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UC頭條:王了望的書學思想與獨特書法風格探析

王了望的書學思想與獨特書法風格探析

□金肽頻

點擊加載圖片

著名畫家莫建成為王了望造像

王了望是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可因為身份地位、人生經(jīng)歷、作品散佚嚴重及藝術影響力等原因,在中國書法史上籍籍無名。近年隨著書法研究的深入,經(jīng)過著名書畫家莫建成等一批甘肅文人的重新發(fā)掘、整理和推介,其獨有的書法價值重新獲得書壇認可,回歸到應有的書法史行列。目前書法理論界對王了望的書法作品解析較多,但對他的書學思想尚屬研究空白,本文從王了望的詩文、性格、地域文化、社交圈及書法作品多個維度,對其書學思想的成因、背景及表現(xiàn)方式進行一次完整的總結與探析。

從王了望詩文中觸摸其書學思想

王了望(1605-1686年),甘肅隴西人,原名家柱,字勝用,后名予望(字荷澤)、了望,晚年自號繡佛頭陀。由于王了望沒有專門的書學著作或論述存世,我們今天只能從其詩文中攫取思想的碎片和精華。王了望出身寒微,年少失去雙親,一生坎壈,因在時境中未享盛名,其詩文也未曾結集刊行,佚失甚多,現(xiàn)能搜集到的僅有詩30余首,文約20余篇,均見于莫建成先生編著《王了望遺墨選輯》。

王了望雖家境貧寒,但自幼聰穎,才情出眾,18歲考上秀才,詩文書法聞名鄉(xiāng)里,顯示出超人的藝術才華。清代吳之珽《襄武人物志》評其曰:“天分特高,每成一篇,獨有生氣?!薄八硷L言泉,飆發(fā)湍流,雖不必上擬陳思《豆萁》、正平《鸚鵡》,要亦自能倚馬可待,成不加點,使觀者色飛絕倒。”[1]吳之珽稱贊王了望才思敏捷、秉性獨異的同時,借以三國時期的曹植和彌衡,暗示王了望壯志難酬卻無法抒懷的悲苦心理。

王了望存世詩文極其有限,但其為數(shù)不多的詩文卻成為我們研究王了望書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他在《菏澤自序》中自我感慨:“人生終不可無文,……故文亦不問人間喜與不喜,而自為存之?!粸楫旈T之鋤幸矣,故手抄以存之?!盵2]明后期王陽明心學大興,藝術思想蝶變迅速,程朱理學遭到批評并被摒棄,士人厭常喜新,風氣日變。文學思潮上出現(xiàn)了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派”文學,這也催生王了望的文學觀。王了望晚年返回隴西曾筑室“風雅堂”,并作《風雅堂漫畫》,寄寓作品以“風雅”精神的期望。自謂曰:“使千萬世有情者,讀之而亦唏噓,不禁為之流連感慨焉。故龍子猷謂宋人談多少'理’字,不如唐人說一'情’字。”[3]王了望認為“理”是“情”的基座,空洞的說理或抒情都是一種枉然,他為天下之有情者不多而發(fā)出浩嘆:“性情之唱和殊少,筆墨之纏繞無已”。從以上兩段王了望本人的藝術觀點,可以看到王了望在作品中追求理與情的統(tǒng)一,情理彼此擁抱,相互纏繞,由此我們理解到王了望草書的筆墨“纏繞原理”。

