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任安書》中,太史公提出了整本《史記》的歷史編纂學的基本立場: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但對這句話一直以來學界缺乏深究,因此對《史記》歷史觀念和內容的理解難免不夠深入。本講座通過結合司馬遷的人生經歷,對這句話的深入剖析,讓我們了解一個不一樣的《史記》的歷史世界,洞開一些《史記》的細節(jié)之謎。
1 知人
在了解《史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就是要和司馬遷的經歷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讀《史記》的時候大家會讀到一些非常小的細節(jié),作為一個史家為什么這么詳細?竟然有的細節(jié)描寫到了“怒發(fā)沖冠、目眥盡裂”。要破解《史記》的一個個細節(jié)之謎,就要結合司馬遷個人的人生經歷,來通觀《史記》。
首先,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1]當中講到了他的神圣家史,他家有源遠流長的史學傳統(tǒng)。司馬遷說,他祖先最早可以追索到顓頊時代,“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這個重、黎一個司天一個司地,應是后世掌天文地理史官最早淵藪,至周“司馬氏世典周史”,世以史官為職。這些當然有傳說的成分,但司馬氏家族有著史官傳承應該沒什么問題。他的家族一度失守史官,但到了他的父親司馬談時又重操舊業(yè)?!疤饭珜W天官于唐都,受《易》 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彼抉R談得到當時陰陽天文、易學和道家最著名大師的親授,學問當然是何等了得。所以《六家指要》對先秦諸子概括的可謂精要。司馬遷正是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厚家學傳統(tǒng)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書香門第。司馬遷少年的時候就讀了很多的古文,可以說是博覽群書,“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有學富五車的父親,司馬遷從小家教良好,加上天資聰明,所以學問當然非等閑之輩。
司馬遷說他自己“少負不羈之才”。我們中國人有個傳統(tǒng),大家年輕的時候都充滿理想主義,當時司馬遷就是這樣一個覺得自己有學問、有抱負要施展的人。他在《太史公自序》里面講:“先人有言曰:‘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 《書》 《禮》 《樂》 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蔽灏倌暌皇ト顺觯瑥闹芄娇鬃邮俏灏倌?,從孔子到我司馬遷正好五百年,也就是說我司馬遷就是當代的這樣一個圣人,他覺得自己當仁不讓。
當時,司馬遷的父親也有意培養(yǎng)他。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結合就是知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相互促進,司馬遷做到了?!岸嫌谓⒒?。上會稽,探禹穴,……”,二十歲的時候司馬遷開始一次長途旅行,幾乎跑遍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司馬遷的游歷不是漫無目的的游歷,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叫田野調查,據(jù)他說所到之處遍訪當?shù)亻L老??鬃又v“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保ā墩撜Z·八佾》) 在司馬遷之前,歷史的流傳一個是“文”,即靠文字材料流傳下來;一個是“獻”,“獻者,賢也”,即當?shù)氐馁t才,也就是到各地去訪諸這些懂得歷史和傳說的人。司馬遷有這樣一個“行萬里路”的經歷加上讀萬卷書,所以他覺得在當時沒有人超過他,他就是一代的圣人,一顆冉冉升起的巨星。大家想他當時是多么的心高、多么的氣傲。一個人在意氣風發(fā)的時候看到外面的世界都充滿陽光和希望。
但一個不幸的事件對他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打擊,這就是李陵事件。大家讀《史記》 讀《漢書》[2]都知道,這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李陵當時帶著五千步卒去征討匈奴,這五千步卒,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精銳部隊。按照當時漢武帝的部署,是派強弩都尉路博德半道接應,而路博德原是資格比較老的將軍(做過伏波將軍),所以他不愿意做李陵的接應,要自己帶著兵出征。所以給漢武帝上書說:“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zhàn),臣愿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并擊東西?;?,可必禽也?!标懖┑峦修o說其時還不是討伐匈奴的時機,希望延后到第二年春天再出征?!皶?,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漢書·李陵傳》) 漢武帝接到奏書后很生氣,以為李陵膽怯了而讓陸博德上書的托辭,就命令李陵立即出發(fā)。這就造成了李陵的孤軍深入。
