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插花藝術,歷史悠久。起初,人們對花的應用只是出于愛美而折取野花裝點鬢發(fā)和居所,以及互贈鮮花,《詩經》里記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逐漸形成了最初的花文化。
可見早在當時花文化就已在民間禮俗中有所展現,隨著花文化的興起,各個時代逐漸有了不同的插花形式。今天跟隨小編一起去看看那些傳統(tǒng)的插花形式都是如何成立和興起的,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插花事……
寫景花
漢代玩賞花木之風興起,有陶盆象征大地、插花作景的寫景插花出現,如“花樹綠釉陶盆”,以盆作池塘,池塘里插置魚鴨,盆中央插花樹一棵,盆緣象征池畔,上有走獸飛禽。另還有“漢代花樹陶盆”,與其相似。
漢 花樹綠釉陶盆
到清代時盆景藝術凌駕于插花藝術上,因盆景制作時間過長,清人以寫實手法追求自然,達到了“能備風雨露,秒入精神”的境地。
清 鄒一桂 寫景盤花
花朝
花朝被視為賞花等花事活動日,南朝梁文帝也行“花朝”之俗,是歷史上最早的賞花活動日。
到唐朝時期,唐人把賞花視作天下九福,并把農歷二月十五定為“花朝”,視作百花誕辰。在“花朝”這天舉辦大規(guī)模的飲酒賞花盛會,稱為“醉花朝”。
絹花
在古時是用絹布染色制作而成的,稱為“絹花”,絹花是人造花。由于平常百姓沒有能力在其住宅空間內種花,以供欣賞,所以絹花在當時十分流行,不少百姓都以制作絹花為業(yè)。
隋唐時期,隋煬帝天生喜花,希望常年有花為伴,但因季節(jié)、地域等因素不能如愿,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剪制絹花,以代替無花時節(jié),更有整枝人造絹花應運而生,以滿足瓶供所需。
唐代人造絹花
佛前供花
從東漢末年康孟祥等譯的《修行本起經》中有“……須臾佛到,知童子心,時有一女持瓶盛花,佛放光明,徹照花瓶,變?yōu)榱鹆??!笨梢姡鸾坦┗ㄔ诋敃r就已經有了。
北周觀音像
南北朝時期,佛事鼎盛,瓶供也開始流行,《南史·晉安王子·懋傳》中就有“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的記載(注:罌為口小腹大的水器,為佛案常見的瓶花花器)。當時佛前供花的花材以蓮花為主,且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
瓶花
瓶花起源于佛教的供花,它是佛事中不可缺少的供養(yǎng)儀式之一。南北朝佛事鼎盛,瓶花也隨著流行。如北魏的銅造像,在其右方有一樹枝插于寶瓶中;龍門石窟中蓮花洞南壁亦有寶瓶插蓮花。
北魏銅造像
北魏 龍門石窟壁畫
盤花
北周詩人梁庚在《杏花》一詩中說“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边@里“金盤”是指銅盤,“紅瓊”是古時杏花的別名?!赌淆R韋》中記載“沙門于殿產前誦經,武帝為感,夢見優(yōu)曇缽于經案,宣旨使御府的銅為花,插御床四角?!边@里以銅制的蓮花與唐代的銅制蓮花池類似。
唐代銅制蓮花池
由上可知,瓶花、盤花的插花形式在南北朝已開始流行,但形式較于簡單,插花技藝仍在改進中。
簪花
簪花又叫插花,因多出自宮人之手,也叫宮花。原是漢族婦女頭飾的一種,除了鮮花以外,還有羅花、絹花、珠花等。唐宋時更為盛行,《開元天寶遺事》中有記載“長安春時盛于游宴…… 帝以御花親插颋之巾上,時人襲之。”且帝王賜戴御花是宮中禮儀之一,進士們皆以此為榮。
漢 簪花陶俑
杜牧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描寫仕女賞花之余,摘花戴花方能盡興。周昉作的“唐代仕女圖”中可看出,唐朝婦女簪花的盛況。
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到了宋代,簪花更具有階層性,“皇帝賜花百官,以羅花最貴,宰執(zhí)以上官方可得之;欒枝次之,賜以卿監(jiān)以上官;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薄秹袅讳洝酚涊d,“皇帝祝壽御筵畢,賜宰臣、百官及衛(wèi)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
宋 男子簪花
宋 學士簪花
宮廷插花
宮廷插花自漢代開始盛于唐代。漢惠帝之妻孝惠張皇后愛花成癡,在宮里種植四時花木,并在室內各處擺放盆花和插花。
