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如果探尋西方文明的源流,很多人會將目光投向古典時代的希臘與羅馬。然而,從今天的民族國家概念上回溯,我們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西歐國家的起點,大部分都與一個蠻族王國有關(guān),這就是歐洲的法蘭克王國。正是這個國家,在相當于中國盛唐時期的公元8世紀,完成了一次對東方的抗爭,保全了西方文明的火種。
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后,來自半島上的阿拉伯騎兵們像綁著彎道的綠色旋風一般席卷歐亞。在西方,阿拉伯人消滅了拜占廷的北非駐軍,占領(lǐng)了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倭馬亞王朝使當?shù)氐陌匕厝?摩爾人)很快改宗伊斯蘭教。公元711年,倭馬亞王朝的埃及總督穆薩·伊本·努塞爾手率領(lǐng)穆斯林軍隊橫渡直布羅陀海峽,進入伊比利亞半島。這支軍隊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里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國,建立了半獨立性質(zhì)的安達盧斯王國。
這時,比利牛斯山脈另一邊的法蘭克王國正處在宮相查理馬特的統(tǒng)治之下。這位富有遠見的政治家對于即將來襲的阿拉伯軍隊抱有極高的警惕。8世紀20年代初起,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阿拉伯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攻入了法蘭克王國阿奎丹地區(qū)。
732年,阿拉伯軍隊在西班牙省督、阿拉伯名將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lǐng)下,大舉進攻高盧地區(qū),并在波爾多擊敗了阿奎丹公爵,沿著古羅馬時期通往巴黎的舊道北上,意圖直導黃龍,摧毀法蘭克王國的首都。整個西方文明在這一刻面臨著自希波戰(zhàn)爭后最為嚴重的覆滅危機。
在普瓦提埃,法蘭克軍隊在古道上嚴陣以待,7萬名手持戰(zhàn)斧與長矛的法蘭克步騎兵與五萬名來自北非的阿拉伯輕騎兵迎面相撞。來自法蘭西的步騎兵在嚴密的方陣下穩(wěn)步推進,后陣的希臘弩炮則持續(xù)不斷地提供火力支撐,而阿拉伯人的騎兵卻缺少東方騎兵的騎射戰(zhàn)術(shù),只能依靠近身戰(zhàn)突破敵人的鋼鐵陣線。
最終,阿拉伯的騎兵慘敗在西歐的重甲步騎之下,阿卜杜勒·拉赫曼戰(zhàn)死,全軍崩潰。查理馬特取得了捍衛(wèi)西方文明的最終勝利。
圖/普瓦提埃戰(zhàn)役
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標志著西方文明再次成功取得了抗擊東方文明入侵的勝利,保留了文明的火種。同時,這次戰(zhàn)斗也給西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西方世界中對于東方社會的惡感與反擊意識也日益滋長起來。
參考文獻:1. 袁村平編著,一口氣讀懂歐洲史,民主與建設(sh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