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6年9月歐洲行-盧浮宮之七 繪畫館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部分

   大畫廊是亨利四世于1595年至1610年間建成的,原先的用途是連接盧浮宮和杜勒伊宮的通道,這是一個長達300米的華麗的走廊,是盧浮宮內部最壯觀的部分。亨利在這里栽滿了樹木,還養(yǎng)了鳥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騎著馬追捕狐貍。在拿破侖一世的帝國時代,宮廷建筑師們運用一組組立柱讓這個長廊顯出韻律美感。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大畫廊的長度縮短到原先的三分之二?,F(xiàn)在,這里收藏的繪畫共有2200多件,三分之二是法國畫家的作品,三分之一來自外國畫家,14~19世紀的各類畫派的作品均有收藏,每一件都是杰作。







蒙娜麗莎廳

    本文集中介紹在蒙娜麗莎廳和大畫廊展出的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畫家的作品。

    吉歐瓦尼·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 - 1302)原名本奇維耶尼·迪·佩波﹐契馬布耶是其綽號(意思是"公牛頭型")。生于佛羅倫薩﹐卒于比薩。意大利佛羅倫薩最早的畫家之一,后來的喬托和杜喬都直接受其影響。他是13世紀后半期首先進行風格革新的畫家,作品以壁畫為主。他原為鑲嵌畫匠,相傳為喬托的老師。所作《圣母子》、《圣母和天使》、《圣母和圣·佛蘭西斯》等,具有拜占庭繪畫末期風格,又帶有一些情味,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具有前奏的意義,因而被奉為標志文藝復興藝術開始從中世紀舊藝術轉化的先鋒。也有人稱奇馬布埃為“意大利繪畫之父”(他的學生喬托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和“世界繪畫之父”)。
《天使圍繞著莊嚴的圣母》,1280年
這幅畫的珍貴在于它的早和少,作者奇馬布埃是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家,與但丁同時代,而他的作品現(xiàn)存很少,所以盧浮宮的這幅就尤顯珍貴。


    喬托·迪邦多內(1266 –1337),文藝復興初期的佛羅倫薩畫家、建筑家。與文藝復興先驅但丁是好友(神曲中都提到過喬托),被譽為文藝復興的開拓者之一,歐洲繪畫之父、西方繪畫之父、佛羅倫薩畫派的始祖,地位和榮譽相當之高。小時師從著名畫家奇馬布埃,當時的意大利畫還受拜占庭風格影響,喬托將透視和空間感融入他的畫中,改變了拜占庭的風格,從而開創(chuàng)了新的畫風。他為很多教堂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壁畫,從1305年至1308年,喬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創(chuàng)作了一組壁畫,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墻上一共繪有37幅連環(huán)畫,其內容是描繪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跡。這些壁畫被譽為“14世紀意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所有壁畫至今保存完好,參觀者絡繹不絕,這座教堂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寶庫之一。在阿累那教堂眾多的壁畫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門之會》、《逃亡埃及》、《猶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兩幅是喬托最有名的杰作。

    同時他還是位建筑大師,佛羅倫薩百花大教堂旁的鐘樓就是他的設計,所以又稱“喬托的鐘樓”。

喬托也畫了一些架上畫和素描。

《圣方濟各接受圣痕》約1295-1300年,

    在微縮的風景中,圣方濟各單膝跪地。他可以很容易地從山上拔起那些樹,或是采擷那里生長的野花。小小的粉色和白色的禮拜堂像洋娃娃的玩具小屋,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像。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太小了??墒遣⒉恢匾?,因為在這個時刻,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跡占據(jù)了他的整個存在。畫面上端,肋生雙翼的基督,從他的傷口中射出光箭。每一道光線,來自手上、腳上和他的身側,穿透了僧侶的血肉,讓圣方濟各感受到基督受難時的痛苦。這就是圣方濟各通過手腳與天堂連在一起的時刻。沒有陰影和云彩的天堂,光輝燦爛勝過艷陽,金色的天空,在凡間完全無物可與之相比。

這幅畫的下方還有三幅小畫,講述了圣方濟的三件事:
      1、教皇英諾森三世在睡夢中夢見圣方濟在支承著一座傾斜的教堂
      2、教皇批準他成立方濟會。最早在元明朝就來我國傳教的是方濟會的教徒。
      3、圣方濟在向小鳥布道,小鳥從遠處飛來沒有一個飛走的?,F(xiàn)在的世界動物日與他有關。


    奧利索·巴多維內蒂,(1425–1499),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畫家。
《圣母與圣子》,創(chuàng)作于1464年,1898年進入盧浮宮。


Fra Diamante(1430-1498,佛羅倫薩附近普拉托人)
《耶穌誕生》,畫的年代1465-1470,1812年入盧浮宮。此畫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烏切羅(1397~1475)。烏切羅注重寫生,善于鉆研透視的學問。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真實,他幾乎窮畢生的精力研究當時還未有人系統(tǒng)深入鉆研的透視學,這種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在同時代畫家中,他是最突出的。


圣羅馬諾之戰(zhàn)》年代 1455-1460

    畫面描繪了一次不大知名的戰(zhàn)役,佛羅倫薩與鄰邦進行的一種區(qū)域性戰(zhàn)爭的一個場面。畫面為尼科洛隊長帶領佛羅倫斯軍隊開始向西耶納人發(fā)起進攻。烏切羅同時在前景和背景采用了兩種不同的透視手法,盡管長矛的指向與背景道路走向顯得不夠連貫,但用色格調相當誘人。前景的戰(zhàn)場沖突場面,是以玫瑰紅地面襯底;遠景步兵戰(zhàn)士的分別以紅色、白色和藍綠色區(qū)別各種人物的動作,并使背景透視消失點逐漸朝前景靠攏。戰(zhàn)爭場面以暗色背景反襯前景的指揮官,并以動態(tài)定格使整個畫面具有一種超現(xiàn)實氣氛。


   《圣人環(huán)繞著圣母圣子》。作者Francesco Pesellino(或稱Francesco di Stefano,1422-1457),意大利佛羅倫薩畫家,
畫的中央是圣母懷抱耶穌,畫中左1是圣Zenobius(337-417,被尊為佛羅倫薩第一大主教),左2施洗約翰,右2圣方濟各,右1圣安東尼(Saint Anthony Abbot,AD251-356,來自埃及的基督圣徒)。


