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快遞】分割伽瑪?shù)斗派渫饪?7Gy,3次分割,治療大型(>3厘米)腦轉(zhuǎn)移瘤
《 J ournal of Neurosur gery》雜志 2019年 8月 16日 在線發(fā)表韓國Kim KH , Kong DS , Cho KR 等撰寫的《分割伽瑪?shù)?/span>放射外科 治療 大型 (>3cm) 的 腦轉(zhuǎn)移瘤的 結(jié)果評估 :劑量遞增研究。 Outcom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fractionated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large (> 3 cm) brain metastases: a dose-escalation study. 》 ( doi: 10.3171/2019.5.JNS19222. )
對 大 型 腦轉(zhuǎn)移 瘤 (BM)患者 , 分割伽瑪?shù)斗派?/span> 外科 治療 (GKS)是一種可行的選擇。然而,仍不清楚劑量分割 方案在局部控制和 放 射 性 毒 副作用 之間的平衡。因此,作者進行了一項劑量遞增研究,使用分 割伽瑪?shù)斗派渫饪疲?/span> GKS ) 作為大型 (> 3 cm)腦轉(zhuǎn)移瘤( BM )的 主要治療。
排除標準為 3處 以上的病 灶 、 軟腦膜轉(zhuǎn)移 的證據(jù)、轉(zhuǎn)移性黑色素瘤、一般情況較差以及以前治療過的病 灶 ?;颊弑浑S機分為 3組,分別接受24、27或30Gr (每 次分割劑量 分別為 8、9或10Gy )。 51例(85%)使用面罩的無框架伽瑪?shù)吨委煟?例(15%)采用Leksell頭架治療。大多數(shù)病人連續(xù)分三天治療,5例患者采取2天間隔進行治療。
主要終點是由神經(jīng)放射 科醫(yī)生對 發(fā) 生的 放射壞死的評估 進行盲測研究 ( blinded to the study. ) 。次要終點包括局部無進展生存率 (PFS)、腫瘤體積的變化、遠處發(fā)生 顱內(nèi)進展 以及 總體生存 率 。
圖 2。放射壞死的典型病例(A和B)和局部控制成功的典型病例(C和D)。所有圖像均為對比增強的T1加權(quán)軸向MR圖像。A:一名60歲男性患者,有一個巨大的單發(fā)轉(zhuǎn)移瘤病灶(22.4 cm3 ),起源于非小細胞肺癌。伽瑪?shù)斗派渫饪疲℅KS)分3次給予10Gy(共30Gy)至50%等劑量線(黃線)。B:伽瑪?shù)斗派渫饪疲?GKS)治療后5個月,出現(xiàn)廣泛的放射性壞死及周圍水腫。C:一名32歲男性肺癌腦轉(zhuǎn)移瘤(21.8 cm3)患者接受伽瑪?shù)斗派渫饪疲℅KS )治療(27 Gy,3次分割,黃線)。D: 3個月后,出現(xiàn)新的轉(zhuǎn)移瘤病灶,接受伽瑪?shù)叮℅KS)治療,病灶經(jīng)分割伽瑪?shù)叮℅KS)治療被成功控制,即,體積較原來腫瘤縮小90%(藍線表示原來的腫瘤邊緣)。 在 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 間 , 60例患者符合研究條件,其中46例(8-、9-、10-Gy組分別有 15例、17例、14例)可 供 進行分析。中位隨訪 期 為 9.6個月(范圍2.5-25.1個月)。8Gy組6個月累積估計放射性壞死發(fā)生率估計 為 0%,9Gy組6個月累積估計放射性壞死發(fā)生率估計 為 13%(95%置信區(qū)間[CI] 0% - 29%), 10Gy組6個月累積估計放射性壞死發(fā)生率 估計 為 37% (95% CI 1%-58%)。10 G y組是發(fā)生放射性壞死的重要危險因素(p = 0.047;危險度[HR] 7.2, 95% CI 1.1-51.4)。8 G y組、9 G y組和10Gy組12個月的 無進展生存率( PFS ) 分別為 65%、80%和75%。8Gy組是局部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p = 0.037; HR 2.5, 95% CI 1.1-29.6)。與基線相比,該隊列的平均體積變化 為 減少了 47.5%。3組間顱內(nèi)遠處 進展及總 體 生存率無明顯差異。
