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多努力成績肯定比別人好,勤奮未必成功,但不勤奮就注定失敗。但是,為什么有的學生明明很努力,成績卻不好呢?因為,他們可能在假學習、假努力。
方法不對,既浪費時間,又耗費精力。又有哪些學習習慣才能讓孩子幫助孩子事半功倍呢?
在學校上課時,不管老師在講課、展示PPT、提問……學生都在記筆記,甚至有時候,老師翻PPT比較快,可以不看本子,只盯著屏幕,然后快速地記下來;
而學生的爸爸反饋的信息是,每天回到家,就會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用一個非常精致的本子,把白天每一科的筆記再謄寫到這本子上,直到深夜。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看起來,這個學生確實很勤奮、很努力,但事實上,由于方法得不得當,她的行為,就是一種“假努力”,也就是無效的努力。
我們經(jīng)常被一些低質(zhì)量的勤奮蒙蔽了雙眼,覺得這就是在努力,而很多時候,低質(zhì)量的勤奮掩蓋下的,才是真懶惰。大概見過以下兩種類型的“懶惰”:
1.肢體懶惰
2.用腦懶惰
肢體懶惰的學生,上課不愛動筆,喜歡用眼睛,用腦子想,考試時常常眼高手低;
用腦懶惰的學生,則是機械地記筆記、刷題,而不“琢磨”、不“走心”。
一種別人學的時候,她也學;別人玩,她還在學習,但最后,她的成績還不如人家邊玩邊學的孩子。既沒玩到,又沒學好,所以,這樣的“勤奮”,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
另一種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表現(xiàn)得特別從容,簡單地說就是——玩也玩了,學也學了。這并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更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把上課的時間利用得很“走心”,在有效的時間里,把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自然有更多的時間去豐富自己的生活。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勤奮。
1.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該干什么的時間就干什么,不必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上。
2.善于思考,善于總結(jié),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
有的孩子上了一節(jié)課,甚至上了一天的學,都沒有提出一個問題,但“沒問題”就是真的會了嗎?其實也未必。很多時候,“沒問題”恰恰證明孩子沒有聽懂,沒有融入到課堂中,試想,對于一個你完全不懂的領(lǐng)域,讓你去提問,你能問出來嗎?當然不能。
所以,對于孩子,尤其是上了中學的孩子,我們必須要引導他自己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做到有效率地學習,而不是拼著勤奮的外衣,做假象,磨洋工。像那句老話說得那樣“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strong>
3.勤奮之前請先思考
我的弱科和強科分別是……
我的弱科的薄弱之處出現(xiàn)在……
我的學習習慣哪些好,哪些不好……
我目前的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
哪些急需解決,哪些我可以自己解決,哪些必須求助于老師……
4.不要那時間來衡量勤奮
我們父母一定要避免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只要孩子一天到晚坐在書桌前,就是“好好學習”,就是“勤奮”——長時間學習不等于深度思考,也不等于學進去了。
長時間學習可能是在毫無意義的刷題。刷題不見得就是好的,有的學生就是在刷題的過程中,一遍、兩遍、三遍地重復自己的錯誤,這是很可怕的。
長時間的學習可能是因為發(fā)呆,聊Q,看手機。所以,孩子們請不要再表演勤奮,家長請關(guān)注孩子辨別勤奮的真?zhèn)巍?/p>
1.合理分配精力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何謂“合理分配精力”?就是選擇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實現(xiàn)時間和精力的最佳匹配。在這里,沒有整齊劃一的時間表,家長要充分了解觀察孩子的最佳狀態(tài)在什么時候,要尊重孩子的身體規(guī)律,不能強加干涉,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明確先做哪件事
每天回家孩子們都有很多學習任務,這里的建議是,在每天開始學習前,一定要有一個大體的計劃,設(shè)定好任務的“優(yōu)先級”。
復習優(yōu)先。
