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 肉 粉
羊肉粉是貴州省的民間小吃,是當今大多數(shù)貴州人早午餐的最愛。曾獲'中華名小吃'、'西南最佳美食''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等稱號。
羊肉粉已有300余年制作歷史。西南各地均有產(chǎn)羊肉粉,唯有貴州羊肉粉馳名。貴州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館櫛比鱗次,食客之多,首屈一指。
羊肉粉以新鮮羊肉,配以入口即化的爽滑米粉,加入鮮羊肉湯、各種調料和具有特色的油辣椒,老少兼宜,油而不膩。
羊肉粉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對貴州這種高寒地區(qū)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適宜的小吃。
羊·肉·粉·湯
羊肉粉的羊,講究十分挑剔的“精”字。貴州山高坡多,苦澀的藥材、荊棘叢生,適合本地矮腳山羊生長,這些山羊在野外放養(yǎng),有肉質鮮嫩、肥瘦適中、膻騷味少的優(yōu)點,由于產(chǎn)量不大,一直供不應求,必須到較遠的偏僻山區(qū)去買。另外,還有對公母、老嫩羊肉在口感、味道、功效上的講究,如顏色一般首選黑色,有“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偏愛。
羊肉粉的肉,講究實惠大方的“美”字。將煮熟而不爛的羊肉撈出,晾至有些余熱,用紗布包緊,再扣上木板,壓上大石頭等重物,榨干水分,羊肉切得成片有形,厚薄一致,大小整齊,嚼起來有滋有味。
遵義羊肉粉的粉,講究新鮮味足的“新”字。遵義人所說的“粉”,是用大米加工的一種圓條,像粗一點的“米線”。以前,本地出產(chǎn)的米很糙,煮飯不好吃,但做成粉就特好吃,因為“粉”的制作工藝特殊、復雜,除了要有設備,還要有力氣和經(jīng)驗,于是有“羊肉易得,一碗粉難求”的說法。要先將大米淘凈、泡漲,再磨漿、發(fā)酵、去水、揉團、上蒸,然后是壓榨、下鍋、煮熟,有近十道工序。特別是榨粉環(huán)節(jié),需要好幾個人同時在四五米高的木榨上下翻飛,輪流扳撬木杠,絞拉繩索,一小桶一小桶地榨。新鮮的粉結構松散,易入味,進嘴即化,有特別的酸味,時間稍微久一點,就易斷、融化,一般是現(xiàn)做現(xiàn)吃,根本不可能隔夜。
羊肉粉的湯,講究原汁原味的“鮮”字。羊必須是及時宰殺、燙皮去毛洗凈及時下鍋,有條件的要用砂鍋,加入泉水、羊肉、羊骨和雜碎,輔以獨家配制的秘方香料,先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慢熬,湯的味道又香又鮮。
營養(yǎng)價值
羊肉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還含尼克酸、核黃素、硫安素及鈣、磷、鐵等成分。每100克羊肉含熱量334千卡,比牛、豬肉高得多。中醫(yī)認為:羊肝能明目,羊肚補胃虛,羊骨補慮勞、羊肉能安心止驚。尤其是隆冬季節(jié),吃一碗熱騰騰辣呼呼的羊肉粉,有全身暖和之感。
做法
1、將去凈肉的羊骨頭洗凈放入鍋底,加清水燒開后,把備好的羊肉分數(shù)次下鍋煮熟撈出(用小鍋煮,保持湯鮮),晾至還有余熱時,用紗布將羊肉包成長方形,每包約為1000-1500克,并用重物壓干后取出,切成大薄片待用。
2、取精米粉用涼水淘散,去掉酸味,撈入竹絲簍內,放入開水鍋中燙熟燙透,盛于大碗內,將羊肉片、羊雜碎蓋于粉的上面,舀入原汁羊湯,加混合油、醬油、煳辣椒面、花椒面、精鹽、胡椒面、蔥花、芫荽等即成。
制作關鍵
1、沒有原湯不煮羊肉粉:選用肉質鮮嫩、肥瘦適中的帶皮燙毛黑山羊。在清水鍋中墊羊骨后,輔以干辣椒、生姜、陳皮等,文火燉湯并分數(shù)次加入,以保湯鮮。
2、米粉有三種制作方法:將精米淘洗浸泡,用機械加工成米劑,再制成圓柱形或扁條狀米粉條;或用磨漿→摻芡→蒸制→晾曬→切條的方法制得;也可用磨漿→摻芡→漏勺擠壓→沸水燙熟的辦法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