李陵的五千步卒的確相當厲害,匈奴單于把整個國家的精銳都調來了也差點都沒有打過。在雙方意志較量的最后時刻,李陵隊伍中一個士兵投降了,然后告訴單于李陵的真實兵力是孤軍深入,后面沒有接應的部隊。最后,匈奴窮其所有包圍李陵部隊,并將其基本上全軍消滅(逃脫者四百余人),李陵也被俘了。
李陵以五千步卒深入匈奴的心臟,捷報頻傳,當時大家都山呼萬歲,整個漢朝都非常興奮。但最后戰(zhàn)況急轉直下,漢武帝非常惱火,群臣上下也開始落井下石,各種對李陵的不利評價接踵而至。這時候司馬遷說了一些公道話。但司馬遷說得很不藝術,他說我看李陵是一位壯士,他不會輕易投降,他將來肯定是要抓住機會報漢,并盛贊李陵的勇武和功績,愛惜士卒。然后漢武帝聽了很不高興。漢武帝有一個小舅子叫李廣利,先后帶十多萬兵出征大宛,最后只有一萬多人回來:“軍還,入玉門者萬余人,馬千余匹。后行,非乏食,戰(zhàn)死不甚多,而將吏貪,不愛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眾”。(《漢書·李廣利傳》) 僅因軍紀混亂,士兵被虐待而死的十不存一。也就是李陵出征這次,李廣利又作為主帥帶數(shù)萬兵征匈奴,雖然取得了點勝利,但最后“漢兵物故什六七”。(《漢書·匈奴傳》)兩次出征造成的重大損失,漢武帝都沒有給予應有的懲罰。李陵的英勇,對士卒的愛惜,五千步卒即使全軍覆滅也殺傷敵人過倍于己,論功比李廣利要大,論損失也比李廣利要小。因此,司馬遷在武帝前面講到李陵的英勇,這樣好像有點暗諷李廣利,讓漢武帝感到在指責自己不公正,偏袒自己的小舅子。漢武帝一生氣把他下到監(jiān)獄當中。最后漢武帝可能也比較愛惜人才,沒有處死司馬遷,司馬遷最后就被下了蠶室,被閹割成為了一個太監(jiān)。
大家想,從一個要做圣人的人,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宦官,這是多么大的屈辱。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講到了他當時的狀況,他說“自以為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郁而無誰語”“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比绻覀冊O身處地想一下,這種話一點都不夸張。司馬遷遭受這種重創(chuàng)帶來的恥辱感,讓他感覺他的存在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半夜醒來想到這個事情都是汗流浹背。在這種情況下,他對世界就有不一樣的看法了,這個世界就不再是充滿陽光,不再是一個希望的原野了。
我們讀《史記》的時候要注意,他開始寫的時候比較早,這些本色也保留下來了,那么到后來呢,發(fā)生這樣一個重大事件之后,文字又有了變化。所以在早期的《史記》中,我們看到的是這種激昂的文字,但是后來就不一樣了。司馬遷遭遇這樣一個禍患屈辱之后,作為一個士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了結自己,免得在世上蒙羞。他多次都想到了死的問題,“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我死了又怎么樣呢,就像鴻毛一樣,被風輕輕地吹走。如何讓自己的價值有所顯現(xiàn)呢?
這個時候司馬遷正好繼承父親太史的職務,其父臨終交代他一定要完成這樣一部記述英雄功業(yè)的著作。他早已開始做了。七年后,遭遇李陵之禍。這個時候讓他人生能夠活下去的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完成《史記》。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個人世界觀的變化就淋漓盡致地顯露在《史記》 中,所以我們在讀《史記》 的時候,要注意到這樣的一個變化。那么早年他做《史記》 是要把這些歷史英雄的功業(yè)記錄下來,就是說“廢明圣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到后來他就表述成了“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所以他自己就說一切詩書隱約的地方,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東西表達出來?!霸娙?,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薄笆鐾滤紒碚摺?,往事當中就是把他的郁結的東西表達出來,就是來成他的一家之言。所以在這里面,這樣一個變化,集中體現(xiàn)在了《史記》歷史編纂的史觀上,這就是他在《報仁安書》中提出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2 解題
