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微博上看到一條熱搜:“一家23人出了11個學霸”,受到了1.6億人次的閱讀關注。
什么情況,家里有礦?帶著驚嘆與好奇的小編點進了熱搜。
“福建三明,90歲高齡的王榮慶夫婦結婚62年,如今四代同堂,一家23人中有3位博士、3位碩士、5位大學生,王榮慶說,“教育子女自己要做表率,營造好家風”。如今,兒女們分散各地工作,老兩口心態(tài)樂觀,看到他們的相片就很開心?!?/strong>
看完不得不讓人感嘆,這就是現(xiàn)代版的書香世家啊。
而說起學霸的養(yǎng)成,網友們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言傳身教非常重要:
原生家庭伴隨人的一生:
父母基因遺傳很重要:
曬出自己的學霸家庭背景的(拉仇恨的):
為人父母,除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關心的就是學習成績了。
那么為什么有的家庭能養(yǎng)出那么多學霸?而有些家庭操碎了心孩子成績就是不理想呢?
通往學霸的路上,有沒有一些特性是共通可復制學習的呢?
看完這個熱搜,理解了家長關切孩子的學習和未來成就的心,小編搜集了往年各地考上清北的學霸,總結了學霸孩子都具有的七個特質。
如果您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幼小,那更該看看,因為很多重要的習慣和心態(tài),必須從小開始培養(yǎng)。
壹、專注力
在學習上花的時間越多,成績就越好嗎?
這可不一定!
有些孩子雖然看起來很努力,課間不出去玩,周末也窩在家里寫作業(yè),但他大部分時間并沒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無目的、心浮氣躁地“磨洋工”。一個班里30%~40%左右的中等生,基本都是這個狀態(tài)。
有些孩子從來不熬夜,該玩的時間也在瘋玩,但他們在學習的時候,能提前做個計劃,知道總共有哪些任務,安排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個班里10%左右的尖子生,都是這個狀態(tài)。
所以,決定成績的并不是孩子在學習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是這些時間是否“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貳、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人的思維方式分為成長型和固定型兩種,這也是學霸孩子跟普通孩子的區(qū)別。
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樂于接受挑戰(zhàn),能夠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 兩種思維對比
我們該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德韋克教授說,不困難,一些很小的干預,就能產生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作用。
學會有技巧地表揚孩子是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十分實用有效的方法。
切記,不要表揚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比如,期末成績出來了,可不要被喜悅沖昏頭腦,要記得肯定孩子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鼓勵式:'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
表揚式:'你這次成績真不錯,為你高興!'
當孩子完成一件對他來說很有挑戰(zhàn)的事情時,比如經過一次次失敗和堅持后畫出一幅令人滿意的畫,要記得肯定他的堅毅:
鼓勵式:'盡管畫出這么棒的畫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
表揚式:'這幅畫太棒了,你就是我們的畢加索!'
當孩子在做作業(yè)碰到難題,依然很樂觀,并想方設法去解答的時候,可不要忘了抓住機會夸獎他的態(tài)度:
鼓勵式:'你做作業(yè)的態(tài)度很棒!媽媽該向你學習,現(xiàn)在媽媽也去攻克工作難題了!'
表揚式:'你在數(shù)學上很有天賦,真聰明!'
叁、粗心
身邊經常有同學考完試后說:“我竟然忘了這個知識點,粗心了粗心了……”
他真是粗心嗎?
不,他就是這個知識點沒掌握好,基礎不扎實而已。所謂的“粗心”“馬虎”,更像是自我安慰的借口。
細心、沉穩(wěn)、腳踏實地,是一個好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
高考的時候,一個小小的數(shù)學選擇題就是5分,你要是隨便粗心兩下子,10分就沒了,在全省的排名就可能落后好幾千!這時候,你再用“粗心”安慰自己,還有啥用?
肆、閱讀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才是提升語文能力、人格修養(yǎng)的根本方法。
很多同學都對作文發(fā)愁,有的說不會審題,有的說不會描寫方法,有的說應試教育的作文沒意思……
但實際上,作文寫不出來的原因就一個:讀書太少!
舉個例子,同樣是描寫一個人的站姿不優(yōu)雅,大多數(shù)同學都會平淡地湊字數(shù):“她的站姿很不優(yōu)雅”“她的站姿很不好看”……
而那些讀過魯迅《故鄉(xiāng)》的同學,就知道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她站在那里,雙手叉腰,像個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所以你看,課外書讀少了,你連生活中最基本的“站”這個小動作都描寫不好,作文怎么能寫好呢?
伍、努力
我雖然也勉強考上了清華,但是等大學報到之后才發(fā)現(xiàn),我在班里都快墊底了。班里成績最好的那個男孩,每天都早早起來,嗷嗷背英語。
跟身邊這群牛人待久了我才意識到,最可怕的不是你的競爭者比你聰明,而是人家既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
所以,咱又有啥資本不努力呢?
陸、拖延磨蹭
成績差的孩子,99%都是拖延癥!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絕對不會今天做;假期里能先玩的,絕對不會先寫作業(yè)。
拖延癥的壞處在于,一旦養(yǎng)成了這種習慣,不但學習上拖拖拉拉,生活上也會變得磨磨蹭蹭。
那么,孩子的拖延癥一般都是怎么染上的呢?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書中的一句話:
“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媽媽”。
其實,有很多小事都是孩子的本分,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完成,比如吃飯、穿衣、擦屁股。當家長過度代勞的時候,孩子做事就沒那么積極了。
所以說,改變孩子拖延毛病的第一步,就是適當對孩子“狠”一點,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柒、字跡
一手爛字,很可能讓孩子無緣重點高中,更別提好大學了。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考試在普及“電子閱卷”,高考、中考都是這樣,有的地方甚至小升初考試都開始施行了。但是別以為“電子閱卷”對書寫的要求就降低了,相反,要求更嚴了。
如果孩子從小就寫字不規(guī)范、下筆力道也沒練好,那他的答題卡通過掃描儀掃進電腦時,幾乎就是一團模糊。
閱卷老師連看都看不清,咋給你分?
所以,從小就好好練字吧,一手漂亮、規(guī)范的書寫不僅僅能讓卷面整潔,還能一定能程度上加快書寫速度,讓你在中考、高考這樣書寫量極大的考試中取得優(yōu)勢,不至于答不完。
學霸從來都不是天生的,通過后天的努力,每一位孩子都有學霸的潛力。
但是,這種后天的努力,不僅僅是孩子自己的努力,父母和家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好的家庭,往往是培養(yǎng)學霸的溫床!
讓我們言傳身教,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下一個學霸,就是你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