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一詞,最早見于漢代張衡的《西京賦》:“雅好博古,學(xué)乎舊史氏”,其最初的意思是:通曉古代的事情。后世把商鼎周彝、秦磚漢瓦等古物統(tǒng)稱博古,進而把描繪這些古物的圖畫、圖案也稱作博古。
“清供”是把平日喜愛之物什擺設(shè)于案幾之上,以供觀賞,增添生活情調(diào)。其范圍不僅包括博古,還延伸至奇石盆景、如意折扇、花枝貢果、琴棋書畫、文房用具等物件。
明代《重修宣和博古圖》插圖
博古的愛好興起于北宋,北宋時期,去古愈遠而世人好古之心愈熾。上流社會對商周青銅器的興趣空前濃厚,不僅廣泛搜羅、研究銘文、繪編成書,官方甚至開始仿制,以致有“肇新宋器,匹休商周”的美譽。
《宋人博古圖》
宋末元初《鑒古圖》
宋 劉松年 博古圖軸
博古清供圖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的繪畫上,而宋代的定窯和影青瓷器上也常常出現(xiàn)屬于博古清供一類的瓶花圖案。
模印博古清供紋飾的宋代定窯瓷器
模印博古清供紋飾的宋代影青瓷器
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博古清供圖案大量出現(xiàn)在青花瓷器上。
繪有博古清供紋飾的晚明青花瓷片
繪有博古清供紋飾的清初青花瓷片
繪有博古清供紋飾的清嘉慶青花瓷片
博古清供從清代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建筑構(gòu)件上。如:康熙時期的暗八仙,雍正時期的必定如意,乾隆時代的三多,嘉慶時代的吉慶有余等等。
遇園藏品
遇園收藏了大量刻有博古清供圖案的清代古建構(gòu)件,這些古建構(gòu)件完整地詮釋了博古清供圖案在清代各時期的發(fā)展與變化。
遇園所藏康熙末至乾隆時期的石礎(chǔ)
博古圖在康熙至乾隆時代,雕刻十分精細,博古多擺放在方折回紋的木架上,且博古物品,不論種類,都會纏上蝴蝶結(jié)一樣的彩帶。
繪有纏蝴蝶結(jié)彩帶雜寶的康熙青花瓷罐
清嘉慶博古清供青花瓷盤
遇園所藏康熙至乾隆時代博古清供雕花板
遇園所藏乾隆末至嘉慶時代博古清供雕花板
遇園藏品
暗八仙、八樂(笙、琴、簫等八種音器)、寶鼎、蕉葉都是清代順治至康熙時期新出現(xiàn)的博古清供圖案。
遇園藏品
雍正時代,出現(xiàn)了毛筆、銀錠、如意組成的“必定如意”圖案,剛開始,三物是捆束在一起,后來則各自分開。
雍正末至乾隆時期,牌九開始出現(xiàn)在博古清供圖案中;乾隆末至嘉慶時期,象征“瓜瓞綿綿”的秋瓜、蝴蝶和象征“棋開得勝”的象棋開始出現(xiàn)在博古清供圖案中。
遇園藏品
嘉慶時代喻意“吉慶有余”的石磬和魚、寓意“平升三級”的畫戟開始出現(xiàn)。
遇園藏品
道光時代則有喻意“福在眼前”的蝙蝠銜古錢圖案。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時代,因循清代康乾遺風(fēng),再沒有新興的博古清供圖案出現(xiàn),又因金石學(xué)興起,博古清供圖案中增添了古磚文字、古瓦當(dāng)文字和青銅鼎彝文字。
-----------------------------------------------------------------------------------
(作者簡介:蓮子,女,江蘇南京人,古文化研究學(xué)者,南京古都學(xu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