走進王了望的詩與文,知其是位高傲的性情文人,他強調(diào)任何作品里,情要“體貼到十二分至處”乃佳,文學作品如此,書法作品亦如此。那些感動人、打動人的書法作品,都是從胸臆間流出,都具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人格魅力。王了望這種緣情而發(fā)的文學觀,在文學領域當屬常見,但移植、嫁接到書法作品身上,是有點新鮮的書學理論。清人陳時夏對王了望的詩與文,做過客觀評價:“菏澤之詩,用得其正。置身題外,識距題顛,風騷溫雅,氣味在漢魏六朝之間。”又曰:“荷澤之文,純乎史鑒,以熔古之識,運獨斷之筆,汪經(jīng)瀚海,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概”。[4]這里陳時夏已不是在評價王了望的詩文,而是在評價他的書法。僅從《王了望遺墨選輯》收錄的詩文來看,構思玄妙,想象力豐富,不入流俗,是王了望詩文的共同特點。他的詩文拓展了《詩經(jīng)》以來的“風雅”內(nèi)涵,融入了明代“性靈派”文學情志,誠然是“文心高于陵谷,風雅深于循良”。王了望的文學主張踐行于書法作品,使書法作品并不過分追求高古、風雅,而是將古雅作為一種潛含的精神氣息,以獨特的抒情方式,甚至帶有文風反思的性質(zhì),對書法自唐宋以來的現(xiàn)實形勢進行深層反思和改進。因此可以說,王了望的書學思想與其文學主張相一致。王了望的詩《仁壽山》:“紅瘦花間類我心,綠雖肥處總傷身”,似乎從另一角度也表達了他“文追風雅,書以達情”的藝術追求理念。

王了望的詩文中,獨有一種“趣”的審美內(nèi)涵。清人吳之挺對此現(xiàn)象,早已發(fā)現(xiàn):“其為文往往翻案見意,所著《雪秦》、《千古恨》、《洗玉環(huán)》諸篇,為好奇者所流布?!盵5]善于“翻案見意”的王了望,就是不想落入傳統(tǒng)的果窠,盡力擺脫束縛而自創(chuàng)新?!盀楹闷嬲咚鞑肌保且驗橥趿送淖髌烦錆M奇氣、奇情、奇韻。仁承允在《直隸秦州新志續(xù)編》中評價王了望:“其文刻傳十余篇,峭潔爽目,不落恒谷?!盵6]王了望文學作品中追求的“趣”是一種奇趣,是從真誠與自然中生成的野趣、逸趣與真趣。只有將這些情趣吸納到作品中,作品在自然與真我之間才彰顯出天然之美。王了望經(jīng)歷過官場的傾軋,感受過宦海浮沉,他只相信藝術與自然才是他最好的歸宿,在精神的回望中感受到“獨樂樂”,而后“眾樂樂”。有此心境,滲透于書法,其書法自然曠遠、寧靜,懷抱蕭散,陶性寫情,身心、性情、筆墨融于一體,令人有字外之想。從王了望所著詩文中,我們可以準確地觸摸到他的書法思想精華,不迫于事,不拘于時,不屈于勢,筆鋒里藏著思想,起伏中含有個性的姿勢,完全沒有裝腔作勢之態(tài),因而其書寫出的作品屬于“性靈書法”,始終有一股感人肺腑的力量回蕩在字里行間。

點擊加載圖片

王了望楷書

從王了望人生經(jīng)歷與性格上透視其書學思想

王了望自18歲考中秀才,到81歲去世,共有60年左右的創(chuàng)作生涯,這在古代算是創(chuàng)作期較長的書法家。王了望生性耿介,前后歷明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和清順治、康熙六朝,飽經(jīng)風霜,作為純粹文人的心靈遭受到無數(shù)次內(nèi)心擊打,依然在了望遠方。王了望因為義氣、正直,遭縲紲之災,又因獄中陳情,一篇文章感動了權要而獲釋,其人生經(jīng)歷就是大寫的傳奇,其暗含的精彩自然會在書法思想上呈現(xiàn)出來。王了望在《荷澤自敘》中傾吐出心聲:“文猶花也?;ㄖ_落榮枯因乎時,風雨陰晴任其遭,花固不能自主。且金谷平泉之植,窮巖僻徑之生,花又不能自擇。杜子美謂:'文章憎命達’,與花之不能自主,不能自擇者何異?然世間終不可無花,人生終不可無文。惟世間終不可無花,人生終不可無文,故花不問世之愛與不愛,而自為開之;惟人生終不可無文,故文亦不問人之喜與不喜,而自為存之……”[7]真乃奇文、奇士,竟將入獄險丟性命的一段經(jīng)歷,當做人生不可缺少的文章之章節(jié),猶如花開花落一樣來參悟人生。

