳴初散雨還來。
清和入序殊無暑,小滿先時政有雷。
酒賤茶饒新而熟,不妨乘興且徘徊。
今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小滿(二十四節(jié)氣是根據(jù)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主要是黃河流域的氣象、物候變化來劃分的,是歷法與農(nóng)業(yè)的結(jié)合。物候是指隨著季節(jié)演變的動植物的狀態(tài)。各地每個節(jié)氣的物候各有不同,有自己相應(yīng)的農(nóng)業(yè)特征)。
二十四節(jié)氣(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舊題為元代吳澄所作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即糧食作物的籽開始飽滿,又還未完全成熟。清代江南地區(qū)在這一天會吃菜苔、榨菜籽油、繅絲等等,農(nóng)事逐步進入收獲期。這個時節(jié)也是水稻開始種植的季節(jié)。據(jù)說小滿這天下雨,有利于接下來的農(nóng)作物生長。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讀過上面有關(guān)小滿的詩,接下來更正昨天文章里的兩個問題。昨天文章發(fā)出后,有資深道友指出其中論述《莊子·至樂》篇背后的道家思想時,沒有解釋清楚,容易引起歧義。道友對這篇的主旨和與琴相通的思想作了講解,老汪總結(jié)于下。另外有道門琴友提供了《琴音劍氣譜》的一些線索,也錄于本文,給讀者們參考。
一
上篇文章在講述了悲骷髏這個故事之后,提到其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論述得比較膚淺,易與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假的”這樣的觀點混淆。
實際上《莊子》里諸多寓言和論述講的都是——廢黜后天的“情識”,返回“先天”,與大道“相合”,《至樂》這一篇也不例外。所以骷髏所認為的人間的勞苦,正是“后天情識”所帶來的修道的阻礙,自然毫無留戀。
儒家有個被近現(xiàn)代人批評的話——“存天理、滅人欲”。現(xiàn)在的學者認為,這是滅絕人性、奴役人民的話。而實際上,這里“天理”是指人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正常需求,“人欲”指不符合規(guī)律、違背法律和道德的需求。
有篇文章舉的例子蠻好:天理就是,吃一個雞腿就飽了,那就吃一個雞腿;人欲是,明明吃了一個雞腿飽了,卻可能因為雞腿免費而吃了十個……這種占便宜的行為不符合道德,吃十個雞腿也對身體有害。
明 張瑞圖 論道講書圖
收斂、反抗自己的不合理欲望,不放縱、不順從蒙蔽自己靈性的、后天的人欲習氣,回歸本善的先天靈性。先天的靈性是大道的衍化,是符合天理的,因此也就能回歸大道真理(與道合真)。儒家所說的人性本善,也就是指的這個“先天”。
道門經(jīng)典里,類似的論述很多。我們在前面講到《列子》里“漚鳥忘機”時,提到“忘卻機心”,這個“機心”就是人欲。
又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莊子·大宗師》里講解的“坐忘”);“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莊子·人間世》里講解的“心齋”);“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jīng)》)。
而古琴作為修身的道器,它的作用也是幫助人去人欲、存天理,所以漢代的《白虎通義》說“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漢代的桓譚《新論》說“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二
有道門琴友告訴老汪,東北彈琴的道士多是由《琴音劍氣譜》的編者杜道長傳授琴藝的,當時杜道長住在大連市金州區(qū)的響水觀,曾在其中的響水洞里彈琴。上世紀80年代,杜道長的弟子,當時已經(jīng)是位老道長了,還保存有老琴。按光緒年是1871-1908,道長們大多長壽,那么網(wǎng)上所說杜道長是光緒年間的人,這是可能的。
據(jù)說杜道長從嶗山帶回東北不少琴譜,但坐海船時大多遺失在海里,只傳下《琴音劍氣譜》里的小曲子,大曲子失傳。
另有聽過《琴音劍氣譜》的琴友說,該譜的曲子風格比較一致,或許是一人所制,創(chuàng)作年代估計也不早于清代。
目前《琴音劍氣譜》沒有外傳,希望今后有機會能見到琴譜,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