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臘煸熏爆溜滑,甜酸咸苦香辣麻。
東坡煨燜東坡肉,太白清蒸太白鴨。
詩圣臨廚烹蜀食,文君下灶炒川蝦。
百饈百味百盤饌,一菜一格一品花。
一提起川菜,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水煮魚、水煮肉片、麻婆豆腐、夫妻肺片......
但是在四川人的心中,回鍋肉才是川菜之魂,是川菜當(dāng)之無愧的王牌。
回鍋肉之于四川人,一如老火湯之于廣東人。在四川、重慶地區(qū),隨便走進(jìn)一家川菜館,都一定能吃到回鍋肉。
回鍋肉里的“回鍋”二字,指的是再次下鍋烹調(diào)的意思。
在四川,有一個關(guān)于回鍋肉的故事:
在清朝末期。有一位姓凌的翰林,官場失意后,回到老家成都。
四川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是用清水煮熟或蒸熟的大塊豬肉,不放任何調(diào)料,裝盛后去祭祀祖先。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家人才可食用祭祀的豬肉。
凌翰林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平時口味兒就比較重。他將祭肉切片,放回鍋中,加入花椒、豆瓣醬、蒜苗、姜片、鹽、油一起翻炒,香味撲鼻,色澤艷麗,左鄰右舍嘗后都贊不絕口。
這道菜就此誕生,因其將熟肉倒回鍋內(nèi)翻炒,故名“回鍋肉”。
對回鍋肉的記憶,最早是在幼年,那時生活緊張,除了過年過節(jié)、家里來客、殺豬,平時都難得吃上肉。
每每聽到大人說“打牙祭”,就夠我興奮好幾天了。因?yàn)椤按蜓兰馈本鸵馕吨梢猿缘交劐伻饬恕?/font>
做好的回鍋肉,肥瘦相間、色澤明亮,配上嫩綠的蒜苗,看一眼就抑制不住想吃的沖動。
夾起一塊裹著蒜苗的肉片,一晃一晃地,閃嘟嘟地泛著光澤,不太會吃辣的我,一口咬下,卻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辣,辣而不燥,一股香味從唇齒間流入喉嚨,立即大嚼起來。
今天阿娘就來教大家川菜之王回鍋肉是如何做成的。
這樣,大家不用去四川,也能吃到純正的川菜之王啦!
坐墩肉 500克、蒜苗 300克、郫縣豆瓣醬30克、 白糖2克、 醬油5克、生姜5克、 花椒10粒、大蒜8克、包菜適量、清水適量、菜籽油適量。
(注:做回鍋肉的豬肉,最好用豬的坐臀肉(坐墩肉)。其它部位的肉太肥則膩,太瘦則焦,太寬太窄則難以成型。坐臀肉的肉質(zhì)結(jié)實(shí)堅(jiān)挺,瘦六肥四,彈性剛剛好。如果實(shí)在沒有坐墩肉,用五花肉也可以。)
1、生姜切片,大蒜切片,蒜苗根部拍一下后斜刀切段,包菜切碎。
2、坐墩肉洗凈后冷水下鍋,加入生姜片。
4、給肉翻面,關(guān)小火,放10粒左右花椒。
5、肉煮到八成熟時撈出,瀝干水分后切片,約一元硬幣厚度。
(注:坐墩肉煮到筷子可以插進(jìn)去,就可以撈出了。)
6、鍋中加少量油,六成油溫將肉下鍋熬。煸炒至微干,肉片邊緣微卷,盛出后瀝干油。
8、下包菜,繼續(xù)加適量醬油、料酒和少許白砂糖調(diào)味。出鍋前撒點(diǎn)青蒜,完成!
(注:正宗的回鍋肉用蒜苗作配料。加入青蒜的時候最好先放白色部分略炒,然后再加綠葉,以便保持一致的成熟度,顏色也會漂亮。)
(注:肉片一定要煸透到兩邊微微卷起,俗稱“燈盞窩”狀,這樣才能保證肥而不膩。)
小提示:
四川人所謂的回鍋肉有兩個主要標(biāo)準(zhǔn):
1、肉片必須炒到至肉片兩邊微微卷起,俗稱“燈盞窩”狀,這樣做出來的回鍋肉才能肥而不膩。
2、肉片的厚薄大小要得當(dāng),必須是筷子夾起來的時候會不斷地抖動。
對于四川人來講,兩者具備才算一盤地道的回鍋肉。
想當(dāng)年,失意的凌翰林發(fā)明回鍋肉后,受到鄰里的爭相模仿,一份回鍋肉就讓他從失敗中逆襲。
我想,他失意的悲傷也被回鍋肉沖散了吧。
后來,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就習(xí)慣給自己做一份回鍋肉。
夾起一塊回鍋肉,晶瑩透亮的肉片不斷的抖動。肥而不膩,帶著豆瓣醬和青蒜香,簡直是下飯神器。幾大塊回鍋肉,就著白米飯下肚,無論有什么煩心事,在那一刻都會煙消云散,只剩下滿口的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