王了望人生命運的轉折點是43歲,被岷州州學推舉到京師國子監(jiān)以貢生資格就讀,后被任命為文林郎,是個七品散官。這一期間,王了望接觸到不少名儒雅士,對其書法風格影響甚大,開闊了眼界,詩文和書法格調(diào)得以提升。順治十二年(1655年),王了望赴任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市境)知縣。在閩政務之余,王了望常與當?shù)貢ǜ呤智写钑溃c名儒雅士唱和。后因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反清復明”的復雜時局,王了望辭官北返,游歷廣泛,包括湖南、湖北、廣西、陜西、山西、寧夏等地,常與當?shù)孛隧嵤肯嘟唬瑯O大地開闊了書學視野。

清康熙十年(1671年),王了望年近古稀,返回隴西這片他最初出發(fā)的地方??删褪侨松耗辏置獠涣艘粓鋈松匐y,因撫遠大將軍年羹堯案受到牽連。從身心到理想情懷,王了望再一次與現(xiàn)實碰壁,疲累困乏之中,他對書法的追求更加愈老彌堅,真正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書法成為晚年王了望唯一的信念所在,是他生命的全部。晚年的王了望,潛志于禮佛釋經(jīng),隱居秦州,往來于彌陀寺、圓通寺、瑞蓮寺、凈土寺、南郭寺、天竺寺,在麥積山、仙人崖、漳縣貴清山、岷州二郎山之間流連,足跡遍布隴西及蘭州名勝古跡。75歲高齡時,還專赴永靖炳靈寺,撰寫石窟考證并作游記。最后的垂暮之年,依然涉足成縣、徽縣、清水、靜寧、隴東和固原、太原、石嶺關(今山西)等地。每游一地,或碑刻、或賦詩、或撰匾,在隴山隴水之間他能享受的唯一樂趣,就是用筆墨與自然對話,與自己的靈魂對話,與晉唐時代的書法圣賢對話。名山寺院里,此地清涼,心靈干凈,正好是揮寫書法的天然佳所,至今也是這類地方保存王了望書跡最多。

王了望學識淵博,詩、文、書法多樣藝術門類俱精。高古的“風雅”之騷氣,自然的“奇野”之風氣、心靈的“逸靜”之文氣,匯聚于一身,因此在三者之間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清詩人陳時夏贊曰:“以熔古之識,運獨斷之筆,汪經(jīng)瀚海,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概?!盵8]這是稱贊王了望將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與思考融入了書法作品,使書法具有恬淡雍容、折挫飄逸的獨特風格,在情志、思想、趣味、審美等多重維度上達到了書法與人的諧和統(tǒng)一。

點擊加載圖片

王了望草書

從王了望的社交圈感知其書學思想

古人云:“書是君子之藝”。從當代社會學角度而言,一個人的藝術風格與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密不可分。明代后期,由于人文環(huán)境、社會價值觀的發(fā)展變化,尤其一批思想家、文學家如李贄、袁宏道、楊士奇、李維楨、袁枚、胡應麟等人的出現(xiàn),書壇風氣也發(fā)生分化和對立。一派由董其昌統(tǒng)領,典雅秀潤的書風,將傳統(tǒng)書法藝術推向新高度;另一派是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人興起的寫意書風,彰顯浪漫主義色彩。王了望在京師十年,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晚明浪漫主義書風的影響。

