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宋之問《靈隱寺》
這首五言長律除最后兩句外,其余十二句全都兩兩對仗,全詩形式華麗,音調(diào)諧和。不過關(guān)于詩的作者歷來有些爭議,《古今文選》把這首詠《靈隱寺》的詩列為駱賓王的作品,《全唐詩》則把此詩列為宋之問的作品。
為什么一首詩會出現(xiàn)兩個作者呢?這其中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宋之問原在長安任職,后因罪被貶。
他在赴江南杭州游覽時,愛上西湖美景,遂在靈隱寺中借宿,以便盡情賞玩。在靈隱寺隔溪對面有一座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高二百余米,傳說是從印度的佛教圣地靈鷲山飛來的,據(jù)說唐代時登臨其上,可以遙遙望見錢塘江的潮水。
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宋之問在寺中閑走,吟出兩句詩:“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彼朐僖饕宦?lián)佳句,誰知枯腸搜盡也再想不出來,他只好嘴里不停地念著,在大殿前踱來踱去。
大殿上有一老僧在打坐,見他苦吟不已,便問道:“郎君夜深不眠,為何在此苦吟詩?”宋之問說:“我在此游覽,想為靈隱寺的勝景賦詩一首,可只吟出頭兩句,文思枯竭。”
老僧說:“請吟出上聯(lián)?!彼沃畣栍谑且鞒鲱^兩句詩,老僧聽完答道:“為什么不續(xù)上‘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彼沃畣枮檫@兩句詩的剛健秀美而大為吃驚。老僧又續(xù)十句詩,完成此詩。
第二天早上,宋之問又去拜訪,卻沒有再見到那位老僧。寺中知情的僧人說:“這是駱賓王?!?/p>
另有一種說法,這首詩中只有“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一聯(lián)為駱賓王所作,后面十句皆為宋之問自己續(xù)作。但縱觀全詩,駱賓王這一聯(lián)最為精彩,被廣為流傳,可見駱、宋二人詩才的高下。
這個故事,真假已不可辨,但留下兩位詩人吟詠的絕唱也是一件文壇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