2.1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究天人之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司馬遷的原話是“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司馬遷很誠實,他講三代的歷史是用略推,而最能保證的、可靠的歷史就是秦漢這一段的歷史。北大教授陳蘇鎮(zhèn)對此解讀得很仔細,“‘天人之際謂《天官書》,‘承敝通變謂《平準書》也。”陳教授這樣的解釋有他的道理,也給我們一個啟發(fā)。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講到“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這里講得很清楚“凡百三十篇”,然后說“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整本《史記》的成敗興壞之理相聯(lián)系。在當時漢人提到“天人之際”基本上都會跟成敗興壞之理相聯(lián)系,天和人相互的作用相聯(lián)系起來,天道和人事相聯(lián)系起來。因此我認為這樣可能更符合《史記》的本意。
在眾多的解釋中,徐復觀的解釋最能給我們啟發(fā)。徐復觀認為,據(jù)《說文解字》:“際,壁會也”,即如“兩壁相合之縫也”,徐復觀認為,“天人之際”就是“天與人的交界線”,而“究天人之際”就是“要窮究歷史上的現(xiàn)象,何者是屬于天的范圍,何者是屬于人的范圍。天與人的交界線是在什么地方?!盵3]對我有很大啟發(fā)?!疤烊酥H”就是“天與人的交界線”,如果天代表一種規(guī)律,代表一種歷史變遷的話,它一定是借著人事來呈現(xiàn)的,所以是天和人際會的地方。這就切題了,切到“幽隱”,即在天和人的交會處有一條非常細微的線,是一個非常幽隱的地方。對司馬遷來說,實際上他要窮察的就是歷史變遷當中這個幽隱的地方。
2.2 “成一家之言”
陳蘇鎮(zhèn)先生認為:“司馬遷用來‘成一家之言的序略,系指《自序》后半部的內容,即《史記》百三十篇的內容提要。這些提要集中表達了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是非褒貶。司馬遷深受當時盛行的《春秋》 公羊學影響,他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的依據(jù),便是《公羊》 家所闡釋的用以‘別嫌疑,明是非的‘《春秋》 之義?!?[4]關于司馬遷是否受《春秋》 的影響,以及司馬遷個人學術傾向是學術史上的一個大事情。從康有為開始就認為太史公實際上是尊儒家的。細讀歷史,我覺得班固講得非常有道理,班固認為司馬遷“其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漢書·司馬遷傳》)從司馬遷的家學來講,儒家占得位置不是很重要,雖然他受董仲舒公羊學影響,但司馬遷的整個人生價值觀和儒家是有很大差距的。
實際上司馬遷對儒家的態(tài)度,在《太史公自序》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瘫。胺蛉逭咭粤嚍榉?,六藝經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然后說“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如今看來,這么說是有問題的,功利主義太強。為什么大學里要讀各種各樣的書,怎可用有用沒用衡量?很多理科生來學《史記》,能講《史記》 沒有用嗎,大學要讀各種各樣的書,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大學生應有的基本史書修養(yǎng)。這也是儒家所強調的。儒家后來能夠在諸子當中立于不敗之地,就是對文獻的至重。在后來國家需要文獻的時候只有儒家能提供。這也是儒家最后淘汰了諸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司馬遷就講得刻薄了,“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讀了那么多,那么辛苦實際上很少是有用的。因此,我們認為,這里“成一家之言”主要是個人對歷史的領悟可能更符合司馬遷的原意。
了解了司馬遷的整個史觀,問題就清楚了。如果說天代表人間歷史嬗變的規(guī)律,那么史公這里最關切的就是這個天與人的交界線之處,即在這一規(guī)律與人事際會的交界線上何以實現(xiàn)的。如徐復觀所注意到的,史公之所謂“天為人類理性照射所不及的幽暗面”。實際上,經歷李陵之禍的打擊后,在史公看來,所謂天,不過是在與人際會的界線處呈現(xiàn),因此天的幽暗不過是人的幽暗的呈現(xiàn)。在史公看來他的任務就是窮察這一幽暗以揭示古今之變的真相,這也是其所說“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即在關鍵的事件中考察其成敗興壞的理路,這就是司馬遷編纂歷史的任務,即其所謂的“成一家之言”。
3 觀史
一言以敝之,“天人之際”是天和人際會、歷史變遷的關鍵節(jié)點,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史記》中對一些細節(jié)揭示,一目了然。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窮察天和人際會的隱幽的節(jié)點,即司馬遷的史觀。在這樣一種史觀下,他看到人類的歷史不是我們說的那樣冠冕堂皇的天道蒼蒼,而是存在幽隱和幽暗力量。