王了望的社交圈中,有王鐸、陳名夏、熊師旦、傅山、張瑞圖等一眾師友。王了望與王鐸、傅山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王鐸年長王了望13歲,王了望年長傅山2歲。明崇禎十七年授王鐸禮部尚書。清朝建立后,未就職。順治三年,被授《明史》副編修,后官至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王了望在京十年,少不了請益王鐸,切磋書藝,因而王鐸對王了望的影響是穿透性的。有論者認為:“順治五年起就讀于國子監(jiān),與王鐸有師生之誼,得陳名夏賞識?!蓖趿送c王鐸究竟有沒有“師生之誼”,尚無文獻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二人有著相似的學書之路,卻是不爭的事實。都是早年崇尚晉唐法帖,陶醉于王氏書風,中年時期沉潛于顏真卿、懷素、米芾書法,晚年又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最后融匯諸家之長,自成一家。范振緒《讀王荷澤先生遺著原稿后》也說出原委:“王荷澤為隴上聞人,予嘗見其遺墨,多是草書條幅,所書純錄其舊作之詩,落款必書年月。其書法羲、獻,兼有出師頌、書譜、三稿意味。其詩則胎息義山者為多。以書法詩才論,已久為隴上生光矣!”[9]這是對王了望與王鐸相似的書學歷程做了一次總結。不論二人有沒有現(xiàn)實中的交游,基于王鐸在當時書壇上的領袖身份及影響力,王了望受到王鐸書風的影響理所當然。對現(xiàn)存世為數(shù)不多的行草書立軸作品進行察研,王了望在藝術風格、美學意蘊和價值取向上,都和他同時代的王鐸有著較多相似之處,甚至完全暗合。

王了望與同時期的陳名夏、熊師旦、傅山、張瑞圖亦曾知遇,尤其得到吏部尚書陳名夏的賞識,陳名夏譽其“隴西才子”。另一同時期隱居不仕的大書法家傅山,對王了望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傅山在書法實踐中提出的“四寧四毋”一說,王了望受其啟發(fā)較大,“寧丑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書學思想,就是拒絕書法中的輕浮和油滑,這在王了望的行草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傅山“四寧四毋”對他清晰的影響,其作品貴淡不貴艷,貴暢不貴緊,貴涵泳不貴顯露,貴自然不貴作意。

中晚年的王了望,一直處在入世與遁世的躑躅之中,其風格呈現(xiàn)多樣變化,并不確定為一個風格、一種單調(diào)的書寫形式。王了望對社會、人生、生存等多方面的懷疑、失落與起伏,使其性格中生成一種叛逆精神,從而大膽追求個性解放,在書法中盡情宣泄著個性情感。反過來,也正是因為個性十足的書法風格,不為時風所拘的別異情調(diào),突出地體現(xiàn)出他與清初書法家的區(qū)別,使得今天能夠重現(xiàn)書法價值,進行書法史身份的重置和定義。

點擊加載圖片

王了望草書

從關隴書法文化生態(tài)中窺察其書學思想

王了望出生、生長地隴西,是歷史上的書法重鎮(zhèn)?!瓣P中”與“隴右”文化和習俗相同,同為秦人故地,《史記·貨殖列傳》載曰:“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因此,從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角度,經(jīng)常將“關隴”合稱。關隴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尤其隴右地處絲綢之路的主干道,匯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互鑒的紐帶。沉厚的漢唐文化底蘊,延澤后代不止。這片黃土地上,走出了張芝、張昶、梁鵠、索靖等書法大家,書法文化一直有著強韌的傳承基因。雄勁、蒼涼、昂奮的人文環(huán)境,使得書法審美一直偏于寬博、質(zhì)實、內(nèi)斂,富于力量感的表現(xiàn),追求審美內(nèi)蓄力。尤其“關隴理學”從文學到書法,影響到一大批文人?!瓣P隴理學”的書法理念就是“書崇魯公”,李夢陽將這一風格推向了頂峰,胡纘宗則是關隴帖學的集大成者,溯晉循唐,取法王羲之,顏真卿,將王、顏二人的書風融為一體,卓有建樹。可以說,從唐代到明中期,魯公的顏學風格在隴右地區(qū)占據(jù)著主流地位。明后期由于大量摩崖碑刻、青銅鐘鼎、漢晉簡牘、紙絹瓶磚的發(fā)現(xiàn),以及敦煌學、簡牘學的興起,隴右的書法文化環(huán)境隨之而變,正如丹納所說:“藝術環(huán)境是一種物理結構,人的文化審美精神是一種心理結構,二者溝通,屬于'異質(zhì)同構’原理”,[10]因此將關隴地區(qū)納入王了望的書學研究視野,具有藝術思想的邏輯性。

