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發(fā)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老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只有鋌而走險。接著,各地相繼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而李自成起義是是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重要一支。
公元1630年前后,李自成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殺死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在陜﹑晉﹑畿南﹑豫楚等地轉(zhuǎn)戰(zhàn)。李自成這個人,有膽識,有謀略,加入起義軍后,很快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并且在軍隊中也有很高的威望。
李自成在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地權(quán)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賦”口號,攻占西安后,又以“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征”相號召。
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這些他所實行的措施,讓他籠絡了大批人心。尤其是在滎陽大會時,李自成提出兩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戰(zhàn)略,受到了各部的贊揚。高迎祥被俘虜犧牲之后,李自成承襲闖王名號。他進軍中原,三攻開封,又謀取西北地區(qū),在他的帶領下,農(nóng)民起義軍越發(fā)壯大,收復了眾多地區(qū)。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成立新順政府。次年正月,李自成帶領軍隊攻克了西安,占領西安之后,他建立大順政權(quán),正式定國號大順,定都長安,年號永昌。這一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不知道什么原因,之后,已經(jīng)占據(jù)北京的李自成和滿清軍隊對抗,連連失敗。公元1644年四月,清軍聯(lián)合吳三桂的軍隊,在山海關內(nèi)外會戰(zhàn)李自成。兩兵的夾擊之下,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頓時陣勢大亂,一朝潰散,向北京撤退。清軍尾隨而至,乘勝追擊,李自成的軍隊無法抵抗,便放棄了北京,向西安撤退。
大順政權(quán)已經(jīng)搖搖欲墜,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不再把握在李自成手里,而是在清軍手上。清軍勢力強大,在后面幾個月,已經(jīng)控制了北方許多地區(qū)。李自成從西安撤出去,一路向南,大順軍的實力也逐漸削弱了。后來,在李自成率一些兵力退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遭當?shù)氐刂魑溲b襲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quán)瓦解了。
李自成死了,當這個消息傳到南明和清朝政府里,雙方都不相信,派人去尋找李自成的尸首,可是都沒有找到。
對南明來說,李自成死的那個地方,是屬于清朝政府的勢力范圍,南明的政權(quán)實力較弱,不敢光明放肆的去尋找。而清朝政府也并未找到李自成的尸首,原因或許就是由于當時的天氣太熱,加上時間過去已久,尸體已經(jīng)無法辨認了。
因為這樣,李自成是如何死的也成了一個謎,有人認為,李自成并沒有死,他為了逃命設計假死圈套,也有人認為,他的確是死了,但是不是地主武裝致死,而是上吊或者誤傷致死的。說法有很多很多,但是,李自成依舊是一代傳奇英雄。
參考文獻:《甲申紀事》、《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