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是從大航海時代的開始,那個時代西方人爭先恐后的走向大海,探索整個世界,如:哥倫布、麥哲倫等人。殊不知,早在這些人探索世界之前,中國便開始了對大海的探索,那便是明成祖時期的鄭和下西洋。
據(jù)史料記載,鄭和先后帶領船隊七次下西洋,也有人說是九次下西洋,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海岸。促進了中國和東南亞地區(qū),甚至非洲地區(qū)的交流。而對于其船隊中寶船的記載更是讓人震撼,大號寶船長44丈,寬18丈,中號長37丈,寬15丈,這樣巨大的船只,代表了中國當時造船技術的巔峰,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很多西方國家的學者提出了這樣那樣的質(zhì)疑,說鄭和下西洋不可能用這么大的寶船,就是有也無法用來航海。
不過這樣的爭論因為南京一座太監(jiān)墓地現(xiàn)世而結束,這個墓地是當年下西洋時期船隊副使洪保的。在墓葬中出土了一個介紹洪保生平的墓志銘,通過研究他的墓志銘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可能不準確,而九次下西洋才是事實。還有就是其上還記載了洪保乘坐的寶船為五千料的巨艦,換算成現(xiàn)代單位,那便是排水量為2500噸。這只是副使所乘坐的船,而當時船隊的正使是鄭和,以此推斷鄭和所乘坐的寶船一定更大。可以說洪保太監(jiān)墓地的發(fā)現(xiàn),不但讓西方史學家集體失聲,還揭開了一個世界性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