“關隴理學”對于文學與書法,均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也涌現(xiàn)了一批名家。文學領域如李夢陽、胡纘宗、吳鎮(zhèn)、金蠻、張晉、邢澍、張澍等,書法領域如米萬鐘、米漢雯、王了望、朱克敏、唐璉、王式鈺、范振緒、馮國瑞、鄧寶珊、張維垣等。在隴右文人書家中,其中又以胡纘宗、鞏建豐、李南暉、牛樹梅、安維峻、劉爾忻為代表,他們耕讀傳家,行為規(guī)范,構建為隴右地區(qū)的文人書法群像。到了明末清初,隴右地區(qū)仍是理學道統(tǒng)一統(tǒng)天下,王了望則是自我意識覺醒較早的先行者,其酣暢恣意的浪漫書風,體現(xiàn)出更強的創(chuàng)造性,促使隴右地區(qū)的書法藝術審美走向多樣性。因為明清兩代的書法文化環(huán)境,在“關隴”這個特定的范疇,我們可以從地域創(chuàng)作主體風格、集體性的心理結構和書法文化生態(tài)上,窺察到王了望的書學構成。另外,關隴地區(qū)也有較好的書法理論基礎,如郭宗昌著《金石史》,趙崡著《石墨鐫華》,唐璉著《學書七要》、《三十二書品》,侯仁朔著《侯氏書品》等,這些書法理論著作從側面滋養(yǎng)了王了望的書學思想。

隴右的地理環(huán)境與書法生態(tài),呈現(xiàn)集體性的取法來源與審美傾向,不能不說與關中地區(qū)沒有關聯(lián)。關中的金石碑刻數(shù)量尤豐,郭宗昌、趙涵等一批金石收藏家,從金石碑刻中獲得創(chuàng)作啟發(fā),篆隸風格發(fā)生了質(zhì)變,關中的金石書法資源有效拓寬了隴右書家的視野,為隴右較為單調(diào)的地域書法風格,注入了新的創(chuàng)作活力。這對王了望肯定也會產(chǎn)生影響。王了望出生于茲,成長于茲,吸納了地域文化中應有的堅韌、弘實、質(zhì)樸、深沉、蒼勁的品格之后,到京城國子監(jiān)學習,游宦十年,并有機會接觸當時京城一批書法大家,在與他們的切磋交流中,斬獲更多新鮮的思想。順治年間,又任福建泉州同安知縣,再次接觸到閩南書法名家。最后棄官還鄉(xiāng)途中,漫游全國多地,使其書法在隴右原初風格基礎上,吸納了南北書派的廣域書法質(zhì)素,其豐富的書學經(jīng)歷已非單純的隴右書法家所能比。晚明時期的個性解放思潮,已生成為王了望書學思想的主流,他一生不但身處復雜多變的時局,而且身處傳統(tǒng)書風與新興流派的激烈碰撞交融之中,其書學思想與黃道周、王鐸、傅山、王時敏等人一起獲得了進步,充當了時代書風的領頭人。由此可見,關隴地區(qū)這種端莊、敦嚴、雄厚的審美特質(zhì),崇儒尚德的正統(tǒng)書法觀,構成了王了望書學思想的結構性底座,但他不為傳統(tǒng)所拘,積極吸納書壇潮流新風,擺脫了隴右文人書法的單調(diào)與呆板,融入自己的靈魂、識見、審美和哲思,豐富了獨具一格的書學思想和書法實踐。哲學家丹納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盵11]故而,我們從王了望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藝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來探析王了望的書學思想,是一條不可回避之路。

