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在陽氣最旺的夏季,利用天之陽、地之陽、人之陽三重力量,祛除一切寒濕,打通經絡,固本扶陽,此時治療可以最大程度治愈“冬病”。
(三伏貼打折中,點擊上圖立即購買)
這就是“冬病夏治”的道理,除了三伏貼,懂艾灸的朋友可別忘了手里的艾條,做好三伏灸,效果看得到!
保健穴位
足三里(補氣血、健脾胃)
關元穴(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補一身之元氣)
神闕穴(溫通元陽、復蘇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yǎng)血)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命門穴(升陽氣補腎虛)
出于保健目的,以上穴位可根據自身需要任選1-2個進行三伏灸。
婦科病取穴
經期怕涼、痛經,總感覺小腹涼涼,宮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經錯后、稀發(fā),經量少,經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關元、腎俞、三陰交、血海
作用:溫補腎陽,溫宮散寒。
慢性咳嗽
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膩,或滑膩苔,或伴有打噴嚏、流清鼻涕,遇冷則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主穴:肺俞穴(根據個人癥狀配定喘、中府、腎俞等)
作用:溫肺止咳,化痰平喘。
腹瀉
脾胃虛弱,經常便溏者,或貪涼太過或飲食不潔,導致寒濕或濕熱內生,誘發(fā)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樞、神闕、中脘
作用:溫補脾腎,散寒止瀉。
美容養(yǎng)顏
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瞼下垂、皺紋松弛、色斑、皮膚萎黃等問題。
取穴:氣海、關元、三陰交、足三里、神闕、中脘。
作用:補足氣血、加速血液循環(huán)、培補陽氣,以達到延緩衰老、青春永駐的目的。
空調病
長期呆在空調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引發(fā)肩頸椎病。頸部正中屬督脈。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寒邪入體太陽最先受之。而督脈則主“一身之陽”。
取穴:大椎穴
作用:溫陽利濕。
骨關節(jié)病
夏季是治療各種骨關節(jié)病的良好時機,效果顯著,不要錯過。
取穴:阿是穴、大椎穴、命門、腎俞
作用:培養(yǎng)固本、溫腎壯骨、活血化瘀
皮膚問題
夏季是皮膚病成為高發(fā)疾病。對于內有濕濁,外受風寒引起的舌苔白膩、怕冷,甚至便溏型蕁麻疹、濕疹等瘙癢性皮膚病可采用艾灸來治療。
取穴:曲池、血海、合谷、患處
作用:疏風止癢,溫陽利濕。
暑濕癥
中醫(yī)所說的暑濕證,一般不會出現高熱,僅有低熱,常伴有頭痛、身體酸懶、倦怠乏力等癥狀,出汗而熱不退,口干卻不想喝水,有些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等癥狀。
取穴:足三里、陰陵泉、中脘、神闕
作用:溫中散寒,健脾利濕,止嘔止痛。
每伏當天或前后共三天施灸最好。
溫和灸:每穴15分鐘左右。
隔姜灸:每穴3-5壯左右。
疾病輕者:伏前加強一次、入伏后每伏不少于兩次艾灸,伏后加灸一次。
疾病重者:伏前加強兩次、入伏后每階段不少于三次灸,伏后灸兩次,更可選擇連續(xù)灸。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艾灸時間、療程、取穴要自己靈活掌握,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