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真的是需要緣分的。不僅要書好,看得時機對了,才會有難以磨滅的印象。剛剛巧在當下看到這本小書,愛極了,契合極了。
第一次用kindle的導出書摘功能,真好用。
1950羅素:幸福之路
[書摘1]
這世界給予的樂趣沒有一個像它帶走的一般快活,當早年思緒的光芒在情感的隱隱褪色中漸漸淹沒。
[書摘2]
需求對象的殘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書摘3]
一切偉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厭的章節(jié),一切偉人的生活都有無聊乏味的時候。
[書摘4]
個人的自我并不是整個世界的最大的一部分。一個能夠自我超越于自己的思想和希望的人,也能夠在日常生活的困境中為自己找到安靜閑適之地,而這對徹底的利己主義者來說是不可能的。
[書摘5]
一個人對自己說,即使這種不幸發(fā)生也沒有什么可怕,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只要這種焦慮仍然停留在意識信念里,這種自慰術在夜深人靜難以入眠時就不會起作用,也不能防止惡夢的出現(xiàn)。我個人認為,如果給有意識的思維注入足夠多的活力和強度,它就能深入到無意識之中去。大多數(shù)的無意識的東西是由本來高度情緒化的有意識思維組成的,只不過現(xiàn)在它們被深埋下去了。這種深埋過程有可能有目的地加以實現(xiàn),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無意識思維做許多事情。例如,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不得不去寫作某一較為困難的題目,最好的辦法是,在幾個小時或幾天里,集中注意力——我所能夠達到的最集中的注意力——予以認真思考,在這段時間結束時,即發(fā)出指令,比方說,要求這一工作轉到地下進行。過了幾個月后,我有意識地回到這個題目,發(fā)現(xiàn)這一工作已經(jīng)完成。在我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以前,我習慣于在以后的幾個月內,由于工作沒有進展而憂慮不止,但是我并沒有因為憂慮擔心而使問題得以解決,反而將這幾個月的時間浪費了?,F(xiàn)在呢,我就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從事其他工作了。在解決焦慮問題上,也可以運用在許多方面與此類似的過程。當受到某種不幸事件的威脅時,先審慎地、有意識地思考一下,在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中,什么東西最糟糕的?在對這種可能的不幸作了表面的考察之后,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理由相信,不管發(fā)生什么,都不會有什么極端可怕的災難。這類理由總是存在的,因為,說到底,我們個人碰到的任何事情都并沒有什么普遍的重要意義。在你對最壞的可能性作了長久的持續(xù)的審視,并且懷著確信對自己說:“嗯,畢竟這問題并不是那么嚴重緊要?!敝螅銜l(fā)現(xiàn),你的焦慮已經(jīng)消減到一種最小的程度。重復幾次這一過程也許是必要的,但是到最后,如果你面對最壞的可能性也沒有退縮逃避,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焦慮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振奮激昂的情緒。
[書摘6]
無論何時恐懼進入了他們的頭腦,他們都試圖去想別的東西,試圖用娛樂、工作或其他方式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這種不敢坦然面對現(xiàn)實的做法反而加劇了各種形式的恐懼。轉移自己思考目標的做法是由于對于鬼怪幽靈的恐懼引起的,人由此轉移了自己注視的目光。正確的對付它的恐懼的方法是去理智地、平靜地、全神貫注地思考,直到這種恐懼完全不再陌生。最后,熟悉削弱了恐怖可怕,整個對象因此變得令人厭煩,我們的思想由此而轉移開去;但不是像以前那樣由意志的作用引起,而純粹是由于對該事物的厭惡所致,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對任何事物都苦思冥想時,別擔心。對付最好辦法是,用比自己平時更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直至最后它失去了令人恐懼的特征。
[書摘7]