點擊加載圖片

王了望草書

從王了望書法作品中體悟其書學思想

康熙五十四年(1715),吳之珽撰寫的《襄武人物志·王荷澤先生傳》記述有王了望的片段:“善書法,楷師鐘太傅,兼仿王廙,行草規(guī)撫顏魯公《爭座位》,而變本加厲,縱橫蹀躞,識者以為散僧入圣云。夫和鸞鳴騶,非不中規(guī),而追風躡電,或以跅馳而致千里也?!盵12]從這兒看出,王了望書法取法于魏晉與唐宋;從王了望所書《得懷素自敘帖》跋文上亦可看到,《懷素自敘帖》對其影響甚巨。這部千年名帖是王了望弟弟王家楹從軍南下,在河南靈寶對李自成農(nóng)民義軍作戰(zhàn)后,清掃戰(zhàn)場時偶然得之,便帶回兩千里之外的老家,送給了兄長。王了望興奮不已,如獲至寶,當晚即揮毫寫下《得懷素自敘帖》跋文,此后常攜于身旁,摹臨不輟。但王了望與今天許多書法家所不同的是,不是摹臨范帖中先賢的點畫形態(tài),而是體味出神入化的草意與神韻,對懷素書法的精神實質(zhì)進行心靈與心靈的對話,這也是王了望行草書筆法輕松、筆勢自生,恣意揮運,自然成趣的原因所在。

(一)王了望楷書的書學思想

王了望的楷書作品極少,但從僅存于世的幾件作品,我們依然可以探觸其書學思想。《得懷素自敘帖跋文》篇幅較大,書寫的點畫柔中含剛,提按轉折清爽明快,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致,遏其意趣。由此可見王了望的楷書思想,是在謹嚴中釋放“字外之想”,體現(xiàn)有行無列的特征,尤其楷書中融合草意,不拘成法,自然妙生,躍動著一種生命力。從這件楷書作品身上,可以印證吳之珽的說法“楷師鍾太傅”,王了望在以楷書鼻祖鐘繇為標桿的同時,敢于注入自己的筆法特點,形成疏朗爽利的個性風格。莫建成先生編著的《王了望墨跡選輯》,收錄有楷書多幅:《山巖峒避暑》(二)《普天樂·游化羊谷贈樵人》《花月吟》《韻符聯(lián)·平聲一東》《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都游覕?shù)年·章·乙卯隴干間敘》是另一篇幅較大的楷書作品,風格與《得懷素自敘帖跋文》有些微區(qū)別,骨涵于中,筋不外露,大小、長短、廣狹上,比之《得懷素自敘帖跋文》稍欠靈動之感,行草之意貫穿其中,具有亦楷亦草的味道,離方循圓,算是楷書與行草書的破體書法?!峨s華林》(一)(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二)亦是楷書中的破體,《雜華林》(二)(三)則是較為標準的楷書作品,《雜華林》(八)(十三)兩幅有些別致,枯筆較多,文字個個如立,不拘拘于筆畫之間,結字小疏,映帶安雅。比之鐘繇楷書,其突破在于楷字之間的微弱映帶,外若優(yōu)游,中實剛勁,真骨凌厲,多有異趣?!痘ㄔ乱鳌?、《韻符聯(lián)·平聲一東》相對中規(guī)中矩一點,《塞鴻秋·田家》則是亦楷亦草,很隨性的書寫,輕松自如,出神入化,達到了楷書的一種自覺狀態(tài)。

(二)王了望草書的書學思想

王了望書法作品激動人心者是草書,尤其是大軸大草,成為王了望心靈自由表達的天地。其行草書接續(xù)隴右文人書法的傳統(tǒng),上承草圣,吸納了廣闊地域上的精神元素,又以顏真卿的雄厚風格為基座,融進了人格力量,縱心奔放,奇崛恣肆,透射出高古豪邁的金石氣韻,散發(fā)著爽捷雅逸的篆籀味道,實有抱骨藏筋之美。筆畫起伏隨勢,如千里陣云,用意險而穩(wěn),奇而不怪,意生法中。