首先來看一下幾個典型的例子。田氏代齊,這是春秋向戰(zhàn)國轉變的重大歷史事件。那么田氏何以代齊呢?被司馬遷描述得細致入微。從田氏在大斗借給齊國人糧食,只要用小斗來歸還,以籠絡齊國人心,到通過不斷挑起齊國貴族之間的斗爭,漸漸把對手消滅掉。在史公的筆下清晰地呈現(xiàn)了田氏如何通過各種陰謀從興起到代齊的過程,仁義不過是掩蓋陰暗的幌子。司馬遷還描述了一件非常幽隱齷齪的事情,他說“田常乃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以上為後宮,后宮以百數(shù),而使賓客舍人出入后宮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田常卒,子襄子盤代立……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與三晉通使,且以有齊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我們知道,傳說齊國有七十多個都邑,也就是一個子嗣一個都邑大夫,不管這些人血統(tǒng)是不是田氏的,這就控制了整個齊國的地方。以前的政治斗爭都在中央都城,一個家族搞不好就被消滅了。田氏通過控制齊國所有地方都邑,使中央沒人敢對田氏宗主動手。所以太史公說,且以有齊。有齊之后自然代齊。這里司馬遷所揭示出來的決定歷史變遷的正是一種幽暗的力量。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鴻門宴》。在讀《史記》的時候要注意,司馬遷并不在場,為什么像樊噲怒發(fā)沖冠、目眥盡裂這樣的細節(jié)都描述出來了呢?這是因為他認為這個鴻門宴就是楚漢戰(zhàn)爭的關鍵歷史節(jié)點。在這個歷史節(jié)點當中,我們看到他對劉邦的描述,最后從廁所中逃掉,劉邦陰險使詐,項羽的君子形象在這里被刻畫地淋漓盡致。我們看《史記》,以此視角去看,凡是成功人物在司馬遷的筆下,一定會有一些幽暗的事情被呈現(xiàn)出來。凡是失敗者,在司馬遷的筆下一定是充滿唏噓哀嘆,一個令人惋惜的形象。項羽就是典型。
司馬遷將孔子寫到《世家》里,他描述孔子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一個是他少年時代母親剛剛去世,腰上扎著孝帶就去參加宴席。我們正常人誰也不會做得,但是孔子做出來了。按照后來的史家為尊者諱都不該寫出來的,但是司馬遷一定要寫出來。這些非常小的事情,司馬遷也寫出來了。大家沒有注意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在《仲尼弟子列傳》當中講到孔子在春秋向戰(zhàn)國演變當中扮演一個主要角色。當時一個重大的事件就是吳越更替,是春秋霸政崩解,東方世界由文明開始走向戰(zhàn)爭野蠻的關鍵事件。但是這個事件在司馬遷的筆下是由孔子來策劃挑起的,孔子要保存魯國,派子貢連環(huán)游說,引發(fā)的戰(zhàn)爭造成血流成河、黎民肝腦涂地。但整個策動者是誰呢,司馬遷所揭示的是孔子。所以司馬遷也有對孔子暗含的批評,一個光輝的圣人后面的不為人知的事情。
《伯夷叔齊列傳》中,司馬遷直接講明他對天道、人事的思考,把這些幽暗事件呈現(xiàn)出來。當時的人都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他說“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他對天人之際、對歷史的嬗變有這樣一個看法、觀點。
4 困境
有這樣一個經歷,那么司馬遷的理想何在呢?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司馬遷對現(xiàn)實是非常絕望了,在他看來幾乎沒有所謂的圣王。(《史記·封禪書》)把漢武帝做得一些荒唐的事情揭露得淋漓盡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然后怎么說呢,又“頗采儒術以文之”。實際盡干一些不上臺面的事,卻又用儒家的話說得冠冕堂皇。在當時的歷史局限性下,司馬遷已經對圣人、圣王有所懷疑,有了平等思想、庶民思想。他給陳勝立傳,且歸入世家,通過平民之口提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揭示出一個平民的抱負。
司馬遷把他的政治理想寄托在哪里呢?是在五帝傳說當中,特別是五帝。在司馬遷筆下所有的成功人物基本上都有黑點,唯獨對五帝基本上都是溢美之詞。五帝時代就成了司馬遷寄寓的理想時代,而五帝在司馬遷的筆下顯然充滿了傳說性。當然三王那種光輝的形象也是歷史積淀下來的,在司馬遷這里也是基本上沒有污點。五帝三王形象有著很濃厚的傳說色彩,因此司馬遷飽含著理想去描繪那個時代,只有那樣的人才會真正地實現(xiàn)太平盛世,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政治,現(xiàn)實當中幾乎是沒有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史記》對后世的影響是深刻的,是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離不開圣王的歷史,尤其是宋代一談到政治就回歸三代,而這恰恰是司馬遷建構的。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基本上都是在司馬遷建構的歷史當中,一直到今天他都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我們今天讀《史記》, 一是要了解,二是要反思,為什么司馬遷是這樣一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