目前的研究提供一個劑量分 割 方案 , 作為大型 腦轉(zhuǎn)移瘤( BM ) 治療中的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關(guān)鍵的結(jié)果是 , 3 次分割 30 Gy的 分割伽瑪?shù)斗派渫饪浦委?/span> (每 次分割 10 GY ) ,因為放射性壞死的發(fā)生率高, 不是可接受的劑量分 割 針對 型腦轉(zhuǎn)移瘤的分割治療 方案。此外,一個 3次分割, 24 Gy 的方案 (每次分割 8 Gy )似乎不 足以達到 局部控制 , 盡管有良好的毒 副作用 。
分 割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 )治療 大型 腦轉(zhuǎn)移瘤 尤其是對于小到 中等的腦轉(zhuǎn)移瘤,立體定向放射外 (SRS)治療 腦轉(zhuǎn)移瘤( BM )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廣泛接受 。遺憾的 是,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 ) 被 認為 不適合大型 腦轉(zhuǎn)移瘤( BM ) ,因為 需要 矛盾 地減低照 射劑量,以避免 放射性 毒 副作用 ,導致局部控制不理想。 取而代之的是 , 將輔助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替代對大型切除后瘤腔的常規(guī)放射治療, 具有明顯的優(yōu) 勢,已經(jīng)得到確立。為 克服單 次 分 割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 的限制 , 分 割 放射外科結(jié)合 了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 ) 的優(yōu) 勢( 高 度適形 性,精確的 靶區(qū) 定位,以及 靶區(qū) 周圍最小 的 邊緣 擴展 ) , 和分 割 放射治療 的優(yōu)勢 (腫瘤細胞的再氧化,細胞周期再分布進入放射敏感期,分 割治療 之間正常組織 的 修復 )。幾位作者報告與單次分割的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 )相比,分割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或放療 ,有較 高 的 腫瘤控制率 ,且 降低毒 副作用。 然而,大型 腦轉(zhuǎn)移瘤( BM ) 仍然 是 局部進展和 放射性毒副反應 的 重要 危險因素, 不過 ,因為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時切除手術(shù)和常規(guī)放射治療的替代選擇, 尤其是對 有 外科禁忌癥或認知功能障礙 的 病人 , 使用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 大型 腦轉(zhuǎn)移瘤( BM ), 同時保持腫瘤控制和毒 副作用之間的平很 是很重要的 。 放射 外科 治療大型 腦轉(zhuǎn)移瘤 引起的毒 副反應 和局部控制 對于單 次分割伽瑪?shù)叮?/span> GKS ) ,在 靶區(qū) 大小和不良 反應 風險之間顯示 存在 明顯的相關(guān)性。 Han等報道使用相對較低的照射劑量 13.8Gy下進行單 次分割伽瑪?shù)斗派渫饪疲?/span> GKS ) 后的 4級或5級毒副作用發(fā)生率為 13%。被 照射 的正常 腦部 體積已經(jīng)被證明與放射性壞死的發(fā)生率 有關(guān) 。有些作者使用直線加速器 治療大型病灶時, 報告病 灶的 V12Gy > 10.9 cm 3 , , 放射性壞死的風險 發(fā)生率為 47% 。 V12Gy和 單次分割 放射外科 治療的放射性副反應的 相關(guān)性意味著當 靶區(qū)體積 較大時 , 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加。然而 ,本研究中V12Gy并不能 預測 放射性 壞死 的出現(xiàn) 。這個結(jié)果可以 被 解釋隨著靶體積的增 大 ,分 割 放射外科 治療 可以減輕 放射毒副反應 增加的風險。對 于分割伽瑪?shù)斗派渫饪浦委煟?/span> 治療結(jié)果的確切預測是模棱兩可的。雖然 在以前的研究中, 經(jīng)常使用 BED(生物有效劑量) 以比較療效或毒 副作用 , 其 可靠性現(xiàn)在備受爭議。