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有一個王朝算是個另類,它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當國家面臨滅頂之災時,皇帝都不屈服、不投降,甚至殺身成仁。這就是明朝。
從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一直到南明滅亡,明朝共計存在315年。后人評價明朝,主要有兩句話:一句是,不和親不納貢。這句話是后人對明成祖朱棣原話的解讀。
當年,朱棣第二次御駕親征,掃蕩漠北,回到北京之后,他老人家這樣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而另一句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所謂“天子守國門”,是后人對朱棣遷都北京意圖的解讀,并非出自朱棣之口。
靖難之役,朱棣造反成功,把親侄子朱允炆趕下臺,自己進入南京稱帝。后來,考慮到北方邊陲時常受到韃靼、瓦剌的侵擾,北元的殘余勢力尚未完全剿滅,另外,北平又是朱棣的龍興之地,于是,他在1421年遷都北平,并改北平為京師。民間將其稱為“天子守國門”。
時間來到1644年,明王朝在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軍、外有清軍的壓力下,終于顧此失彼,釀成甲申之變。這年3月19日,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因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并非出自誰的口中,而是后人對明王朝的總結而已。有的人稱多爾袞打敗李自成,率八旗軍進入北京,在整理崇禎皇帝的遺物時發(fā)現了一道圣旨,這圣旨上的話還讓人看了想哭,好事者稱上面寫著兩句話:一句是,不和親不納貢,另一句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不純屬瞎扯淡嗎?后人總結性的話作為明成祖朱棣,甚至朱元璋的遺訓,真正是貽笑大方。把這種事兒作為歷史給后人看,你也不怕朱元璋、朱棣、崇禎、多爾袞半夜找你去?
小編表示,我已經按不住這么多人的棺材板了,瞎編造謠的小丑們,你們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