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居正,不知為何腦子里總出現(xiàn)王安石的影子。同為一代名相,同為風流才子,同為改革先驅,也不約而同地在改革中遇見了種種險阻。他們有相同的背景,卻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命運。因為有這樣先入為主的比較,所以在讀酈波老師的《風雨張居正》時不免帶著這些問題一一尋找答案。十分幸運的是,所謂筆者無意,讀者有心,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作為一個才疏學淺的歷史小白,我試著羅列以下的一二。 先從結論來找問題。為何同為改革,且應該說兩位改革的初衷和理論本身都是好的,為何一個大敗一個卻成功。王安石最有名的應該是他的青苗法,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的先行政策是清丈土地,兩者皆為減輕農民的賦稅而生。青苗法初時在王安石僅為一縣小令時成功地發(fā)揮了作用,最后在其位列人相全面鋪開時卻不僅沒有幫助農民減輕賦稅反而加重負擔最終導致農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為北宋由強入弱埋下禍患。青苗法是王安石熙寧變革最大的敗筆也是使其背負歷史罵名的最重的罪名之一。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先期研究分析(是不是有點類似今天的市場調查和路演?)進行了九年,最后用了一年去推行便得到了意外驚人的效果。所以,這其中,不單單是政策本身(政策本身都是好的),也不是缺少從上而來支持的問題(兩者皆得到了當政者的全力支持),而是改革家本身的問題。王安石果斷大膽,但果斷過頭就難免武斷,甚至專橫;張居正為人極為謹慎,也思慮極為周到,所以雖然步伐小卻每一步走得都特別踏實。另外一方面,不知道是否因為張居正有這樣的前車之鑒,所以在其推行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時刻考量周邊的因素和執(zhí)行的力度。眾所周知,青苗法的失敗最終是因為其在執(zhí)行過程中被各級官員權力濫用導致失敗,而一條鞭法起初亦有阻礙和無效的時候,張居正并未退縮也沒有強行推廣,而是觀察,分析,如此反復,找出問題所在,加以改善,最終順利推行。這兩點是我在本書改革部分所讀到的最大收獲。這不得不說是我們在今天,即使不在國家大任的位置上,于己于私都是值得留意和學習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