    弗拉·菲利普·利皮(FraFilippo Lippi,約1406~1469),著名風流僧侶畫家,生于佛羅倫薩。早年入修道院為僧,師從同樣是修士的安杰利科。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s Frediano and Augustine, known as the Barbadori Altarpiece》
    懷抱耶穌的圣母后面都是天使,前面跪著的一位是6世紀愛爾蘭王子,隱士,后成為意大利盧卡的主教,另一位是圣奧古斯丁,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奧利索·巴多維內蒂,(1425–1499),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畫家。
《圣母與圣子》,創(chuàng)作于1464年,1898年進入盧浮宮。


     Fra Diamante(1430-1498,佛羅倫薩附近普拉托人)
《耶穌誕生》,1465-1470年,1812年入盧浮宮。此畫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喬凡尼·貝利尼(1430—1516)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威尼斯畫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即父親雅科布·貝利尼(1400~1470),其子貞提爾·貝利尼(1429~1507)和次子喬凡尼·喬凡尼,他們最初的藝術都從佛羅倫薩畫派的作品中得到啟迪。成就卓著者唯喬凡尼·貝利尼,德國文藝復興大師丟勒稱他為威尼斯最卓越的畫家,在貝里尼的生涯末期,他已成為當時最偉大的風景畫畫家之一。
《耶穌受難》 年代1465–70。

     作者的這幅畫將畫風與他以前的風格(模仿他的姐夫安德里亞.曼特尼亞)做了切割,使得畫面看起來柔情一些,而且后面的風景也顯得不是那么凄慘而是和諧。


   《1511年威尼斯代表團訪問大馬士革》,創(chuàng)作時間16世紀早期,相當于當時的真實描述。
    這幅畫是15-16世紀早期貝利尼畫室描寫東方世界的代表作。它杰出和精準的細節(jié),構成了一幅1511年大馬士革的歷史全景。


    Francesco BOTTICINI(1446-1498),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早期畫家。  

    《Virgin and Child in Glory, with Saint Mary Magdalene, Saint Bernard, Angels, Cherubim, and Seraphim》,1485年。

    畫中圣母周圍是抹大拉的瑪利亞(長頭發(fā)的,后面專門介紹),西多會的圣伯爾納鐸(Saint Bernard,1091-1153)修士,以及眾多的天使們。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Alessandro Filipepi,1445-1510)是15世紀末佛羅倫薩的著名畫家,歐洲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后一位畫家。他畫的圣母子像非常出名。受尼德蘭肖像畫的影響,波提切利又是意大利肖像畫的先驅者。


《維納斯與美惠三女神送禮物給一位少女》  1485年 
    這幅畫畫的意境大概是神為凡人賜福,維納斯是古羅馬神話中主司愛與美的女神,美惠三女神是宙斯的三個女兒,年輕女孩也許是別墅主人的家人。在《維納斯和美惠三女神為少女送禮》所描繪的世界中,少女代表了現(xiàn)世,她的服飾樸素而不艷麗,而來自天際的美色女神們卻衣裙流韻,風度綽約,她們無疑是波提切利的理想美的又一化身。線條的韻律、色彩的柔和在這里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

    多梅尼哥·吉郎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1494年)又譯基爾蘭達約,是意大利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與同時代的偉大畫家波提切利相比,他的作品風格傳統(tǒng)、堅實而平淡。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工匠和精明的生意人,加入了佛羅倫薩最權威的研討會之一。他還與自己的兩個弟弟(貝尼代托 1458-1497)和(戴維 1452年至1525年)合作開展生意。基爾蘭達約最大的成就是在佛羅倫薩(1486-1490)所繪的大型壁畫《站立圣母瑪利亞和圣約翰》。
    基爾蘭達約的繪畫技巧非常高超,善用復雜的場景布局和組成的概念,在文藝復興時代揭示了宗教中莊嚴肅穆的內涵。
他最著名的學生是米開朗基羅。作為直接影響過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的偉大畫家,他在藝術史上占有特別重要地位。
《老人和他的孫子》  1480年
    作為直接影響過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的偉大畫家,吉郎達約在藝術史上占有特別重要地位。這幅畫是畫家最有名的一幅肖像作品,在畫中,畫家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描寫重病中的祖父,畫中老人那種病變的特征,給人明顯的沉痛和壓抑的氣氛,那注視孩子的留戀人生的目光,和小孩看著祖父的稚氣神態(tài)和其蓬勃的生命力,都給人一種視覺的震撼。畫面的生活氣息很濃厚,人物的刻畫也很到位,老人的酒糟鼻等細節(jié)刻畫得惟妙惟肖,是一幅閃爍著文藝復興榮光的藝術杰作。


《瑪利亞訪親》作于1491年

    已經(jīng)身懷耶穌的馬利亞前往他的表姐以利沙伯家拜訪,也是懷孕6個月的以利沙伯。天主教5月31日的圣母訪親節(jié)由此而來。后面的兩個女人分別是革罷羅的妻子瑪利亞和薩洛米的瑪利亞,兩位見證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女人,也暗示著耶穌將來的犧牲和救贖。


     弗拉·巴托洛米奧,又名巴喬·德拉·波爾塔,(1475-1517年),意大利畫家。他的作品標志著文藝復興早期到盛期的變化。弗拉·巴托洛米奧擅于運用透視與光影。他是最早一批用寬松袍子代替當時服飾來描繪宗教人物的畫家之一。簡單平衡的構圖、理想化的人物以及生動的色彩是他作品的特色,
《圣凱特琳的婚禮》.色彩生動鮮明。明暗對比強烈。美感強烈。

    馬里奧托.阿爾貝蒂內利(1474-1515),文藝復興盛期佛羅倫薩畫家。
   《圣母與小孩以及圣哲羅姆和圣諾比烏斯》。這幅畫是畫家專門為佛羅倫薩的圣三一教堂而作。19世紀被收入盧浮宮。


    萊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齊名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達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fā)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y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

    達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杰作《蒙娜麗莎》《抱銀鼠的女子》《盧克雷齊亞·克里韋利》和《最后的晚餐》,體現(xiàn)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達芬奇還擅長雕刻、音樂,通曉數(shù)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chǎn),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達芬奇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世界上什么東西最難畫那就是人,而達芬奇卻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畫作和照相機拍的照片幾乎一樣的畫家。

沒想到《蒙娜麗莎》竟然這樣小!



