蘘荷[zingiber mioga(Thunb.)Rosc.],別名陽藿、野姜、茗荷、延荷、蘘草,屬蘘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花莖、嫩芽和地下莖營養(yǎng)豐富,適于食用,每100g嫩莖和花穗含蛋白質(zhì)12.4g,脂肪2.2g,食物纖維28.1g,維生素C和維生素A共計95.85mg,此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及礦質(zhì)元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份。蘘荷還具有止痛、消腫、平喘、解毒的藥效,是一種天然保健無公害蔬菜。蘘荷多生長于陰涼、潮潤、富含有機質(zhì)的山坡、林間,我區(qū)境內(nèi)資源豐富,居民喜食,但多為野生,近幾年人工栽培漸多,為探索配套栽培技術(shù)于1997年開始進行了棚栽培試驗,已獲成功。人工栽培的蘘荷可比野生提早30d(天)左右上市,不僅品質(zhì)優(yōu)、產(chǎn)量高,且上市處于春節(jié)、春淡及秋淡時期,經(jīng)濟效益十分可觀。
一、特征特性
株高0.5-1.0m 葉2裂、互生、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0cm,基部楔形,兩面光滑散生紫紅色細點,背面中脈兩側(cè)疏生披長柔毛,葉舌2裂,膜質(zhì)長2-4cm;地下莖匍匐生長,向下抽生肉質(zhì)根,上生大量須根,向上抽生紫紅色嫩芽,見光呈綠色外包葉鞘,葉鞘散開后莖葉生長,花軸伸出,花密集成穗狀花序,橢圓形,長3-5cm,花蕾由紫紅色鱗片包被,花分大小3瓣,淡黃色朔果,近卵形,成熟時3裂,種子黑色,被白色假種皮、花期8-9月,果期10-11月;2月始萌芽,4-6月莖葉生長量大,7-11月地下莖生長,蘘荷雖喜潮濕,但不耐漬。
二、栽培技術(shù)
(一)整地作畦
選擇富含有機質(zhì),疏松、中性或微酸性排漬方便,地下水位高的地塊,冬前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kg,深翻耙勻,整平作成寬1.20m(連溝)的畦,澆足水,搭好棚架。
(二)扣棚定植
提前于栽前7-10d扣棚,以提高地溫。采用無性繁殖,于12月初于野外挖掘蘘荷地下莖,選用肥壯芽多而飽滿的根莖,勿傷芽尖,防暴曬,清除地上部枯死部分,芽瓣朝上,按照大行70cm、小行50cm、株距20cm開溝栽植,每667m2點施過磷酸鈣50kg,覆5-10cm土,蓋上麥秸和稻草,也可加蓋地膜。
(三)科學(xué)管理
1、肥水管理:蘘荷當(dāng)年定植即可采收。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生育期要追肥2-3次,地下莖出土后要及時破膜,結(jié)合澆水每667m2追施尿素或硫銨10-15kg或腐熟稀人糞尿60-80擔(dān),5-6月結(jié)合灌水每667m2追施尿素10kg或磷酸二銨20kg,硫酸鉀10kg,6月底氣溫升高后撤膜。同時用草木灰或麥草糠等覆蓋畦面,減少水分蒸發(fā),蘘荷喜濕潤但不耐漬,應(yīng)注意水分,保持畦面潮潤,遇雨天應(yīng)及時開溝排水。
2、溫度管理:栽植后一周內(nèi)保持密閉,待出芽后棚內(nèi)溫度高于25℃時打開棚兩頭放風(fēng),隨外溫升高而漸放裙膜風(fēng),風(fēng)口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撤膜后加蓋65%的遮陽網(wǎng)或草簾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