《王了望墨跡選輯》中富有個性的行草書作品主要有:條幅《讀秋風蕭瑟》《邊城寒作暑》,對聯(lián)《集滕王閣序》,條幅《雨下浸苔色》,條幅《風動葉聲山犬吠》,條幅《湖廣京山縣遇王鳴楚畣贈詩扇》,條幅歐陽修《醉翁亭記》,條幅《隴干除夕詩》,條幅《天風吹萎花》,條幅《辛亥臘月二十四雪中值汪琴侶言別》等,書寫風格體現(xiàn)著豪放與夸張、錯亂與靈動的對立與統(tǒng)一,既樸拙凝重,又沉著痛快,個性十分突出。吳之珽評道:“行草規(guī)撫顏魯公《爭座位》,而變本加厲,縱橫蹀躞?!盵13]王了望的行草書飽含顏真卿《爭座位》的骨力,尤其側鋒用筆,通過長長的豎筆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些夸張性的長豎,中鋒用筆之時,側鋒拖拽,最后反鋒收筆,筋骨綿韌。這種夸張性的長豎筆畫,并不是一筆到底,在筆的運行中有拖拽,或抖動,或輕微頓筆再行筆,因而使這一筆長豎成為整體字體的架構重心,古人云:“筆之執(zhí)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正是王了望在豎筆畫上大做文章的奧妙所在。我們試著想象一下,王了望正在書寫的勁利姿勢,志專神應,體物流行,運筆至險絕處復歸平正,至平正時亦能包險絕之趣,而勢與致兩得之——王了望的書法理想就是追求這種心性的自由,表達的快意,使觀賞者與書寫者一同達到忘我的境界。

在王了望書法作品中,還另有一類,值得我們關注。就是一小部分非真非草的書法,個別作品甚至是真、草、行的混合。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葉》等一組草書,王了望書寫時已完全進入忘我的境地,真、草、行體混用,秾纖間出,并沒有不和諧跡象,反而顯得出神入化,妙趣橫生。這只有人書俱老,達到“人書合一”的境界,方才寫出此等妙品。另有一類草書,如《贈人》《客次》《梧葉兒·退勇》《寄生草·田居》《莊子坐望》等,王了望的用筆以靈轉取致,種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踴、醉狂、顛伏,各盡意態(tài),其最大特色在于橫筆畫,一些點畫帶著隸意,用鋒向左,必轉鋒向右,猶低昂回翔之狀,如企鳥峙。字體結構上,左為外拓,右為內(nèi)伏,始終給人以靈動之感。點畫極為隨字異形,有向有背,要得顧盼精神;字與字之間有起有應,乍疾還徐,忽往復收,筆斷神連,筆外有意,頗生天真爛慢之概,其心靈深處的一詠三嘆、其詩性的灑脫與透練、其思想的曠達與浩遠,都在筆墨中徹底地表現(xiàn)了出來?!鞍偎嚶嗜昕沙?,獨書用畢生之力”,在追求書法事業(yè)之路上,王了望用盡畢生的精力,終于實現(xiàn)書法范式創(chuàng)新的壯舉。

綜上所述,我們從王了望詩文、性格、游歷及書法作品身上,已可充分感知到這些內(nèi)涵深刻的書學思想精華,就是在書法作品中敢于表達思想,將個性、自然、境界與創(chuàng)造力合而為一,進而創(chuàng)作出獨具美學意蘊的作品。今天我們探析其書學根源,厘清法理,就是為了在其書法的精神深處開挖出更多寶藏。盡管王了望在明末清初書壇上,為時人所忽視,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但是在300年之后,我們重新審視并研究其書法之后,依然會毫不遲疑地發(fā)掘他的書學思想,探索其書法密奧,這對于今天的書法家,頗有借鑒吸納的意義。學習摹臨古人,不是需要越寫越像古人作品,而是在古代圣賢書法范式的基礎上,越寫越像自己。王了望正是因為超越了身在其中那個時代的書法審美,被時人所忽略、所淡忘,但在書法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又因獨特的個性重新獲得認同價值。這種經(jīng)過了時間的沖擊與淘洗,歷代評論家的篩選與打磨,而又重新閃亮登場的書法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史上坐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法欣賞:晉名家王獻之書法賞析_《廿九日帖》/◥◣
“當代草圣”于右任的書學思想
《人類藝術萬年史-169》中國明代八朝的書法藝術
經(jīng)典| 健筆蟠龍 ——王鐸的藝術世界
宋曹《書法約言》的書學思想
張克鋒--《使轉、提按筆法與書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