 《巖間圣母》1483年

    此畫是列奧納多·達·芬奇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為米蘭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以圣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圣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穌,一天使在耶穌身后,構成三角形構圖,并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巖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

    這幅畫的特點很多。陰暗的畫面,帶出一種神秘感。顏色則是暖色。構圖是一個帶有充份安定感的三角形構圖,以圣母為頂。人物有交流,以手勢來表達。人物的動作代表了心中所想。圣母有自然的微笑。用了薄霧法,做出暈染的效果。中間是圣母瑪利亞,右手扶著的是施洗者圣約翰,約翰單腿下跪向對面的耶穌行禮,而坐在地上的耶穌則向約翰祝福,耶穌后面的天使在用手指著這一幅情景,好像在說:看,多么美好的情景啊。

    顯而易見,畫家在這里決心以圣母為中心,賦予畫面以莊重、溫存和受天庇佑的母愛的感召力,而不是表現(xiàn)某種苦難、艱辛與恐懼的生活坎坷。中間的圣母一手扶著約翰,另一手去撫慰耶穌,體現(xiàn)了人間偉大的母性的力量。這和他早年那幅《基督受洗》是截然不同的。它表現(xiàn)了一種倫理感情,一種富有人性的美,而這也正是當時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容。


《圣母子與圣安娜》  1510年

    畫家達芬奇讓圣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妮臉上展現(xiàn)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fā)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 


《施洗者圣約翰》作于1513年-1516年間。
  《施洗者圣約翰》是達芬奇的名畫之一。畫作取材于圣經(jīng)中的人物:布道者約翰奉上帝之命,將為耶穌施以洗禮,當他舀起約旦河的圣水為耶穌洗禮時,天空突然豁然開朗,有一鴿子形狀的圣靈顯現(xiàn)在被啟開的天空中。從此約翰緊隨耶穌布道,得名“施洗者圣約翰”。畫面上,漆黑的背景上,施洗約翰上身裸露著,而整個身子沒入黑暗里,只有從右肩到胳臂、臉部、右手以及隱約可見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施洗約翰頭發(fā)很長,宛如一個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著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臉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這幅畫雖屬傳統(tǒng)題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繪卻前所未見。事實上,施洗約翰在茫茫黑暗之中指著天國,揭示了畫家此時內心的苦悶與彷徨。

  《曠野中的圣約翰》1510年
    這幅畫中,圣約翰的形象具有普通人那種感情溫厚的特征,洋溢著人道主義的魅力:在天邊的曠野中,圣約翰赤裸雙足,左手拿著木棍,右手食指指向它,目光顯得仁慈和善。陪伴他的是一只象征圣靈的小鹿。整幅作品沒有給人低沉的情調,金色的基調更增強了樂觀的氣息。


 《美麗的費羅尼?!?nbsp; 1490-1496年
    這幅又被稱為《戴頭飾的女人》的畫,是達芬奇主要四幅有關女性作品中的一幅,其余是《蒙娜麗莎》、《吉內芙拉·德本奇》和《抱銀貂的女子》。她沒有蒙娜麗莎神秘,卻比蒙娜麗莎沉靜。她穿越時光,從文藝復興時代來到現(xiàn)在,她寧靜如晨曦中的湖面,她用深邃目光征服時間。一絲不茍的發(fā)絲,與發(fā)間、頸上、額上的黑色裝飾渾然一體,讓妝容更莊重、安靜。

    拉斐爾·圣齊奧(意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1483-1520),本名拉斐爾·桑西,常簡稱拉斐爾,意大利畫家、建筑師,與列奧那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拉斐爾謝世時年僅37歲,但由于他勤勉的創(chuàng)作,給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貴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手法主義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圣母》、壁畫《雅典學院》等。

《圣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這幅圣母像上一共畫了三個人物,圣母、耶穌與約翰。但人物沒有一點宗教標簽。圣嬰與約翰都畫成幼兒形象。年輕的圣母,就象帶著兩個孩子的民間母親。構圖取金字塔式,據(jù)說這是他效法達芬奇的結果,因為這種構圖在當時正是達芬奇的成功首創(chuàng),它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感。這個時期拉斐爾畫的圣母與圣子,都以風景為背景,人物的數(shù)目也雷同,而且具有共同性的母愛主題。
    這幅畫上的色彩,選擇得比較嚴格,圣母的紅色上衣與藍紫色披風,兩個嬰孩的皮膚暖色,構成穩(wěn)定的畫面。幼嬰的天真爛漫與圣母臉上的愛撫,組成形象的基本內容--吟誦天倫的心曲。 


《圣喬治》,1505年。
    畫面上人與獸爭戰(zhàn)正烈,圣喬治松開馬韁,舉起利劍,正要給惡龍以致命的一擊。龍身上插著矛頭,斷成數(shù)截的矛柄散落在地上,更顯出搏斗的艱苦卓絕。右邊那個脫離了危險的女郎正穿過荒石倉惶奔逃。左邊可見幾株纖細的樹干,被擊敗的龍的身軀在樹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背后的風景向遠處延伸,直到作為襯景的山崗和湖泊。在色彩的運用上,拉斐爾突出了白色戰(zhàn)馬與深色乃至黑色的騎士盔甲及龍的對比﹝馬身上的紅色飾帶和坐墊更加強了這一對比的效果﹞;作為襯景的小山則采用青褐色,此色調漸漸變淡,最后融進背景深處的藍天。這是拉斐爾早期的作品,看來那時侯畫家還沒有養(yǎng)成欣賞男性美的興趣,所以筆下的騎士也都帶著女性的特點。

《圣米迦勒》,1504年。
    圣米迦勒是上帝身邊的首席戰(zhàn)士、天使軍最高統(tǒng)帥?!妒ソ?jīng)》里稱其為one of the Chief Princes,意為“大君(王子)中的一位”?!妒ソ?jīng)》對他的描述與歌頌非常多,他不僅有著凡人所沒有的勇氣與無可比擬的威力,還擁有最美麗的容姿,非常英俊。他性情勇猛果敢,雖然好戰(zhàn),但是充滿慈悲心,對于罪惡的事抱持著絕對的否定與無情的殲滅,是“絕對正義”的化身,毫無參雜一絲黑暗。在基督教的繪畫與雕塑中,米迦勒經(jīng)常以金色長發(fā)、手持紅色十字架(或紅色十字形劍)與巨龍搏斗或者立于龍身上的少年形象出現(xiàn),這里的巨龍就是撒旦。