回家后,先把老師當天所講的重點,以“過電影”的形式回憶一遍,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一定抓緊看書,強化記憶。這樣的做法有助于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明確重點,明確方法。
落實優(yōu)先。
不管做了什么樣的計劃,落實大于一切。先把老師課上講過的重要知識點落實,去做作業(yè)、做練習。
糾錯優(yōu)先。
在糾錯過程中,首先要分析出錯原因:是知識欠缺,還是習慣不好;是方法不得當,還是綜合能力欠缺?弄懂之后,該背的背,該養(yǎng)成的養(yǎng)成,該改變的改變。還有,要及時糾正記憶,抵制慣性思維,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3.在正確的時間里做正確的事
上課就要以聽為主,以理解為主,以記為輔;
一般情況下,老師會在課上的25分鐘時間里,講授新知識,這是最黃金的25分鐘,如果在這個時間里,孩子溜號了,那么他就失去了最佳的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時間。所以,孩子精力集中的時間與老師講授精華知識的時間不匹配,聽課效率一定不會高。
聽課效率不高,回家不會做題,必然要付出更多時間成本,進行“再學習”,而很多孩子課后花大量時間補習的根源,就在于課上錯過了黃金25分鐘。
訓練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從短到長訓練。從五分鐘開始,定一個鬧鐘,讓自己在五分鐘的時間內(nèi),全神貫注地做一道題、背一首詩,慢慢延長這個時間。
不放讓你分心的東西在身邊。
學習時遠離有共同語言的人。
必要時家長陪伴、提醒。
教會孩子如何記筆記。
上課時,以聽和理解為主,以記筆記為輔。并且,筆記不可面面俱到,以重點和自我特點為主。切忌一字不落地記下老師所有的話。
要用自己的語言記筆記。老師在上課時可能會用到很多專業(yè)術(shù)語,真正會記筆記的孩子,會把老師的專業(yè)術(shù)語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
4.有正確的方法
方法錯了,再多的努力也是無用功。因為我的專業(yè)是英語,所以我以英語為例,來給大家講一講學習的方法:
背單詞
錯誤的方法:整天抱著高考說明詞匯表,永遠背不完的A字頭。
正確的方法:
單詞先會讀,再去背,化整為零。
在理解情景的基礎(chǔ)上背誦,觸景生詞。
運用巧記法:諧音法,詞綴法,聯(lián)想法等。
練聽力
錯誤的方法: 一天一套聽力題
正確的方法:且聽且讀,以讀練聽力。
凡是聽力不好的人,口語一定差,因為你讀不準,所以你聽不出來磁帶在說什么。我的主張是,練聽力,必須從練口語開始,通過大聲朗讀,改善自己的語音面貌,當你的口語熟練了,能做到讀得準,讀得快,學會連音和吞音時,自然就能聽懂。
所以,正確練習聽力的方法是,先粗聽一遍,做題,然后去讀聽力材料原文根據(jù)錄音:校正自己的發(fā)音,適應錄音的語速,模仿其發(fā)音,爭取做到無瑕疵聽力。一套題反復聽,注意情境特點,每詞每句都聽懂。把一套材料用到極致,勝過浮光掠影地聽一百套材料。
5.有超強的執(zhí)行力
前面講的內(nèi)容,可能讓大家熱血沸騰,但是光有熱情還不夠,讓學習熱情發(fā)揮最大效益的法寶,是執(zhí)行能力,送給大家六句話,希望你們明白,真正的強者,不是強在制定計劃,而是強在執(zhí)行力上。
1.用檢查代替訊問和嘮叨
每個家長都想要做孩子學習路上的幫手,但我們要注意,行動上的重視才是真正的重視,不在行動上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只用抱怨和嘮叨表示“關(guān)心”,其實也是一種“偽關(guān)心”。我們要做的有:
孩子寫的文章讀一讀;
孩子的單詞考一考;
孩子的卷子翻一翻;
看看假期輔導班的講義上有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孩子做錯的題問問他自己能否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
2.錢要花在刀刃上
孩子的學習,一定是需要花錢的。我當然是老師,但同時也是家長。我一直認為,給孩子學習上花的錢,不能算作消費,而應算作投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到一點——把錢花在刀刃上。
課外補習和輔導資料千萬不要貪多,不能盲目,適合才是硬道理。
一旦開始就要堅持,一旦學了就要落實。報輔導班并不是家長幫助孩子的終點,而是起點。對上課效果的監(jiān)控也很重要。及時與孩子交流上課的感受,幫助孩子評估當前輔導班是否適合自己,都是家長不能忽視的工作。
對于孩子閱讀的需求千萬不要吝嗇。要定期給孩子買書、買好書,擴大孩子的閱讀面。讀書的好處,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誰把自己虐得更慘,而是找到合適的方法,拋下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更容易,但是要騙這個世界真的有點難,你所虧欠的,終有一天會連本帶利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