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曾經(jīng)路過
但不能正確讀出它們的讀音
對于老成都人來說卻對它們很熟悉
因為這兩條路名和一個人有著莫大的關系
他既是“中國的左拉”“東方福樓拜”
又曾是成都市副市長
力主修繕了杜甫草堂
他就是一代文豪李劼人
如今他的故居“菱窠”再度受到重視
市井生活體驗街區(qū)“東門市井”正式開街
與“菱窠”毗鄰而建
這條市井文化與民俗風情相融合
古老川西民居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
相碰撞的文化街區(qū)
成為成都人休閑打卡
回味老成都煙火氣的新去處
黛瓦灰磚的公館建筑群,下沉式集市廣場,休閑老式茶館……真實還原了老成都喧鬧的市井場面,也再現(xiàn)了李劼人長篇巨著《死水微瀾》中的生活場景。
李劼人的筆下盡是成都市井風貌,他是一位沉到成都市井生活中的文學家,成都生活的“廣與深”盡在他的如椽妙筆中。
挑著扁擔的沽酒郎、拉貨的老黃?!刂@面浮雕墻走進東門市井,入目的都是書中熟悉的老成都生活場景,巴金曾喟嘆,“只有他才是成都的歷史家,過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筆下。”
“這個茶館沒有門”,著名學者袁庭棟這樣形容“菱窠茶社”。用短嘴壺泡一碗老三花,搖一搖蒲扇,啖一口茶,和三五好友閑坐談天,老成都壩壩茶的生活畫像漸漸清晰。
在菱窠茶社,沒有麻將桌,只有一整排竹桌椅擺滿長亭,所有的細節(jié)考究,只為還原老成都的市井文化,給你不一樣的體驗。
“有吆喝著叫賣的,有吆喝著講價的,有吆喝著喊路的,有吆喝著談天論事,以及說笑的”,下沉式市集廣場重現(xiàn)舊日“趕集”習俗,生鮮市集販賣茶葉、海鮮、熟食等食品,還原曾經(jīng)集市的喧鬧繁華。
在市集里的“鄧幺姑豆花”吃飯不能靠“等”,要靠“搶”。店里的生意非?;鸨?,要搶先去排隊,去的晚可能就沒有了。菜品也不是點菜下單,而是一碗碗精致小菜擺在桌案,想吃什么自己端。
豆花做得很有老成都的味道,咬下去滿口豆香。豆腐不是現(xiàn)在的嫩豆腐,而是膽水豆花,口感非常好,搭配蘸水可以下一大碗飯。
樟茶鴨肉質緊實,沒有絲毫腥膻味兒,有一點淡淡的茶葉馨香;藕丁炒肉火候正好,藕丁爽口,味道濃郁,簡單的幾碟家常小菜就把人拉回了過去的集市時光。
在東門市井,可以用手機下單街區(qū)所有的商品,實現(xiàn)全園區(qū)消費,便捷的新消費模式創(chuàng)造了更舒服的購物體驗。
李劼人先生是“美食界里的文學家,文學界里的美食家”,他作品中關于美食的文字被中外學者、美食家廣為知曉。
他甚至還開了一間名為“小雅”的小餐館,夫妻兩人輪流掌勺,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豆豉蔥燒魚、蟹羹、酒煮鹽雞、金鉤包子、燉雞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化界名流來此做客。
雖然李劼人先生創(chuàng)制的菜品已經(jīng)無法考究詳細做法,但東門市井中的“小雅”餐館將勉力傳承老成都的味道,這里的川菜名廚也將努力挖掘還原,為游客獻上精致的饕餮盛宴。
他的筆下是成都風貌,他的餐桌上是成都風味,他的骨子里則是成都風骨。
位于東門市井邊的李劼人故居名為“菱窠”,門楣上的“菱窠”二字先后由我國著名學者與書法家謝無量先生與黃稚荃先生手書。
不同于那些“成長于內(nèi),成名于外”的蜀地名人,李劼人先生是堅守故土的成都鄉(xiāng)土作家,他在菱窠長久居住直到辭世。
作為一名成都人,你不能不知道李劼人。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個人文學造詣極高,也因為他對文化做出的貢獻,他對這片土地的熱忱。
先生的故居曾珍藏有多件國家二、三級文物,他將自己收藏的1168部16007冊線裝古籍全部捐獻給四川省圖書館。
他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文學翻譯家,將法朗士、羅曼·羅蘭、莫泊桑、福樓拜、左拉等外國作家的著作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在任副市長期間,主持過杜甫草堂的大規(guī)模修建。
目光所及的桌案如同將李先生在菱窠創(chuàng)作時的場景拉到眼前,院子里的樹木花石都飽受文藝氣息的熏陶,格外雅致。
寬坐涼亭,捧一卷書籍靜坐細讀,這里就是有讓你慢下來的氛圍,僅一墻之隔,墻外茶館的人聲鼎沸與墻內(nèi)無人高聲的靜謐實在是一種微妙的沖突,卻不顯突兀。
西門有寬窄巷子,南門有錦里,如今在東門林立的高樓中也有了這顆正在逐漸發(fā)光、為人所知的明珠。
這里因李劼人先生別具特色、彌足珍貴,以市井文化為基底,新消費模式為特點,一品老成都風情,這座成都新地標將帶給我們更多隱藏的驚喜。
——
你好呀,在成都去哪兒玩,去哪兒吃,有什么新鮮事兒~
跟著攻略妹我就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