《卡斯蒂廖內·巴爾達薩雷伯爵像》

    是他最著名的肖像畫之一??ㄋ沟倭蝺仁抢碃柕暮糜?,是意大利菲拉拉、烏爾賓諾、曼圖拉三個城邦的外交官兼宮廷侍臣,也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人文主義學者。
    這幅作品真切而生動地反映了這位政治家、外交家兼學者于一身的形象特征:他那黑亮、鋒利而又平和的眼神,好象能夠看穿一切;他那微紅、緊閉、外柔內剛的雙唇,顯示了他自信、果斷、嚴謹和善辯的機巧;微微翹起的下巴,那濃密、整齊的絡腮胡須,顯示了意大利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特有的風范;那黑色的禮帽,白色的襯衫,灰黑色的素裝又反映了被畫者在當時主張摒棄艷裝提倡素裝的時代風尚。如果用拉斐爾的這幅肖像畫與前兩期我們看到的作品比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畫既沒有達·芬奇畫中那朦朧、神秘的晦澀;也沒有米開朗基羅雕刻中那緊張、沉重的悲劇意識。他的畫單純、明快、溫煦、甜美,與前者相比顯得更親切、更平和、更能接近一般欣賞者的審美口味。

畫家運用極為微妙的色彩,將伯爵身上那寬大的銀灰色外衣與柔和的棕色帽子描繪得淋漓盡致,對于這位伯爵的心理狀態(tài)與性格特征刻畫入木三分。拉斐爾用銳利的目光挖掘這個真實人物深沉、善良的內在氣質。肖像的背景為金灰色調子,使整幅畫面顯得十分鮮明透亮。


《掀開紗巾的圣母》  1511年
    這幅《掀開紗巾的圣母》又名藍冠圣母,這幅畫中的圣母溫柔美麗輕輕掀起薄紗注視熟睡的嬰兒,正如一位年輕的母親慈愛細心地看護自己的愛子,小耶穌這個睡姿自信安逸,表情澄靜。約翰雙手合十跪坐在圣母身邊對沉睡中的小耶穌虔誠祝禱。這畫中透明薄紗在圣母的掀動下似迎風輕顫,小耶穌微微嘟起的嘴和小約翰微微開合輕啟的唇等細節(jié)描繪得非常細致到位,畫面是安詳靜謐的,又是畫間人在呼吸,手勢微揚,空氣和風在其間暗暗流動的一瞬間。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1431-1506年)意大利帕多瓦派文藝復興畫家。北部意大利重要的人文主義者。熱衷于描繪古羅馬的建筑和雕像,并從古代的歷史神話和文學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養(yǎng)料。其作品的古典主義特色對后世藝術家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在壁畫領域創(chuàng)造了用透視法控制總體的空間幻境,開創(chuàng)了延續(xù)三個多世紀的天頂畫裝飾畫風。

《圣.塞巴斯蒂亞諾》,1480年。
    圣.塞巴斯蒂亞諾外貌非常俊美,高盧國王愛上了這個近衛(wèi)隊長,甚至希望贈以一半江山來得到圣.塞巴斯蒂亞諾的愛。但是圣.塞巴斯蒂亞諾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寧可被亂箭射死也不肯從命。最終以殉教結束了自己三十多歲的生命。


《帕納索斯山上的馬爾斯和維納斯》


《耶穌受難》

《智慧女神密涅瓦將邪惡逐出美德的花園》

    貝爾納迪諾.倫尼 (1480-1532年)是16世紀前半葉活躍于意大利隆巴地區(qū)的畫家之一。年輕時代就聲名遠播,被視為達芬奇的繼承人。尤其到了19世紀的維多利亞王朝,更是因約翰.魯斯金的極力推薦,被公認為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的繪畫具有佛羅倫薩堅實的造型功力和寫實主義藝術方法,色彩富有抒情性。
《莎樂美接受施洗禮者約翰的頭顱》1510年。

    描繪的是圣經(jīng)題材。希律王與兄妻埃洛特通奸而為約翰所斥,記恨在心,一天希律王生日歡宴,乘興許諾女兒莎樂美要什么給什么,女兒問母親要什么? 母親埃洛特提出要約翰的頭。希律王對約翰一向有敬畏之感,自己既已出言無法收回,即下令取

約翰的首級。畫中正是描繪這一情節(jié)。


    伯納迪諾·盧伊尼,北意大利畫家,(1480年/1482年-1532年)。

    以下三幅不是油畫,而是壁畫,是在米蘭附近的一個別墅內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在1520-1525年間。典型的15世紀后期倫巴第畫風,但又受列昂納多達芬奇的影響略顯柔順。這三幅壁畫都是1867年進入盧浮宮

《基督賜?!?/p>


《牧羊人得知耶穌誕生》


《東方三博士覲拜》


《熟睡的嬰兒耶穌》

    這幅畫是畫在帆布上的油畫,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在1664年送給法王路易十四的。畫的寓意是預見到耶穌的死,下面天使拿的亞麻布喻意著耶穌的裹尸布。

    皮耶爾.弗朗西斯科.薩基(1485-1528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1520年加入熱那亞畫家行業(yè)協(xié)會,留世作品不多。
《基督教會四大圣師》。他們分別是:圣奧古斯汀,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圣哲羅姆,圣安波羅修。這幅畫是畫家傳世不多的杰作。


    安德列亞.德爾.薩爾托(1486-1530),意大利佛羅倫薩畫家。

《慈愛女神》,1518年。
    這幅畫是畫家受法王佛朗索瓦一世之邀于1515年6月至1519年3月間在法國的唯一畫作。金字塔形的構圖深受米開朗基羅的影響,具有16世紀早期典型的佛羅倫薩藝術風格。這幅畫代表了慈愛的基督教神學三德(即有信、有望、有愛),具有非常傳統(tǒng)的屬性,女神保護著孩子們,腳下是花瓶和石榴。畫中左下角的紙片上寫著畫家的署名和年代, 羅馬字MDXVIII 。


《圣母與天使》

    提香·韋切利奧,又譯提齊安諾·維伽略( 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約 1488– 1576年 ),英語系國家常稱呼為提香(Titian),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畫家之一,兼工肖像、風景及神話、宗教主題繪畫。他對色彩的運用不僅影響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更對西方藝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提香的畫就在蒙娜麗莎那個展廳,蒙娜麗莎油畫的背后,大約占幾十平米的空間,算是個小專題 。

《戴手套的男人》  1520年
    這幅畫是提香最著名的肖像畫。畫中的男青年被刻畫得細膩生動,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氣息。他有著柔和的輪廓,在深色背景和衣服的襯托下,頭和雙手顯得突出而生動。他側目而視,凝神沉思。提香用相當純熟的油畫技巧處理畫面的明暗層次,這里他采用的是細膩透明的油畫技法。他筆下的肖像畫不僅外表肖似,還能體現(xiàn)出性格、氣質和時代風貌。


