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與歷史學家,他在文學、歷史學、考古學等領(lǐng)域皆做出卓越貢獻。在文學方面,郭沫若積極響應時代精神,用文字來拯救國民的靈魂。五四運動期間,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女神》突破了傳統(tǒng)詩歌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詩歌的新形式,向世人展現(xiàn)五四運動全國上下的精神風貌。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郭沫若以作品《屈原》來發(fā)泄對反動派的不滿,同時控訴國民黨種種惡劣行徑,具有鼓舞人心的效果。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特征。例如,《咒麻雀》與大躍進時期的“除四害”運動息息相關(guān)。
在歷史領(lǐng)域,郭沫若開拓了我國的唯物史觀,將歷史學與時代社會緊密相連,更加注重經(jīng)濟與社會生產(chǎn)力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郭沫若還奠定了先秦美學史的基本框架,著有《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優(yōu)秀作品。
除了學術(shù)研究外,郭沫若還身兼多職,他曾擔任過中科院第一屆院長與中科大首任校長等要職。在抗日戰(zhàn)爭與反革命斗爭中,郭沫若也從未展現(xiàn)絲毫畏懼,而是積極地參與到一線作戰(zhàn)運動中。綜上,不論在哪一個領(lǐng)域,郭沫若都不是最拔尖與突出的存在。
然而,郭沫若積極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他的作品涉獵領(lǐng)域廣泛,且在迎合社會背景的基礎(chǔ)上,注入新的靈魂與活力,這才成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新文學。雖然郭沫若在事業(yè)是順風順水、平步青云,但他的為人與行為卻屢遭詬病,甚至被大文豪魯迅評價為“才子加流氓”。
不過,不少人認為晚年時期的郭沫若不應當被人所嘲諷與譏笑,更應該被同情,這是為何?
郭沫若擁有高超的創(chuàng)作功底與一流的文學成就,本應當獲得世人的尊敬與禮戴,之所以被人百般詬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人的私生活混亂。郭沫若一生經(jīng)歷了三次婚姻,曾與四個女人有過感情糾葛,并孕育了11個孩子。
郭沫若的發(fā)妻是張瓊?cè)A,兩人于1912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結(jié)為連理。不過,郭沫若所處的時代新舊社會交替,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連新思想也層出不窮。思想先進、崇尚自由的郭沫若自然對封建禮教與包辦婚姻始終持反對意見。
結(jié)婚當日,當郭沫若發(fā)現(xiàn)新娘的嫁衣下藏著一雙三寸金蓮,而紅蓋頭下也顯露出一張平平無奇的面容時,心中大失所望、徹底崩潰。新婚之夜,郭沫若拋下新娘,手持《莊子》在廂房讀至天亮。而張瓊?cè)A毫無怨言,認為丈夫只是熱愛詩書、沉迷文學。
誰料新婚第五日,不堪忍受包辦婚姻與平庸妻子的郭沫若毅然決然選擇離開家鄉(xiāng),回校學習。1913年夏,郭沫若與父母發(fā)妻辭別,前往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郭沫若對護士佐藤富子展開追求,兩人相戀相愛。
而恪守婦道的張瓊?cè)A自此被封建婚姻束縛,數(shù)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等待丈夫的歸來。其實,郭沫若的長兄郭橙塢曾勸說其回國求職,并為其提供婚姻問題解決方案,其一是與張氏離婚,其二是兩女共事一夫。
然而,郭沫若最終選擇逃避,并在回信中表明自己的觀點:“離掉張氏,我思想沒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沒有那么舊。不新不舊,只好這么過下去?!被诠舨恍虏慌f的矛盾思想以及似是而非的逃避態(tài)度,張瓊?cè)A一生未改嫁,守寡68年。
