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麗慧
相對于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唐詩大家,同為“鄭州老鄉(xiāng)”的列子無論是個人名氣還是作品的傳誦程度,似乎都有些差距。然而,作為道家上承老子、下啟莊子的重要人物,列子不僅是“百家爭鳴”的代表性諸子之一,更是那個空前絕后軸心時代的思想大家;代代相傳的《列子》,即使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發(fā)揮著巨大而持久的深刻影響。
鄭州古時曾有大澤,被稱為“圃田大澤”。出生于鄭國的列子就生活在“湖水泱泱,碧波漣漣”的圃田草澤邊,醉心著述,留下一部影響無窮的《列子》。據統(tǒng)計,《列子》給人們留下了100多個寓言故事、70多個成語。其中有“夸父逐日”“高山流水”“管鮑之交”“朝三暮四”“余音繞梁”“呆若木雞”“男尊女卑”“形形色色”“廢寢忘食”“迫在眉睫”“感天動地”“茫然若失”“怡然自得”“自給自足”等;語文教材中的《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等寓言含義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在莊子的記述中,列子是位“乘風而游八荒”的瀟灑人物,莊子《逍遙游》中說他“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簡直就是神仙在世。《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宋代大家蘇軾也受他影響,寫下了“我欲乘風歸去”的名句。
列子對世界的貢獻,首推他深邃雋永又天馬行空的思想,“常言人之所未言、氣偉才奇而簡勁宏妙”,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從生活年代看,列子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影響中國最深的“儒釋道”三教中, 道家始于老子,發(fā)展于列子,而大成于莊子。在百家爭鳴的諸子中,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階段,“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思想,遠早于西方的同類學說;大家都十分熟悉和喜愛的莊子“寓言”,最早開創(chuàng)并融寓言與哲理為一體的,正是列子。
今天人們看到的《列子·天瑞》洋洋灑灑,信息量巨大。學者經過深入分析,將這篇文字分為十四個自然段、三大部分,圍繞世界本原,列子論述宇宙形成過程、道的本質,并再次強調“道”的本質是虛默無為,認為人也應以篤守虛靜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由宇宙觀而到人生觀,可謂一篇文章道盡生活的哲學、答盡所有人生疑問。其中不少句子至今也是至理名言:“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換句話就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又何必斤斤計較人生中的得失;“生不知死,死不知生”,遵循自然規(guī)律就好……
群雄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諸侯忙于爭霸天下,孔子及門徒積極入世以求“經世致用”,而列子則有著清虛無為、順其自然、不求聞達的思想,《呂氏春秋》記載“列子貴虛”,在他看來,只要保持內心的虛靜凝獨,人與人之間就無所謂貴賤,所有差別都能消融,讓“道”運行于內心,“心無逆順,物我兩忘”,世界就沒有邪惡,人也就能夠遠離邪惡。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眾庶也”。正因為列子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他才能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
唐宋時期,皇帝都成了列子的“鐵粉”——唐玄宗李隆基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列子》就有了另一個名字為《沖虛真經》;宋徽宗封列子為“致虛觀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間加封“至德”,《列子》也就成了《沖虛至德真經》。
如是,列子盡管只在戰(zhàn)國時期生活了短短數十年,而他的影響則遠不止于當時的地域和那個時代——兩千年后的今天,鄭東新區(qū)圃田鄉(xiāng)獲稱“列子故里”,道士鋪、列子墓、列子祠、列子美術館、列子文化研討會等“列子系”文化符號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在精神層面,人們依然可以擁有“夸父逐日”般的雄心壯志,用“愚公移山”式的堅韌精神戰(zhàn)勝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