《梳妝的婦人》   1514年
    在這張半身肖像畫中,提香通過美麗的容顏、溫柔而自信的目光、豐滿的面頰與裸露的肩和胸脯,塑造了一個發(fā)育完美、洋溢著青春活力的美麗女性形象,她象一朵盛開的鮮花,生動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梢哉f在此之前,在文藝復興繪畫中,還沒有一幅作品描繪過如此健美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在以馬忤斯的晚餐》  1530年
    這幅畫描繪了耶穌復活后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遇到兩位門徒一起晚餐的情形。依據(jù)《路加福音》,耶穌復活后,在前往耶路撒冷附近的小村以馬忤斯的路上遇到兩位門徒(畫中的路加和格流巴,但路加福音中只提到格流巴的名字),并和他們說起耶路撒冷最近發(fā)生的事情,但門徒并沒有認出耶穌,他們一起吃晚餐,當耶穌掰餅的時候,他們突然認出了耶穌,然后耶穌就消失了。畫中的餐布和餐桌上的面包(餅)和酒表示與天主教彌撒儀式的圣餐暗合。餐桌上的鹽(耶穌右臂下方)意寓馬太福音中的“你們(門徒)是世上的鹽”。在這幅畫中,提香努力要表達景象的莊嚴和諧:建筑莊嚴堂皇,色彩鮮明奪目,人物容貌豐美,衣物皺褶安置巧妙。餐桌下還畫了一條狗,有評論家認為,這可能與《馬太福音》第15章中迦南婦人對耶穌所回應的“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有關。


《圣母子與凱瑟琳和一只兔子》 1530年
    這幅作品在構圖上極為精心,圣母瑪麗亞的形象采取傳統(tǒng)的金字塔形。畫中和諧之感來自于相近的色調,圣母綠色的斗篷與紅色衣服形成互補,這些互補色又被兔子的白色皮毛所突顯,在金黃色的曙光映照下,顯得極其寧靜。


《家庭寓言》 1530年
    這幅畫描繪了人神共處的家庭。畫中的男女主人是一對夫妻,被描寫成羅馬神話中的戰(zhàn)神馬爾斯和美神維納斯的形象,他們的婚姻被神明保佑著,有扛著一捆箭的愛神丘比特,主管爐灶和家庭的羅馬女神維斯塔,捧著一籃鮮花和水果的婚姻女神許門。畫中的女主人手捧水晶球表示求卜未來,她憂郁的眼神以及男主人用手扶著她的肩頭意寓著她的丈夫即將遠離她而去。

    博尼法齊奧(1487–1553),意大利著名畫家,維羅納人,畫風受提香影響較深。

《圣人圍繞的圣母與圣子》,1533年。

畫中圣母懷抱圣嬰,周圍環(huán)繞著一些基督教圣人,最左邊的比較明顯的像方濟各,后面的古代遺跡的廢墟代表異教的終結。畫的背景是田園牧歌般的風景。畫的風格是典型的威尼斯畫派中神圣對話的風格。


     科雷喬(1494~1534)意大利畫家。科雷喬的作品備受18世紀"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推崇,對19世紀之后的"新古典派"、"象征派"繪畫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科雷喬最大的作品是帕爾馬大教堂圓頂上的《圣母升天》。畫中無數(shù)的人物翱翔于充滿光輝的巨大空間;他們精神振奮,輕松、自在地飄浮于其中,但沒有失去地心引力,他們不是脫離了人的軀殼的亡靈,而是有血有肉的健康人群。他們像現(xiàn)代宇航員在月球上漫步一樣,享受著失重行走的喜悅。這幅濕壁畫無疑是運用透視創(chuàng)造錯覺的杰作。(網(wǎng)絡圖片)


《維納斯與愛神被林神發(fā)現(xiàn)》,1528年
    此畫取材于希臘神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珍愛的藏品,它描寫的是美神維納斯和小愛神丘比特正在酣睡,變成羊腳的森林神偷偷地將美神的衣服拿走,以喜悅的眼凝視著維納斯豐滿而柔美的胴體。整個畫面充溢著仲夏之夜的甜美氣氛,而且具有一種夢幻般的意境。


《亞歷山大的圣卡特琳的神秘婚禮》

    朱里奧·羅馬諾(1499-1546),意大利羅馬人,著名畫家和建筑師,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拉斐爾的得意門生。曾在西斯廷教堂輔助拉斐爾作畫,并在拉斐爾死后完成了一些拉斐爾未完成的作品,委羅內塞曾跟隨他學習過天頂畫。
《牧羊人的崇拜》,創(chuàng)作于1532-1534年間。
    畫中最左邊的圣朗基努斯左手執(zhí)刺耶穌的長矛,右手拿著裝耶穌血的容器,最右邊的圣約翰手中拿的是圣餐杯,畫的背景是牧羊人通報基督降生的喜訊。


《圣瑪嘉烈》

《提圖斯和葦斯巴薌的凱旋》

     尼奧洛·布龍齊諾(1503-1572)。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風格主義畫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畫家,在大部分職業(yè)生涯里,充任美第奇家族的宮廷畫家。1563年參與創(chuàng)建繪畫學院。
《手持雕像的男人》


    朱塞佩·阿爾欽博托(1527-1593),意大利米蘭著名畫家,他以精細的手法描繪蔬菜、水果、花,很神奇地把它們組合成人像,在當時是很新奇、古怪也很有創(chuàng)意的做法。阿琴波爾獨出心裁地將人的頭部用蔬菜、水果、樹、根等堆砌的肖像繪畫方面是一個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家。但在他死后有400多年都被人忘懷,直到20世紀被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重新發(fā)現(xiàn),受達利以及其他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的推崇后來很多人模仿、甚至現(xiàn)代藝術、平面廣告很多也用電腦合成為類似的效果。

    阿爾欽博托從1570年到1573年,接受薩克森國王奧古斯都的委托,為國王的宮殿畫了《四季》
《春》


《夏》

《秋》

《冬》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紀意大利威尼斯畫派著名畫家。生于威尼斯,1594年5月31日卒于同地。原名雅各布·羅布斯蒂。受業(yè)于提香門下。在長達40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主要活動在威尼斯。作品繼承提香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在敘事傳情方面突出強烈的運動,且色彩富麗奇幻,在威尼斯畫派中獨樹一幟。