唐代時將視牡丹為國花,象征大唐富貴繁榮,并把牡丹移至室內觀賞,而成為宮廷插花的主要花材。宮中舉行牡丹插花盛會,有嚴格的程序和豪華的排場。羅虬的《花九錫》中記述:“重頂幄(障風)、金錯刀(剪折)、甘泉(浸)、玉缸(貯)、雕文臺座 (安置)、畫圖、翻曲、美醑(賞)、新詩(詠)共九大禮遇,大有如黃袍加身之意,莊嚴神圣,不可擅動?!?/p>
從《花九錫》中看出唐代宮廷插花以講究排場、色彩華麗、裝飾味濃厚為特色。在插作時有嚴格的程序,從選用花材、容器、配件、陳設的環(huán)境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充分顯示出皇家豪門的權勢、富有與威嚴。
圖花
唐朝時期,室內插花流行風格高雅,背景懸掛圖畫,使花與畫合一整體,為“圖花”,開創(chuàng)了“書畫插花”風格。受《春盤賦》影響,“圖花”花材以品格高、寓意深、有品第為多,欣賞時,觀賞者盤坐室內,以酒、樂、詩或茗助興。
理念花
宋代插花藝術與理學相結合,出現了以瓶插為主,花材講求品德,作品符合倫理的理念花。
理念花是寓意人倫教化的花型,以影射人格,解說教義,插花主題為思想,內涵重于形式,花材多選用寓意深刻的松、柏、竹、蘭、梅、山茶、水仙等。理念花在宋代十分流行,深受士大夫青睞,如蘇漢臣的《靚妝仕女圖》中桌案上的水仙瓶花,是典型的宋代理念花。
宋 蘇漢臣《靚妝仕女圖》
院體花
唐代流行的“圖花”,花朵呈三角形排列并向四面八方延伸,顯得隆盛而豪華,是宋代隆盛院體的前身。
宋 李嵩《籃花圖》
宋代院體花比起唐代的更具特色,主花布置呈不等邊三角形,且有高低掩映的效果,花枝作曲折平出狀,具有韻律感和生命意義。隆盛院體花是宋代宮廷的主要插花形式,因裝飾性強,特別適合喜慶或隆盛的場合。
宋 錢舜舉 院體式牡丹盤花
心象花
元代因是游牧部族統(tǒng)治,不重視文化,插花藝術也陷入陳滯期。文人雅士只好寄情文藝,受宋代“理念花”影響,重視花語,借花喻志,以花材表達個人的情感世界,因而出現了“心象花”和插花學代表作《花五十客》,反映民眾對異族統(tǒng)治的厭惡心態(tài)。
元 心象花
自由花
元代文人插花中除“心象花”外,還出現了一種不經意、且受“心象花”洗禮的自由花,花材被隨意拈來,既有象征意義,又不失其自然。
元 錢選《吊籃式自由花》
元 自由花
隆盛新理念花
明代文人審美境界清高,插花創(chuàng)作更崇高自然純真,比宋代理念花更加簡潔卻注重花德,稱為新理念花。
明代中立式廳堂花,承襲了元代的壯偉氣勢,更加莊嚴、豪華,成為隆盛新理念花。以邊文進的“歲朝清供”和孫克紅的“太平春色”的十全理念花為代表,因花材共十種,各含象征意義,寓意十全十美,所以為“十全花”。
明 邊文進 歲朝清供
明 孫克弘《太平春色》
室內、書齋插花則選用較矮小花瓶,色彩亦不及廳堂花,花材多以奇數構成,但花葉結構仍十分隆盛。以明宣宗寫生的“吊花”為小品隆盛理念花的代表,牡丹三朵,疏密有致,富輕盈之趣。
明宣宗 宮廷吊花
文人插花
明代中期文人思想解放,受理學影響注重個人修養(yǎng),插花追求簡潔清新,花材選用清麗脫俗的花木,結構以兩枝構成?;ㄆ鞫嘁源善繛橹?,還選用靈芝、珊瑚增加美趣,頗有文人的書畫精神,是典型的文人插花。
明 陶成 歲朝供花
民間插花
因時代動亂,人們尋求安寧和精神寄托,受佛教哲學影響,插花出現了重意趣并帶有深厚宗教色彩的瓶花和盤花插花形式。到了宋代,民間插花受宮廷和文人雅士的影響,在“花朝”及節(jié)慶期間開展各種插花活動。
格花
明代晚期插花藝術與茗賞相結合,是“醒者藝術”,受品茶風格熏陶,插花藝術更重品味和旨趣,對花材、花器、擇水、擺設像品茶一樣講究,發(fā)展更為學理化和格調化,稱為“格花”,分廳堂大瓶插花和室內小瓶插花。
新古典花
因格花較于僵化,色彩少,而誕生的新古典花,色彩增多,但又有別于宋代古典的豪華、絢麗和大紅大紫。新古典花以陳洪綬的為代表,以屈曲線條和明麗的色彩構成新古典風格,凸顯了“新古典”的精神,給人清新活潑之感。
明 陳洪綬《平安春信圖》
諧音花
諧音花是清人沿習舊俗,以花卉、果實的諧音和象征意義為主題取材,多為祝福、吉祥之意,是中國特有的花型。如馬駘畫寶里的“百年好合圖”,取柏枝、萬年青、荷花、百合組合在一起,寓意“百年好合”,表達對新婚夫婦的祝愿。
清 馬駘 “百年好合”
《馬駘畫寶》有一幅歲朝清供圖,是以臘梅、梅花、牡丹插瓶,襯銅鼎、盆中的水仙、南天竹、萬年青、蘭,襯佛手、蘋果、桔、蓮子、花生、桂圓、瓜子、百合、荸薺等果品,加上酒壇子、不倒翁玩偶、鞭炮、元寶,均是寓意迎春吉祥、富貴、平安鼎盛、群仙祝壽、萬年長青、早生貴子、百事合心。
清 馬駘 歲朝清供
果盤插花
清代流行以蔬果為花材的果盤插花,是清代特別重視季節(jié)的表現。如丁亮所繪的民間隆盛理念花的四季花籃。
香櫞盤 蓮花荷葉脫胎漆器
清 丁亮 四季花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