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luò)水”就是《水經(jīng)注》中標注的兩條“沂水”中的西邊那條“沂水”,就是現(xiàn)在臨沂城北的“祊河”。有的典籍中稱“絡(luò)水”為“洛水”。洛陽的今“洛水”古稱“雒水”。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后改“雒水”為“洛水”。《水經(jīng)注》稱此條“沂水”源自曲阜的尼山?!兑手莞尽贩Q該“洛水”源自泰山郡南武城縣,曲阜尼山在南武城縣范圍。原南武城縣就是今臨沂平邑縣和濟寧泗水縣。夏商周時南武縣境歸“鄪”國(伯益封地),即今臨沂費縣。古代東夷有三條“洛水”,一條是今濟寧嘉祥縣,以伏羲女兒命名的古“洛水”;一條是今臨沂城北今稱“祊河”的古“絡(luò)水”;一條是日照今莒縣的古“洛水”。《史記》稱:“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不僅豫西有“河洛”,而且山東即東夷也有“河洛”?!昂印笔悄臈l河呢?大禹治水主戰(zhàn)在東夷的“四瀆”。何謂“四瀆”?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即流入東海的“江、濟、河、淮”,四條河流。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的共識是,“東為江”指“沂水”(今沂河),不是長江;“北為濟”指“濟水”(今已與黃河合流);“西為河”指“泗水”(稱為“東河”,黃河為西河);“南為淮”指淮水(今淮河)。如果不知道此“四瀆”,則不能知道大禹治水的主陣地?!妒酚?夏本紀》稱:“淮沂其治,蒙羽其藝?!本褪钦f大禹把“四瀆”中的淮水、沂水治理好了,從蒙山至羽山一帶百姓稼穡豐收了。“羽山”(臨沂臨沭縣和連云港東??h交界處)是大禹父親鯀被舜帝殛殺之地;“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的“會稽山”,在今日照市東港區(qū)兩城鎮(zhèn)西(《沂州府志》中有明顯標注與記載)。王國維先生稱“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唯周獨崛起于西土?!彼抉R遷說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此“河洛”應(yīng)該是東夷的“河洛”,不是豫西的“河洛”。臨沂城北不僅有《沂州府志》中所說的“洛水”,而且還有“鄅國”、“城啟”,也稱啟陽。公元前157年,為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啟陽為開陽,即后來瑯琊國的治所。此乃對王杰華副主席公示的《沂州府志》中有關(guān)“'絡(luò)水”的闡釋。請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