《沐浴中的蘇珊娜》

    這幅畫是丁托列托的代表作品之一,取材于圣經(jīng)故事:商人的妻子蘇珊娜在自家花園沐浴時,兩個偷窺她的長老跳出來施暴,蘇珊娜堅拒不從。眾人進園,二長老反誣她與人幽會。蘇珊娜在公審中被判死刑。年輕的先知但以理得到神啟,為之鳴冤,救了蘇珊娜,長老被處死。當然在丁托列托的筆下,題材本身的道德感已經(jīng)處于次要地位,畫家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借助“沐浴”這一情節(jié)更好地表現(xiàn)人體美。這幅畫以樹木茂盛的野外浴池作為背景,浴中的蘇珊娜正坐在池岸邊休息,沒有發(fā)現(xiàn)遠處的兩個長老乘機偷看她的胴體。身邊左右二位侍女忙著為她梳妝打扮。她那肌膚的銀灰、分紅的色澤在深綠色背景的襯托下,顯得神采奕奕,呈現(xiàn)出女性肌膚的柔滑感。女性的肉體被畫家繪寫的惟妙惟肖,既富有魅力,又不嬌艷。這種繪畫手法是畫家中年以后創(chuàng)作上出現(xiàn)的新特征。


    委羅內塞 (1528-1588年) 保羅·委羅內塞。原名叫保羅·卡爾亞里,因為他出生于委羅內塞,因此人們稱他為委羅內塞。委羅內塞在故鄉(xiāng),最初從師于安東尼奧·巴底勒,25歲來到威尼斯,從此,他的全部藝術活動幾乎都是在威尼斯。
    在委羅內塞的作品中充滿積極樂觀因素,他熱衷于描繪繁榮的威尼斯資產(chǎn)者的富裕享樂的生活場面,那些美麗而健康的人物,華麗的服飾,金碧輝煌的建筑,絢爛奪目的裝飾物和器皿,都在畫家的筆下得到淋漓盡致的描繪,畫家十分善于運用閃爍耀眼的銀灰色調與華美的色彩,使畫面呈現(xiàn)歡快、豪華壯麗,光輝燦爛的熱烈氣氛。
《加納的婚禮》

    放置在蒙娜麗莎廳《蒙娜麗莎》正對面的另一端。這幅盧浮宮內最大繪畫的面積大概有70多平米,130多個人物。這幅巨作當初是受本篤會的委托為圣喬治馬焦雷修道院的飯?zhí)枚鞯?,用時1年多(1562-1563)。當時本篤會對畫的要求很高,與委羅內塞簽的合同中約定要用上等的畫布,一流品質的顏料,合同中還特別指定藍色顏料要含有珍貴的礦石材料——青金石。情節(jié)描述的是圣經(jīng)新約《約翰福音》中耶穌去加利利的伽拿參加一個猶太婚禮的故事。畫的特點主要是宏大的場面和眾多的人物。畫中的人物都是本篤會與畫家合同中要求的,大多都有原型,包括英國女王、畫家的老師提香、畫家丁托列托和畫家自己。其中還有修道院的很多僧侶,有意思的是當時修道院院長不在,回來后特特地找委羅內塞給他補畫了一次。


    坐在中間的基督耶穌,頭上還閃著光芒。坐在他右手邊的是圣母瑪利亞。

 《在?,敒跛沟耐聿汀?560年
    這幅畫描繪了耶穌被捕后被兵丁押解到?,敒跛?,晚餐前向上帝作祈禱的情形。他那冷峻而超脫塵世的目光里充滿信仰的虔誠,寄托畫家的社會理想。委羅內塞喜歡將群眾場面安置在有大理石的建筑物內,以堅實單純作背景來襯托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在這幅畫中,運用不同明度的紅色作人物的服飾,畫面呈熱烈情調。畫家并不在意于宗教內容,而著力描繪世俗生活。


《朱庇特懲罰罪惡》   約1556年 

    這幅畫是為威尼斯公爵府接見大廳的天花頂所作。畫中的羅馬主神朱庇特(希臘神話的宙斯)正將代表誹謗、淫欲、背叛和貪腐的四個罪惡送下地獄。朱庇特神暗喻危難時期的威尼斯共和國的“十人議會”。1798年(拿破侖滅威尼斯后的第二年)由威尼斯總督府進入盧浮宮。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德·卡拉瓦喬(1571-1610),意大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一位著名的畫家。他的藝術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諸大師相繼逝世后開始的。他是意大利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
《女占卜師》  1590年  
    這是卡拉瓦喬早期風俗畫的代表作品,畫中描繪的是流浪的吉普賽女占卜,在為一個貴族子弟看手相。這是一個街頭常見的風俗場面,人物形象目光相對,那個頭戴羽帽的貴族青年以輕蔑挑逗的目光看著女占卜者,而她雖地位低下,卻顯得莊重自尊,回敬的目光中既真誠又含智慧,對比之下,貴族青年卻顯出華而不實的膚淺。


《圣母之死》,1601-1605/1606年

    是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盛期的代表作。圣母瑪利亞頭發(fā)散亂、雙腳裸露、衣著不整地躺在一張短小的木床上。周圍聚集著悲泣的親屬和鄰人,與其說他們在沉痛地哀悼圣母,不如說他們正在哀悼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媽媽。這樣地把圣母平凡化的描繪,如同尋常百姓辦喪事一樣的處理,更貼近了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更容易把觀眾帶進那種悲傷的氣氛之中。這就是卡拉瓦喬所堅持的現(xiàn)實主義繪畫精神的體現(xiàn)。


《阿羅夫·德·維格納科特》,1608年

    畫中的人物阿羅夫·德·維格納科特(1547-1622),是1601-1622年間的馬耳他騎士團團長(或稱大教長),曾為卡拉瓦喬在1607-1608年間在馬耳他期間提供保護。并于1608年為卡拉瓦喬授予騎士稱號。這一年卡拉瓦喬為這位騎士長維格納科特及侍從畫了這幅畫像。

    阿尼巴爾·卡拉齊(1560-1609年)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巴洛克畫家。在卡拉齊兄弟中最為著名,成就也最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美術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盛期文藝復興大師。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是為羅馬宏大的法爾耐塞宮大廳繪制的大型裝飾壁畫。

《瑪利亞的誕生》,1605–09年。這幅畫是受摩納德公爵的委托而作,但一直沒交付,1628-1633年間掛在洛雷托教堂的小禮拜堂內,后被馬賽克復制畫取代,1797年賣到法國,1798進入盧浮宮。


