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急火攻心的崇禎皇帝手下做事,明哲保身的老政客尚難以茍全生命,更何況是意氣用事的一介書生?
明代歷史上有兩大冤獄,一是英宗正統(tǒng)年間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于謙,他以謀反之罪被處死,二是崇禎時抗擊后金有功的大將袁崇煥,他以通敵賣國被處以“磔”刑。兩人蒙冤受屈,令人生憐。不同的是,于謙尚算幸運,他死后不久就得以平反昭雪,袁崇煥卻因在蒙冤后不久明王朝就滅亡了,致使冤情被隱瞞達百余年之久。
一介書生 投筆從戎
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祖籍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幼年時便到廣西梧州藤縣的蓮塘村生活,入當?shù)丶?。袁崇煥早年走的是一條讀書入仕的道路。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五歲的他考中進士,被授予于福建邵武縣知縣,從此步入官場。
袁崇煥生活的年代,大明王朝已進入它的垂垂暮年,萬歷皇帝勤于搜刮,怠于政事,加劇了官場的腐敗。各級官員因循拖遢,貪污納賄,欺壓百姓,導致社會矛盾激化,農(nóng)民起義、市民暴動、軍兵嘩變、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日顯突出。1616年,地處東北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公開與明朝為敵,開始了統(tǒng)一東北、稱雄天下的努力。次年,神宗抽調(diào)了大批精兵強將,派出精兵十余萬前去鎮(zhèn)壓,卻在薩爾滸一戰(zhàn)中大敗而歸。遼東戰(zhàn)事頓時成為朝野上下關注的焦點。
袁 崇煥雖是一介儒生,卻并非腐儒。薩爾滸之戰(zhàn)爆發(fā)時,袁崇煥正在北京參加會試,面對內(nèi)憂外患的國勢,他與許多有識之士一樣,希望能投筆從戎,保家衛(wèi)國。盡管他在中進士后就遠赴福建任職,但一腔熱血已經(jīng)在內(nèi)心沸騰。身居東南一隅,“為人慷慨,負膽略”的袁崇煥兵書不離左右,了解軍事制度,研究用兵伐謀之道。執(zhí)政之余,他設法向曾經(jīng)在遼東駐扎、戍守過的退役將卒打聽、討論東北的形勢,熟悉前線軍情。時刻準備投身疆場的袁崇煥不久就等來了機會。
1622年,在知縣任上已滿三年的袁崇煥到北京接受“朝覲”考核,類似今天的述職報告。當時,遼東的戰(zhàn)局一天比一天緊張,努爾哈赤在攻陷沈陽和遼陽兩座重鎮(zhèn)后,又兵臨廣寧衛(wèi)城(今遼寧北寧)下。袁崇煥再次表達了到前線殺敵立功的愿望,而朝廷也希望在這次基層官員的考察中選擇有識之士參與遼東的戰(zhàn)守。時任都察院御史的侯恂聽說袁崇煥有些軍事才能,就推薦他到兵部工作,考慮到他是一介書生,就安排他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一職。
兵部職方司主事,正六品,負責兵部文書的管理、軍用地圖的收藏,以及“城隍、鎮(zhèn)戍、簡練、征討”等軍政事務,是兵部最為緊要的部門之一。此時,關外軍情吃緊,朝野上下亂作一團,職方司事務繁忙,人們卻發(fā)現(xiàn)身為主事的袁崇煥沒有了蹤影。幾天后,只身匹馬的袁崇煥重現(xiàn)京城。原來,他一個人跑到山海關外考察去了。此次“親歷遼事”,讓袁崇煥對邊境有了直接的印象,他信心滿懷地許下軍令狀:“給我撥一些軍兵錢糧來,我一定能守住山海關”。
在此用人之際,袁崇煥以其信心、勇氣和身體力行感動了天啟皇帝,他被破格提拔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到山海關等處監(jiān)軍,并下?lián)?0萬兩白銀用來擴充兵源。袁崇煥終于迎來了直面敵人的機會。出關前,他去拜訪了戰(zhàn)敗后“革職聽勘”在家的遼東經(jīng)略使熊廷弼,熊廷弼試探地問:“袁公準備在山海關采取什么策略?”袁崇煥胸有成竹地答道:“主守而后戰(zhàn)!”熊廷弼甚是高興,兩人相談甚歡。
到山海關不久,經(jīng)略使王在晉派袁崇煥到廣寧中前所做監(jiān)軍。該所在山海關外東北35里,這里荊棘叢生,虎豹出沒,長期受八旗軍兵的騷擾。袁崇煥在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在凌晨時入城,駐地將士深為其勇氣所折服。
