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八大山人作品的走紅,引起書畫收藏界追逐八大作品的狂潮,各地相繼涌現(xiàn)出了不少八大山人的作品。在眾多過億書畫家中,八大山人的上升空間仍然值得期待。
“八大山人”風光無限
近年來,八大山人的山水畫成為收藏界追逐的熱點。2004年,一幅八大山人《仿董源山水》在北京拍出286萬元,人們已感到十分震驚;2009年6月一幅八大山人《仿倪云林山水》就創(chuàng)出了8400萬元的天價。此后,各地拍賣會上不斷爆出八大山人的山水作品以數(shù)千萬計的天價成交的信息,而且大有蒸蒸日上之勢。在今年上半年,八大山人可謂出足了風頭,在6月份的廣州,皇瑪拍賣推出的八大山人最大山水畫《八大山人山水卷》經(jīng)過多輪競價,最終以1.01億元落槌,這一價格逼近八大山人1.187億元的個人單件作品拍賣價紀錄。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為什么這樣搶手呢?唯一的原因就是這類作品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數(shù)量少,而且比其它作品更能體現(xiàn)出其精神意境。
北京匡時總經(jīng)理董國強認為八大山人作品屢創(chuàng)天價也并非“拍場意外”。董國強表示,“八大山人是我國清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在美術史上的地位非常顯赫,甚至可以說提到中國古畫,石濤(明末清初“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兩個無法繞過的話題。而且八大山人的作品傳世非常少,保存完好的就更少了,他的作品幾乎都在各國博物館中,能流傳到民間的非常罕見。”
作假方式花樣百出
正因為八大山人作品珍貴,清代中期就有人刻意制作八大山人的贗品,當前市場上八大山人的假畫更是花樣百出、源源不斷。有專家指出,近幾年來價值300萬元以上的八大山人書畫,有60%以上是歷代(包括當代)制造的假畫,尤其是山水作品,是八大贗品的重災區(qū)。
那么,在魚龍混雜的書畫市場上,如何識別那些贗品呢?專家指出以下幾種類型值得大家警惕。
添款冒充型
一些毫無歷史知識和藝術鑒別能力的人,見八大山人作品價值上漲,就四處搜尋無款無印的老畫,隨意添上八大山人的款識,鈐上照像制版的偽印,大搖大擺地拿到市場上去,蒙騙那些同樣不懂八大作品而又期望一夜致富的收藏者。有些作偽者會在一幅無名款的畫上填上了"八大山人"的名款,還有不少不填年款只加名款的偽品,更具欺騙性。所以收藏者不能只看到有八大名款的作品就盲目投資。
加跋偽證型
俗語說“有名書畫重題跋”,初涉藏海的愛好者自己鑒賞能力不夠,就常常想買一些有名家題跋的作品。假畫制造者抓住了這個機會,往往制造一個大名頭的跋語附加到偽畫上。“拉大旗扯虎皮”,用以欺騙投資者。有作偽者會在假畫上加一段著名學者所題的跋語,跋語以半文言寫成,用了一些典故,使人望而生畏不敢懷疑。近幾年出現(xiàn)的偽畫,不少是仗著唬人的題跋騙取信任的,應當引起充分注意。
印款矛盾型
八大山人一生使用的印信有數(shù)十方,這些印章是在不同階段陸續(xù)出現(xiàn)的。晚年常用的“何園”、“黃竹園”、“拾得”等印使用率較高,很多藏家都知道這些印鑒。作偽者認為這些熟為人知的印,可以使更多的人見后能和自己知道的印文聯(lián)想起來,從而確認這幅畫為真跡,所以就把這些常用的印鈐在偽畫上,但他們往往沒有了解這些印件的啟用年和廢用年,結(jié)果露出破綻。對這類偽畫的鑒別,必須熟悉八大山人用印規(guī)律,熟讀八大山人年譜,才能應對這些偽作。
東拼西湊型
八大山人偽畫自清中期就充斥于世,作偽者為使贗品更具欺騙性。往往在偽畫上東拼西湊加上許多云山霧罩的證據(jù)。不少作假者假借合璧形式,在畫面上加上一段與八大山人同時代名人的題詩,具有很大誘惑力。如果對相應歷史不太清楚的人就會盲目輕信。
了解時期特征防偽
八大山人一生經(jīng)歷了從皇室貴胄到亡命之徒,從佛門弟子到落拓文人的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的書畫風格是與動蕩的社會和復雜的經(jīng)歷緊密結(jié)合的。為了便于鑒別,我們把八大山人的一生劃分為五個時期,從不同時期的特征也可以幫助我們?nèi)未嬲妗?/p>
第一時期,是明朝滅亡的1644年以前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這個時期八大山人曾是明皇室王孫,直到清順治中期,不可能有八大的作品流傳下來。此前的作品如在社會上發(fā)現(xiàn),可以毫不猶豫地定為贗品。
第二時期,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十年(1671年),這是八大皈依佛門后安于修禪的時期。其時,八大繪畫以徐渭、陳淳為師,創(chuàng)作了一些精品,繪畫的內(nèi)容以蔬果、竹石、靈芝、石榴、芭蕉等為主,沒有人們熟悉的動物(如鹿、鶴),魚石、禽鳥類的內(nèi)容,山水畫更沒有出現(xiàn),如果發(fā)現(xiàn)此階段以動物,魚、鳥為題材的作品或山水作品,應格外留神。
第三時期,從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10年是八大思想起伏顛蕩的階段,同時也是八大畫風從繼承到創(chuàng)新的階段,此階段繪畫內(nèi)容轉(zhuǎn)入寫實,以魚鳥、動物、古梅等進入題材范圍,形象從細致轉(zhuǎn)向夸張,若發(fā)現(xiàn)了此其間仍落“傳綮”款,使用“刃庵”、“耕香”等印的作品,基本上可定為贗品。
第四時期,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這階段是八大還俗初期,此階段出現(xiàn)了大幅花鳥、動物的作品,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署款也拋棄了僧人法號,不再使用“傳綮”、“刃庵”等名號,而以“驢”、“驢屋”、“驢屋驢”、“個山驢”等自謔的名字為主。
第五時期,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這個時期是八大晚年期。由于此階段在署名上只落“八大山人”款,出現(xiàn)了大量以“石”為主景的作品,如“鳥石”、“魚石”、“貓石”等,值得注意的是,凡出現(xiàn)在畫的中部有一塊上大下小的巨石,石上棲各種禽鳥、動物的作品,落款如不是“八大山人”,而是“驢”、“雪個”、“個山”等的,可以斷定不是真跡。此時期的作品一律體現(xiàn)了凝重、冷峻、朗潤、含蓄、靜謐的特征。那些肆意夸張、變形的作品大部分是偽品。
來源: 中國愛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