《哀悼基督》,1602–07年。

大概是在1602年受一位紅衣主教委托而作,1607年在一個羅馬的教堂內的祭臺。圣母抱著耶穌的尸體,抹大拉的瑪利亞在右邊,左邊的是圣弗朗西斯也就是前面介紹過的圣方濟。


《圣母對路加和凱瑟琳顯像》或稱作《圣路加的圣母》。1589-1592年。

此畫是受意大利北部雷焦艾米利亞大教堂的委托而作。畫中的圣路加出現(xiàn)2次,一次是作為守護神出現(xiàn)在前景中左下方,一次是作為見證人在畫的頂部帶著他的福音書和公牛。


    圭多·雷尼(1575-1642年)高度巴洛克風格意大利畫家。雷尼的畫風具有嚴謹的素描、明快的色彩,富有抒情的意境,風格很接近拉斐爾和柯勒喬。他那溫柔、細膩、圓渾的曲線美造型,很受上流社會歡迎,向他訂畫的人絡繹不絕,以及為很多教堂繪畫。

   《被人頭馬身怪綁架的戴安妮拉》,1617年。這幅畫的主題來源于奧維德《變形記》,赫拉克勒斯與河神阿刻羅俄斯角斗獲勝解救了戴安妮拉,并娶她為妻。他們來到了奧宇埃諾斯河,赫拉克勒斯委托半人馬涅索斯載他的新娘過河。沒想到半人馬愛上了公主,想要誘拐她,赫拉克勒斯洞悉了他的詭計,用一枝蘸過九頭蛇毒血的箭射死了涅索斯。



    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 (1562-1639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起初是一個樣式主義改革派的代表畫家。后來,他為比他小 11歲的卡拉瓦喬的藝術風格所吸引,在作品的選題、構圖、造型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以卡拉瓦喬的作品為典范。
   《公眾利益戰(zhàn)勝了危害》路易十三小時候瑪麗·德·美第奇太后攝政,手持權杖和皇冠代表榮耀和王權,皇后自認為代表了公眾利益。


    彼得羅·達·科爾托納(1596-1669年)是十七世紀意大利的雕塑家、建筑家和畫家。原名貝爾勒基尼,因出生在科爾托納鎮(zhèn)而得到科爾托納的名號。他是意大利巴洛克鼎盛時期的奠基人之一。
《阿佛洛狄忒化身女獵手出現(xiàn)》


    喬瓦尼·彼得羅.里佐利,俗稱賈姆皮特里諾,15-16世紀北意大利倫巴第畫派畫家,出生年月不詳,只知道1495到1549年間在米蘭有活動的記載。
《克里奧帕特拉之死》


意大利畫家帕里斯·波登《凡爾多莫和波莫娜》
    凡爾多莫是羅馬神話中意大利伊特魯里亞地區(qū)的果園和土地耕作之神,果農(nóng)要把收獲的第一個果子敬給他。波莫娜是果樹女神,為果園之神的妻子。


弗洛拉


    丹尼爾來.里恰雷利(1509-1566),更多人稱他丹尼爾.達.沃爾泰拉,出生于托斯卡納地區(qū)的沃爾泰拉,意大利矯飾主義畫家和雕刻家。
《大衛(wèi)擊殺歌利亞》,1550-1555年。
    盧浮宮大畫廊中的畫多數(shù)是掛在墻上的,只有這幅雙面畫橫在大畫廊中,很是顯眼。下面的兩幅畫分別是正反面的,畫是畫在石板材質上的。兩幅畫的情節(jié)相同,都是家喻戶曉的大衛(wèi)斬殺歌利亞的故事。大衛(wèi)是圣經(jīng)舊約中猶太人的王,歌利亞是與猶太人為敵的非利士族的一個巨人。在為王之前,大衛(wèi)用投石彈弓將石子擊中歌利亞的額,歌利亞仆倒,面伏于地。大衛(wèi)將歌利亞的刀從鞘中拔出來,用刀割了他的頭,將他殺死。大衛(wèi)日后統(tǒng)一以色列,成為著名的大衛(wèi)王。畫的模型原本可能是一個雕塑(已失傳),兩幅畫分別代表從不同的方向看到的雕塑。




    古爾奇諾(1591–1666年)意大利巴洛克畫家,出生于菲拉拉附近的琴托(Cento)。GUERCINO是他的綽號,是斜視的意思。
《拉撒路的復活》,1619年
    題材源自圣經(jīng)新約—約翰福音11,拉撒路,麻風病人死后四日被耶穌救活。路易十六1785年收藏。


《羅馬與薩賓之戰(zhàn)》1645年
    關于這個題材,盧浮宮中最著名的當屬路易大衛(wèi)的名畫《搶奪薩賓女人》。


《圣彼得的眼淚》,1647年。題材可能源自意大利著名詩人Luigi Tansillo的同名詩。圣彼得在圣母瑪利亞面前哭泣。


《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1651年。
故事背景,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19:30-38,上帝因為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罪人太多,而將兩城毀滅,唯將羅得一家救出,他的兩個女兒以為人類即將滅絕,為了延續(xù)人類,將她們的父親羅得灌醉,與他同寢,分別得到摩押人和亞捫人的后裔。畫中后面還有燃燒著的城池。


《圣母圣子與四圣人》1651年為摩納德教堂所作。
四圣人分別是:圣吉米尼亞諾(摩納德主教,守護人)、施洗者約翰、圣喬治(阻止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被殺)和圣彼得(殉道者)。


《狂喜的圣方濟各與圣本篤和音樂天使》,1620年。描繪的是圣方濟各在1225年所遇到的一次幻想,天使的音樂使他產(chǎn)生奇幻的狂喜。

    薩爾瓦托·羅薩(1615-1673年) ,是追隨卡拉瓦喬藝術的那不勒斯畫家。
   《戰(zhàn)場》是羅薩為佛羅倫薩彼蒂宮所畫的一幅場面宏大的戰(zhàn)爭題材歷史畫。使用卡拉瓦喬聚光法,使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亮部集中于畫面中心中遠景,呈現(xiàn)深遠的宏大場面,近景特寫三匹戰(zhàn)馬和敵對雙方激烈撕殺,從形象判斷是一次政府軍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大規(guī)模戰(zhàn)斗。前景右邊一組決斗人馬中,那個身著紅衣衫手握長矛的農(nóng)民,奮勇無畏地向官兵刺去,而居高臨下的官兵,兇殘地投擲長槍,生死未卜;有的徒手搏斗,有的壯烈犧牲;撕殺的場面昏天黑地、人仰馬翻、悲壯慘烈,是一場生與死的決戰(zhàn),是爭取自由的拼搏。畫家是懷著激奮心情創(chuàng)作的,因為畫家曾參加過1647年的人民起義戰(zhàn)斗,所以能畫得如此真切生動。