所有形式的勇氣,不管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女人身上,都應該像體魄上的勇氣在戰(zhàn)士身上一樣,得到頌揚。
[書摘8]
勇氣越大,憂怨就越少,疲勞也就因之更為減弱,因為男男女女現(xiàn)在所遭受的神經(jīng)疲勞的絕大部分,無論是意識層次的還是無意識層次的,都是由恐懼引起的。
[書摘9]
忌妒是民主的基礎。
[書摘10]
對于普通的飲食男女來說,治療忌妒的唯一方法就是幸福;但麻煩的是,忌妒本身乃是幸福的一大障礙。
[書摘11]
因此,盡管忌妒是邪惡的,它的影響也是可怕的,但它并不完全是個魔鬼。它一方面是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xiàn),這種痛苦是在茫茫黑夜中艱苦跋涉者的痛苦,是那些走向更好的安息之處、甚或死亡和毀滅之處的人的痛苦。要在這絕望之中尋覓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文明人必須象開闊自己的視野一樣,開闊自己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并因而獲得普遍的自由。
[書摘12]
在不受饑餓、不進監(jiān)獄這類事上,我們當然應該尊敬公眾的意見,但是除此以外,在任何事上都對那種不必要的獨斷專橫意見表示自愿屈從,這就很可能從多方面影響到人的幸福。
[書摘13]
當然,我們不必有意去嘲弄輿論,這樣將被置身于一種更加混亂的情況之中。但是對它采取真誠的公允的冷淡態(tài)度,就會成為幸福的力量和源泉。一個由這樣的人們組成的社會,他們對傳統(tǒng)習俗沒有過分的謙卑和順從,這比起人人行動劃一的社會來說,顯得更加豐富多彩。當所有的人的個性都得到了發(fā)展,各種類型的特征都得以保留,這就使我們值得去會見各色新人,因為他們不是我們已經(jīng)見過的人的復制品而已。
[書摘14]
幸福的本質在于,我們的生話方式是出于自己心底的沖動,而不是出于偶然性的興致以及那些偶然成為我們的鄰居、甚至于親友的愿望
[書摘15]
基督教告誡人們尊從上帝的意志,即使那些不接受這一說教的人,也應該在自己的活動中貫穿著某種信仰。
[書摘16]
一個遭受了徹底失敗而對重大成就失去了希望的人,可能學會絕望的放棄。如果他真的學會了這種放棄,他便會拋開所有的重要活動,并用宗教教義或者用感到上帝的存在才是人生的真正目標這種學說來掩飾自己的絕望。然而無論他用何種偽裝來隱藏內心的失敗感,歸根到底他是無用的和不幸福的。而將放棄建立在倔強的希望之上的人,則做得完全不一樣。倔強的希望一定是偉大而非個人的。無論我做什么,我可能死亡、可能生病、可能被對手擊??;或者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走了一條愚不可及、永無結果的道路……不管情形如何,純粹個人的希望是無法避免破滅的命運的,然而如果個人的希望只是人類的偉大希望的一部分,那么個人希望的破滅就不會是徹底的失敗。
[書摘17]
即使你在道德上、才華上遠不如你的朋友們(當然事實并非如此),人生依舊值得體驗。
[書摘18]
人們需要的并不是自我克制,而是那種外向型的興趣,后者能產(chǎn)生自發(fā)的、不做作的行為——這種行為在一個專注于追求自身修養(yǎng)的人那兒,是只有依靠有意識的自我黨制才能做到的。在這本書中,我似乎是作為一個享樂主義者在寫作,也就是說,我認為幸福便是快樂,但真正的享樂主義者所提倡的行為,與清醒的道德家所提倡的行為,在總體上并沒什么不同。不過,道德家往往——當然并非總是——重視行為,而輕視心理狀態(tài)。其實,不同行為的效果之所以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乃是因為行為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
[書摘19]
由于有了這種興趣,人才會感到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象臺球自身只是一個堅硬的實體,除了互相碰撞以外,不再與其它臺球發(fā)生任何關系。所有的不幸都基于某種分裂或不和諧: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不和諧,導致自我的分裂;由于自我和社會的連結要靠客觀興趣和愛的力量,一旦缺乏這種力量,又會導致自我和社會的不和諧。一個人,如果他是幸福的,就決不會遭受這兩種分裂所帶來的痛苦;他的人格既不分裂來對抗自我,也不分裂來排斥世界。這樣的人覺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著它給予的壯麗景象和快樂的時光;他不被死亡的念頭所困擾,因為他感到他與后繼者之間并不存在真正的鴻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