從袁崇煥的特立獨行和英勇無畏的態(tài)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殺敵立功的迫切心情。在他的職務節(jié)節(jié)攀升之時,他的信心也越來越大。一次,他發(fā)現(xiàn)有軍官虛報軍兵人數(shù),便將其處死。孫承宗大為震怒,斥責他說:“你只是一名監(jiān)軍,難道有權力擅殺將官嗎?”袁崇煥自知理虧,只好向?qū)O承宗頓首謝罪。其實,虛報軍兵以從中謀利的作法在軍中非常普遍,袁崇煥之舉亦表明他在處理軍中事務時獨斷與自負的一面。這種性格缺陷會隨著他權力的增大越來越突出,擅殺毛文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一戰(zhàn)成名 敵我皆驚
袁崇煥的治軍才能得到時任兵部尚書孫承宗的賞識,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煥在遼東筑寧遠城,重建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zhèn),使明朝的邊防線從寧遠向前推進了200余里。
為了建立穩(wěn)固的防守,袁崇煥采取“以遼土養(yǎng)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他清退了原來從河南、山東和西北等地抽調(diào)來的輪戍軍兵,讓他們納銀代役以作軍費,并把省下來的糧餉供給給精銳軍兵。他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同時,袁崇煥鼓勵當?shù)匕傩栈謴秃桶l(fā)展生產(chǎn),重建家園。袁崇煥的政策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很快重新控制了天啟初年被后金政權蠶食的土地。一個以寧遠城為中心,以周邊城堡為紐帶的新的防御體系初具規(guī)模。
就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積極戰(zhàn)守策略初見成效時,明廷內(nèi)部的派系斗爭卻在如火如荼的上演?;鹿兕^子魏忠賢試圖拉籠孫承宗入伙,遭到拒絕后,便罷免了他的職務,由主張消極防守的高第接替他的職務。高第上任后,強令袁崇煥駐軍悉數(shù)撤回關內(nèi)駐守,遭到袁崇煥的拒絕。他說:“我現(xiàn)在是這里的最高指揮官,除非我死了,否則就不會后退一步”。但除寧遠城以外的其它駐軍還是被撤回,袁崇煥既失去了朝中強有力的援助,又失去了左膀右臂。這給了后金將領努爾哈赤以可乘之機,他得意地說:“一個小小的寧遠城,我用靴尖也能把它踢倒”。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十余萬人,圍攻僅有萬人防守的寧遠城。
袁崇煥得到戰(zhàn)報,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城共存亡。他命令城外守軍撤到寧遠城內(nèi),堅壁清野。在加固城墻、準備糧草、火炮火藥和砲石的同時,為鼓舞士氣,還把庫存的白銀全部置于城上,傳令凡不避艱險打退敵兵者,即賞銀一錠;凡臨陣退縮者,立斬于軍前。正月二十四日,后金軍開始攻城。袁崇煥一聲令下,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fā),后金軍死傷慘重。次日,后金軍把裹著生牛皮的戰(zhàn)車推到城墻根,準備鑿城穿穴。袁崇煥親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強火力猛攻敵陣。城門內(nèi)外,土石飛揚,火光之中,后金官軍騰空亂墜,死傷無數(shù)。努爾哈赤親身前線指揮,反而被飛來的砲石擊中,受傷墜馬,只好下令撤敵。
寧遠一戰(zhàn)打破了“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是明軍自與后金用兵以來獲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強悍的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的唯一一次敗績。它消除了明朝軍隊中多年的畏敵情緒。天啟皇帝高興地說:“這是七八年來絕無僅有的一次勝仗,真夠揚眉吐氣??!”后金人也不得不承認“議戰(zhàn)守,自崇煥始”。
袁崇煥一戰(zhàn)成名,他被提升為遼東巡撫,全面負責關外防務。為了休整軍隊,他一面派人假意與后金和談,一面加緊整飭軍隊,修筑錦州、中左、大凌河等邊地要塞,發(fā)誓要將戍守遼東的大業(yè)進一步推向深入。