    夏爾·勒·布倫(1619-1690)是十七世紀法國首席宮廷畫家,也是當時最有權勢的藝術家。夏爾·勒·布倫曾為凡爾賽宮和盧浮宮做過大量的壁畫和天頂畫,被路易十四(Louis XIV )稱為“有史以來法國最偉大的藝術家”。
《大法官塞古埃騎馬像》
    畫中描寫的是1660年,大法官跟隨國王路易十四進入巴黎時,趾高氣揚的景象。大法官騎在馬上,侍從前呼后擁,法官的坐騎上披著國王賜予的錦緞繡被。繡被很長,得由一個侍從在后面提著才不至拖到地上。有的侍從手執(zhí)華蓋,緊緊尾隨。而這些青年騎士侍從,個個都是血統(tǒng)純正的“佩劍貴族”。

    喬萬尼.保羅.帕尼尼(1691–1765),生于意大利皮亞琴察,畫家、建筑師。20歲就到了羅馬,主要以畫羅馬建筑及古羅馬遺跡為主,是18世紀首位也是最重要的羅馬風景畫家,設計裝飾過許多建筑,并為教皇本篤十四世畫過像。

《古羅馬觀景畫廊》1758年

    這幅畫是畫家的一位住羅馬的法國朋友兼贊助者委托而作,與畫家的另一幅是一組畫,分別描繪了古代羅馬和現(xiàn)代(以畫家所在的年代)羅馬的場景,并將這些畫和一些雕塑放置在一個大的藝術畫廊空間內。從這幅畫中能看出來的有羅馬斗獸場、凱旋門、記功柱、萬神殿、君士坦丁大會堂、古羅馬廣場等古羅馬建筑遺址,彰顯古羅馬的成就與輝煌。


    安德利亞·索拉里奧(1460–1524年)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米蘭畫家 。

《耶穌受難》


《哀悼基督》

《有綠色墊子的圣母》

    畫家在此借圣母子的故事,描繪了一幅極富世俗特點的母子情深的圖景,來表現(xiàn)人間生活的情趣與人性的美好。古典油畫技巧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圣母是美麗、善良、慈祥的永恒母愛象征,圣子則體現(xiàn)了幼小生命的純真可愛。由圣母子關系構成的主題,隱喻著人性美、和平、寧靜、安祥。畫面采用了黑白對比、冷暖對比及透視畫法,明快簡潔。


    何塞 .德·里貝拉(1591- 1652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巴侖西亞,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宗教題材畫,同時也從事肖像畫,寓言畫和神話題材畫的創(chuàng)作,還偶爾涉足虛構鬼怪意象的領域。他受人青睞的主要原因來自于他擅長刻畫各類人物和場景:年邁的老者,圣徒或者在宗教游行中身著悔罪服的人,殉道或是其他宗教悲慘場景。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堪稱中世紀反對宗教改革浪潮中活躍在美術性戲劇領域的杰出代表人物。
《畸形腳的乞丐》1642年
    自16世紀以來西班牙的都市和鄉(xiāng)村到處可見流浪漢和乞丐,他們常成為現(xiàn)實主義藝術作品中的主人。這位跛足少年是位小流浪兒,他獨自在曠野里艱難地行走。畫家取他轉身的姿態(tài),露出孤獨無援、令人心酸的凄楚傻笑。他雖然身體殘疾,可他心地純樸,對生活仍然充滿著美好的向往,讓人同情憐愛。他扛著一根棍,手里拿的紙條上寫著"看在上帝的份上,可憐可憐我吧!"這是一顆善良的心在向社會發(fā)出呼救,一切有良知的人是不會無動于衷的。這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魅力和它深刻的社會意義。畫家以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真實地再現(xiàn)了這一生活現(xiàn)象,是一幅杰出的肖像性風俗畫,它表達了畫家的理想:希望世界給每個人以幸福和美好。同時也引起人們對不公平社會的永久懷疑。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1746.3-1828.4)西班牙具有重要時代意義的浪漫主義畫家。《瓷器市場》《著衣的和裸體的瑪哈》《卡洛斯四世一家》《1808.5.2.3-起義、槍殺》表現(xiàn)了對拿破侖的憤恨。肖像畫重點表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
《在西班牙的法國公使》

《手持扇子的女人》1806年
描繪了一個年輕女子手拿扇子、正襟危坐的形象。


    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1618-1682年),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尤以宗教題材畫著名。

《丐童》,1650年
    這位衣衫襤褸的少年正坐在墻角捉虱子,陽光從窗外射進來,籠罩在他身上,給人帶來一絲暖意。周圍是濃厚的陰影。地上散落著吃剩的蝦殼,窗戶下面有一個很大的陶罐,這些細節(jié)表現(xiàn)得生動可信。畫家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刻畫了人物內心的感傷與無奈。

    亞當.弗蘭斯.范德.莫倫(1632–1690)是一位弗蘭德巴洛克()畫家,比利時人,出生于布魯塞爾,但不明白為什么他的畫被放在意大利畫區(qū)。
《圣方濟各在十字架前祈禱》,年代1630–50,
    這幅畫的尺寸比較小,畫中圣方濟一手放在胸前,一手放在象征浮世塵華的骷髏頭上,非常虔誠地禱告。


莫倫《丘比特引領阿多尼斯來見維納斯》Adonis Led by Cupids to Venus,年代:1621–33,尺寸:H.2.03m; W.2.52m。


莫倫《基督對抹大拉的瑪利亞顯形》或《不要碰我》年代1620–25


莫倫《梳妝的維納斯》The Toilet of Venus,與上一幅同為一組(共四幅),在幽美的湖邊,為了吸引誘惑阿多尼斯,維納斯在隨扈和丘比特們的陪同下梳妝打扮,天空的云中,丘比特們在喂食天鵝,天鵝為維納斯的座駕拉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達?芬奇密碼》百科——之一 - 零壹派
巴黎盧浮宮油畫館上篇
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世界名畫和繪畫大師之文藝復興三大巨匠——達芬奇
與神共舞——達芬奇
西方繪畫大師 -6馬薩喬 (Masaccio,1401~1428) 意大利
東西歐11國金秋游(21)——羅浮宮德農(nóng)館繪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