1939年,郭沫若父親病重,在事業(yè)上如日中天的郭沫若衣錦還鄉(xiāng)。時隔27年再次見面,張瓊?cè)A早已年老色衰、發(fā)色斑駁,而郭沫若卻風度翩翩、精神飽滿。當86歲高齡的父親在病榻前訴說張瓊?cè)A對郭家付出的心血與做出的貢獻時,郭沫若頓時對發(fā)妻肅然起敬,當眾對其鞠了個大躬,臨走前還贈其兩首小詩。
然而,一個鞠躬與兩首詩歌在一個女人的青春與人生面前簡直不值一提。若說郭沫若毀了張瓊?cè)A的一生,他必定無言以對。無獨有偶,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的遭遇與張瓊?cè)A如出一轍。
安娜為其與父母斷絕聯(lián)系,從生活殷實的大小姐變成負擔家庭一應開銷、囚禁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的家庭主婦。不僅如此,安娜還為郭沫若生下五個孩子。然而,在七七事變爆發(fā)后,郭沫若毅然決然地丟下妻兒回歸祖國,而安娜還因此遭受日本當局的嚴刑拷打。
于立群是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但她的胞姐于立忱曾是郭沫若的情人,并懷有一子。然而,郭沫若卻要求余立枕打掉孩子,傷心欲絕的余立枕自縊身亡。后來,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為其收拾遺物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丈夫和姐姐有著曖昧關(guān)系,崩潰的她同樣自縊身亡了。
郭沫若被世人諷刺與怒罵的原因無非兩點,其一是他風流成性、始亂終棄、多情不忠;其二則是他晚年時期的表里不一、唯唯諾諾與阿諛諂媚。晚年時期,郭沫若收斂起年輕時張揚、開放的性格,將真實想法刻意隱藏,變得懦弱,只求保全自身。
此外,挖掘定陵的問題也成為郭沫若一生的污點。郭沫若曾與范文瀾、鄧拓等六人聯(lián)名上報中央申請挖掘明神宗的陵墓定陵。然而,由于挖掘技術(shù)落后以及保護措施不成熟,導致大量文物因發(fā)生氧化反應而受損,造成無法挽回的千古遺憾。
對此,許多人將郭沫若視為文物損失的罪魁禍首,對其進行惡劣的人身攻擊。其實,率先提出挖掘定陵計劃的并非郭沫若,而郭沫若僅是發(fā)掘委員會的其中一名成員,且具體執(zhí)行者也并非他,可最后卻由他背負了所有罵名。
不少人認為郭沫若是貪生怕死、懦弱無能之輩,其實不然,作為一位文豪,郭沫若也有著錚錚鐵骨。從北伐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郭沫若上過數(shù)十次戰(zhàn)場。白色恐怖爆發(fā)后,郭沫若棄事業(yè)與前程于不顧,憤然寫下批判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后被通緝逃亡日本,流亡將近十年時間。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郭沫若堅定不移地重回祖國,深入抗戰(zhàn)前線。在淞滬會戰(zhàn)中,郭沫若不幸被俘,但任憑日本人威逼利誘,他也不曾屈服。倘若郭沫若是一個只求自保、趨炎附勢的小人,他何必做到這份上?
1978年6月12日,86歲的郭沫若在臨終前留下遺言:“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在舉辦完追悼會后,郭沫若的骨灰被撒至大寨的梯田之中。郭沫若一生甚少與農(nóng)村農(nóng)民接觸,此番臨終遺言令世人甚是疑惑。
其實,郭沫若在晚年時期曾在太原參觀過“大寨展覽館”,留下深刻印象,并為其賦詩一首。在郭沫若看來,大寨精神便是延安精神的傳承,更是大寨人艱苦奮斗、不斷進取的見證。因此,他希望自己的靈魂永遠沉睡在這片澆灌著大寨精神的土地下。
結(jié)語:
郭沫若曾在給周國平的私信中寫道:“我這個老兵非常羨慕你,你現(xiàn)在走的路才是真正的路??上?老’了,成為了一個一輩子言行不一致的人”。由此可見,郭沫若深知自己犯下的過錯,且一直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
縱觀郭沫若漫長的一生,雖然犯過的錯誤,但也為國家的文化事業(yè)做過貢獻,談不上功過相抵,但也不至于死后還受到世人的批評與怒罵。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晚年時期的他更應當被同情而非嘲笑,因為太多事情身不由己,人在其位,不得不謀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