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每次和朋友約了兩三個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總是特別喜歡搶東西,在同一個玩具上搶得熱火朝天,最后誰也玩不成。小小孩們還不停地跑來找大人討公道:
“媽媽,Gulie搶了我的娃娃!” “我沒搶,是你先搶的我的!”
“媽媽,我想玩車子Gulie不給我...”
后來我們幾個家長發(fā)現(xiàn)了,大人越是在一旁干預(yù)勸說,孩子們搶得越有勁......一個個戲精簡直就是搶給我們看的!于是我們改變策略,讓孩子們關(guān)上房門自己在兒童房玩,我們幾個家長坐在客廳聊天喝咖啡,不再把關(guān)注點放在孩子身上,結(jié)果他們反而能和平相處,愉快玩耍了!
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向大人告狀,大人急急忙忙充當(dāng)“法官”角色向孩子問責(zé)和做出仲裁,并不是合適的反應(yīng)。這樣的做法往往低估了孩子的共情訴求,且阻礙孩子學(xué)習(xí)如何自己解決同伴間的沖突。
更好的方式是,引導(dǎo)孩子們自己解決沖突。
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孩子不得不學(xué)會聆聽別人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訴求,在協(xié)商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人類的和平共處之道。
當(dāng)孩子發(fā)生爭吵時,我們要盡量避免批評和評判誰對誰錯,也不要說“不要再爭搶了!” 或“誰先停下來誰更聰明!”之類的話。毋庸置疑,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解釋被聽到,被理解,我們不去做評判,孩子就無需在我們面前撒謊辯護或告狀。允許每一方說出他們眼里的看法,會讓孩子增加對我們的信任。
大人充當(dāng)調(diào)解員,而不是法官
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四步:
1、保持淡定,不急于做評判
2、說出你看到了什么
3、重復(fù)雙方孩子的說辭并作出總結(jié)
4、詢問孩子解決方案
舉例:
Gulie和悠悠正在一起玩樂高。Gulie想要悠悠手上正在玩的一塊紅色積木,可是悠悠不想給Gulie。Gulie試著和悠悠談判:“你可以拿一塊藍色的玩嘛,藍色的更好看。” 悠悠不讓步。Gulie仍不放棄,繼續(xù)勸道:“你不給我的話,我就不和你做朋友了!” 悠悠無動于衷。然后,Gulie站起來奪走了悠悠手中的紅色積木,悠悠也不示弱地打了Gulie的頭。
沖突升級了,現(xiàn)在該怎么解決?
我走過去,對兩個孩子說:“請你們先把手上的玩具放一放,坐到我旁邊來,我想聽你們說一說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和孩子說話時我選擇平視,所以我坐在了地上,這是在向他們發(fā)出信號:我們可以通過解釋來解決沖突。
我對悠悠說:“我看見你打Gulie的頭了?!?只描述看到的事實,語氣平和,不評判對錯。
悠悠解釋道:“因為Gulie搶走了我的積木,我不喜歡她這樣!”
我:“Gulie,悠悠說你把她手上的積木搶走了,她不喜歡你這么做?!?仍然不評判對錯,不問責(zé),只是重復(fù)剛才悠悠的話。
Gulie:“是的,因為她打我了!”
悠悠:“是你先打我的!”
Gulie:“不,是你先動手的?!?/p>
悠悠:“不是,是你!”
兩個人推過來推過去,最后我說話了。我總結(jié)了兩個孩子的言論,并試圖找到一個解決辦法:“Gulie,悠悠說你打了她,她不喜歡這樣。悠悠,Gulie說你也打了她,她也很生氣。你們倆有什么好辦法嗎,怎么樣才能繼續(xù)一起玩下去?”
大人這樣的引導(dǎo)很重要,因為孩子自己還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找出解決辦法,他們需要先學(xué)習(xí)。
但最終如何解決沖突,決定權(quán)在孩子手里。
悠悠:“Gulie應(yīng)該去樂高盒子里找一塊他想要的積木?!?/p>
我:“Gulie,悠悠有一個辦法,她建議你去樂高盒子里找一塊你想要的積木。可以嗎?” 我詢問Gulie的想法,而不是替她做決定——這是最核心的區(qū)別。認(rèn)真對待孩子,意味著主動詢問他們的意見,而不是越過他們直接做決定。
Gulie:“好吧?!?雖然我沒有指出誰對誰錯,但其實孩子自己心里清楚動手搶玩具是不對的,在被大人充分接受的情況下,愿意主動解決問題。
我:“悠悠,Gulie愿意去樂高盒子里找一塊積木了,你們可以一起繼續(xù)玩了嗎?”
悠悠:“好吧!”
孩子自己解決了沖突,兩個人又玩到了一起。我沒有給出任何解決方案,只是這種解決方式需要時間和耐心,比大人直接粗暴地替孩子決定解決辦法需要的時間多得多。但是,孩子的解決沖突能力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鍛煉。
如果Gulie沒有接納悠悠的提議,怎么辦?我會問一問,“那你覺得還有哪些辦法?” 如果Gulie的回答是“我要悠悠手上那塊積木”,我會接著問她:“你覺得這個方法的后果會是什么呢?你會如愿嗎?” 讓孩子自己去一一檢視后果,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明白后果,稍微一思考,自己就打消了無理要求的念頭。
最后再問一問:“你決定怎么做?” 一旦孩子知道了后果,通常會做出合理明智的選擇。即使選錯了,家長也要允許孩子試錯,在錯誤中吸取珍貴的教訓(xùn),這是幫助孩子迅速成長的最快方法。
若孩子還不能很好理解后果,可以和TA討論一下,讓他明白現(xiàn)實,或者干脆讓TA去碰壁,嘗試一下后果。等結(jié)束后再問:“結(jié)果怎樣?是否如你所料?下次碰見類似的情形,你會怎么選擇?” 通過提問給孩子機會審視自己的判斷。
回到我在文前所描述的,孩子之所以在沒有大人關(guān)注的情況下,反而發(fā)生更少爭執(zhí)和沖突,是因為沒了來自大人的“法官”評判和批評,孩子無法從告狀中獲得好處和關(guān)注,他們就更有動力去和玩伴“和平”相處。如果不能從爭執(zhí)中得到任何好處,兩敗俱傷,孩子有什么動力不去自己想辦法避免和化解沖突?畢竟,被朋友接納,和朋友一起愉快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內(nèi)心渴望。
作者:悠悠媽Scarlet,坐標(biāo)德國,曾經(jīng)的學(xué)霸,留過學(xué),做過外企經(jīng)理。有了女兒后,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深度鉆研德國早教與教育。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分享傳播在德國學(xué)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