天啟七年五月,努爾哈赤的兒子、新任后金汗皇太極再次率軍來犯攻,以雪父仇。他發(fā)重兵將錦州城團團圍住。袁崇煥認為這里皇太極使出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招數(shù),即明圍錦州城,實際欲誘使自己出戰(zhàn)后,再偷襲寧遠城。他堅守寧遠城,按兵不動,派出四千精騎繞到皇太極的后方發(fā)動猛攻,致使清軍兩面受敵。果然,皇太極圍攻錦州數(shù)日不見成效,更轉(zhuǎn)而進攻寧遠?;侍珮O下令強攻寧遠城,明軍萬炮齊發(fā),矢石如雨。皇太極像他父親一樣,敗在袁崇煥的手下,無功而歸。
“寧錦大捷”充分顯示了袁崇煥運籌帷幄、指揮有方的軍事能力,寧錦防御體系的構建為明王朝找到了一條遏制八旗軍兵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此時操縱權柄的是權閹魏忠賢,袁崇煥拒絕與他們結黨為伍,不僅沒有得到封賞,反而被誣陷為“老氣橫秋、膽小怯懦”,坐視錦州城于不顧。袁崇煥被迫回鄉(xiāng)閑住。
一殺結怨 身敗名裂
袁崇煥賦閑的時間并不長。天啟皇帝在京城西苑游船玩耍時,不料掉到水里,染病而亡。崇禎皇帝上臺后,果斷地洗除魏忠賢勢力集團,包括袁崇煥在內(nèi)的一批受打壓的官員得以官復原職。
崇禎即位后,把復興遼東的希望寄托在袁崇煥的身上,提升他為兵部尚書、右都督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執(zhí)掌遼東的軍事大權。朱由檢問袁崇煥:“遼兵受侵擾已經(jīng)十年有余,不知愛卿有何退兵復遼良策?”袁崇煥說:“我受陛下隆恩,只要能得到您的鼎力支持,五年之內(nèi),整個遼東全境,定可收復!”崇煥大喜道:“只要你能收復遼東,如果是物質(zhì)、還是名譽獎勵,我都毫不吝惜。”給事中許譽卿聽了袁宗煥的??冢拇嬉苫?,問他:“五年收復遼東,您在人才、物力、財力等方面究竟是如何安排的?”袁宗煥竟然答道:“我看到皇帝對遼東戰(zhàn)事如此急躁,就姑用允諾五年復遼,不過是安慰安慰他罷了”,許譽卿聽后大驚失色。袁宗煥的輕率與朱由檢的急迫心理,給后來悲劇的發(fā)生埋下了禍根!
回到山海關之后的袁崇煥春風得意間,也不敢掉以輕心,凡經(jīng)略事皆盡心盡力。他加強兵備、整飭邊防。他認為東江總兵毛文龍長期割據(jù)地方,要在遼東有所作為,一定要統(tǒng)一軍權。于是便以閱兵為名,以手持尚方寶劍逮捕同時擁有尚方寶劍的毛文龍,當眾宣布他的12條罪狀,將其殺掉。此舉既遭到眾大臣的非議,也使朱由檢對他產(chǎn)生了猜疑和不滿。
同時,皇太極汲取了寧錦戰(zhàn)役慘敗的教訓,在“議和”的幌子下,加緊兵力的調(diào)整和部署,他決定避實就虛,繞開袁崇煥的防線,揮師遵化突入關內(nèi),威逼京師。袁崇煥進行了有效的人員調(diào)動和果斷的布置,率師回防北京,解除了險情。
皇太極感到不除袁宗煥,就無法將反明大業(yè)推向深入,就決定設計把他除掉?;侍珮O在率軍圍困京師的時候,曾俘虜了兩個太監(jiān),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在設法招降他們后,授以反間之計。兩個太監(jiān)逃回宮里,向崇禎帝報告說:“皇太極的軍隊之所以能成功入關直逼京師,是袁崇煥放縱所致,后來皇太極主動撤回關內(nèi),也是與袁崇煥密謀的欲擒故縱之計。此前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也是為了削弱明朝在遼東的防御能力。袁崇煥已經(jīng)向后金投降了!”崇禎大為震驚,他思前想后,于十二月初下令逮捕袁崇煥,并將他處以極刑。
毛文龍和袁崇煥相繼被誅殺后,一大批遼東將領投降后金,沒有投降的也心存疑慮,結命自保,無心死力御敵。明王朝失去了自我拯救的最好時機。故《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袁崇煥之死,在“五年復遼”的狂語和誅殺毛文龍之后似乎就已經(jīng)注定了,他的死,既死在自己的書生意氣之間,死在崇禎皇帝急切的復遼心理和狹窄的猜忌心理上。“五年復遼”的狂語可以蒙年輕的崇禎帝高興一時,卻騙不了這個疑神疑鬼的帝王;一味地訴求兵馬糧草,成為要挾皇帝的口實;擅殺毛文龍、集中兵權的作法,成了作威作福的把柄。
崇禎帝目光短淺、剛愎自用、心胸狹窄、貪財如命,他功利性過強、馭臣無術,導致殺人太濫。他實行“錯一事則罷一官,丟一城則殺一將”的作法,不管文臣無將地位和功勛多么顯赫,只要出現(xiàn)差錯就立即處死。崇禎一朝,共因戰(zhàn)獲罪而死的總督有7人、巡撫有11人。他在位的17年,既是他本人度日如年的17年,也是大明帝國多災多難的17年。在這樣的皇帝手下做事,明哲保身的老政客尚難以茍全生命,更何況是一個意氣的書生?袁崇煥的死注定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