因此, 在劑量遞增試驗中 探索最優(yōu) 的 劑量分 割 方案 得到 鼓勵。 已經(jīng)報道 的 幾個小組 使用大分割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治療大 型腦轉(zhuǎn)移瘤, 有希望 達到 腫瘤控制和 良好的 毒 副作用情況 。 Minniti等比較局部控制率 和放射性壞死 發(fā)生 率 使用單次分割 (15-18 Gy) 和 大 分 割 (27 Gy, 3次分割 )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 )治療大 于 2cm的腦轉(zhuǎn)移瘤 。他們報道 使用 9×3 Gy(每 次分割 9 Gy×3 次 分 割 )的治療方法 , 局部 控制率 達到 91%, 并產(chǎn)生 9%的放射性壞死的 1年累積發(fā) 生 率于,與目前的研究 所注意到的率的比較 表明, 大分割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 )的 效果 比單次分割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的 好 ( 局部控制率為 77%,1年放射性壞死的 發(fā)生率為 18%) 。使用射波刀劑量 遞 增的結(jié)果的研究表明,連續(xù)幾天每日給予 27-30Gy, 3 次分割;以及 31-35 Gy , 5次分割 似乎是可以忍受的,盡管存在大型 腦轉(zhuǎn)移瘤。 我們的 結(jié)果表明, GKS的3次分割 24 Gy是最安全的方案,但未能實現(xiàn)成功的腫瘤控制。一些作者主張 使用 8x3Gy治療大型腦轉(zhuǎn)移瘤,取得良好的結(jié)果 (90%為局部控制, 2.7%的放射性壞死發(fā)生率) ,雖然隊列的 三分之一接受不同的劑量方案。 Wiggenraad等進行的對 單 次 和分 割 放射外科 治療的 局部控制 率的的 系統(tǒng) 綜述 。他們發(fā)現(xiàn),需 使用 基于調(diào)整 后的 線性二次模型計算的相 對 應 于 8.5×3 Gy, BE D 12 至少 為 40 Gy , 以 實現(xiàn) 1年局部控制率為 70%或更高 最佳 的 劑量分割方案 在本研究中, 30 Gy, 3 次 分 割,導致 不可接受的毒 副作用。 3 次 分 割 24 Gy 不足以 控制大 型腦轉(zhuǎn)移瘤 。因此, 3次分割 27 Gy, 似乎是一個相關(guān)的劑量分 割 方案 ,在 局部控制 率和毒副作用發(fā)生率之間達到 平衡。然而 ,臨床應用時應考慮到 一些因素。首先,應該考慮 到 分 割 之間的時間間隔。本研究中 每日分割 的概念 是 從 常規(guī) 放療中被采用 的 并有助 于 縮短治療 周期 。然而, Higuchi等回顧性分析43例10×3 Gy的伽瑪?shù)斗派渫饪浦委煷笮湍X轉(zhuǎn)移瘤 ,報告 1年的局部控制率為75.9%, 僅 1例(2.3%)發(fā)生 3級毒 副反應 。他們建議 2周的 間隔治療是有利的 ,以 減少毒 副作用 。他們解釋 靶 體積在第二和第三 次治療時縮小讓 對正常腦組織的 照射 劑量 降低 ,因為大多數(shù)腫瘤在此期間縮小。在同樣的背景下, 需要 更進一步 進行 “ 自 適應 ( adaptive)放射外科 ”的研究,以在 分 割治療 過程中優(yōu)化 照射靶區(qū), 減少對周圍結(jié)構(gòu)的 照 射 。 其次,采用相同的延長方案 ( protracted regimen ) (> 3 次 分 割 ) , 可以考慮 使用同一個 總 的照 射劑量。 Jiang等報道使用線性加速器4次分割 40 Gy治療后的 局部控制率為 94.2%,放射性壞死的 發(fā) 生 率為 2.5%。Fahrig等報道隨著分割次數(shù) 的增加 , 毒 副作用的 風險降低。因此, 需要按照 總劑量,分 割次數(shù) 和分 割 之間的間隔 的 其他組合 進行 臨床研究和放射生物學 實驗。 在本 項 劑量 遞增 研究中, 3次分割 27 Gy 顯示 是大 型腦轉(zhuǎn)移瘤( BM ) 的 伽瑪?shù)斗派渫饪疲?/span> GKS )的 分 割 方案,因為 3次分割 30 Gy 會 導致不可接受的毒性 反應 , 而 3 次分割 24 Gy與局部治療失敗 相 關(guā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