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觀點是何等的鮮明: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
這可是在公元一九二五年發(fā)出的聲音,距今已經(jīng)近百年了,依然在中華民族的上空回響著激蕩著。
說先生是最清醒的人,一直走在時代前列的人,毫不為過。至今我們依然還應能夠看到他坐在我們整個民族的面前,深邃的目光看著遠方。
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fā)約莫一寸長,原是瓦片頭,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阿累《一面》)
我們依然應該堅信: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
那些將先生的作品移除中小學教材的人,不是漢奸也是漢奸的坯子。
這是一篇針對“保守”與“革新”的戰(zhàn)斗檄文。保守派往往打著“保存國粹”的旗號,“保存國粹”當然沒錯,“國粹”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國脈”。但問題是我們首先得有能力去保存我們的國粹,用先生的話說“不能革新的人種,是不能保古的”。
“土地已危險而不安全。土地已經(jīng)給了別人”何談“保古”?結果必然導致“外國考古學者們聯(lián)翩而至了”。他們到底是來干嘛來了,這個可得搞清楚!
首先他們是“賊”,其次他們亡我之心不死。他們最終目的就是“希望中國永遠是一個大古董共他們賞鑒”。
然而比這更可怕的是“中國竟也有自己還不夠,并且要率領了少年,赤子,共成一個大古董以供他們的賞鑒者”。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用先生的話說“真不知是生著怎樣的心肝”。
漢奸嘴臉一覽無遺,這些人不是漢奸還有誰是漢奸!
“保存國粹”和“”崇洋媚外”的問題必須得到關注,那些整天高喊“保存國粹”口號而反對發(fā)展的遺老遺少,最終必定會倒在“崇洋媚外”的石榴裙下,因為他們最終受不了“洋”的誘惑。
把歷史再回溯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會發(fā)現(xiàn)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聲音是那樣的鏗鏘有力。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jīng)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薄卑l(fā)展才是硬道理?!保ā多囆∑轿倪x》第3卷)
偉人就是偉人,他們的目光是一致的,他們的思想是相通的。
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國粹”的平安。我們應該站在“林回”的一邊:棄千金之璧,而負赤子前行。中國的希望永遠在于發(fā)展。
《華蓋集:忽然想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