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全詩】
靈隱寺(1)
[唐]宋之問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2)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3)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4)
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調(diào)。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5)
待入天中路,看余度石橋。(6)
【注釋】
(1)靈隱寺,又名云林寺,在今浙江杭州西靈隱山下,是著名的佛教禪寺。
(2)鷲嶺(jiù),原指印度的靈鷲山,此借指靈隱的飛來峰。相傳慧理和尚見到靈隱山時說:“此天竺國靈鷲山之一嶺,不知何年飛來?”“飛來峰”之名即由此而來。岧峣(tiáoyáo),形容山高。鎖寂寥:門戶緊閉,一片寂靜空曠。其意謂佛門是清靜之地,“寂寥”像被鎖住一樣,永留寺院。
(3)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門對”也有作“門聽”的。《古今詩話》認為這兩句詩是當(dāng)時在靈隱寺出家為僧的駱賓王代作。韜光庵的知客廳過去曾掛有此聯(lián),西湖十八景之一的“韜光觀?!泵Q即由此而來。
(4)捫(mén):摸,這里是“抓住”的意思。刳(kū):剖開;挖空。
(5)夙(sù)齡:過去的歲月,這里指年輕時。尚:喜愛。遐異:遠處奇異的景色。搜對:搜尋到后,可以對景欣賞。滌:清除、去掉。煩囂:嘈雜擾人,這里喻指塵世的煩惱。
(6)天臺:指浙江東部的天臺山,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素有“佛國仙山”之譽。石橋:即石梁,位于天臺山中方廣寺前,銜接兩山,長約七米,寬不到一尺,有飛爆瀉入梁下,十分壯觀,“石梁飛爆”為天臺八景之一。
【賞析】
這首詩寫靈隱寺周圍的山水景色,大約是宋之問貶越州時所作。詩的開篇起勢突兀,先寫飛來峰山勢之雄奇高峻,鷲嶺即指飛來峰,岧峣形容山勢高峻的樣子。接著寫從靈隱寺的樓上縱目遠眺,可見海上日出,而寺院的大門又正對錢塘江,可以觀賞著名的錢塘大潮,足見靈隱地勢之高峻,視野之開闊。這里的寫寺已明顯超出了靈隱本身的范圍,將飛來峰、錢塘江乃至東海都聚納過來,形成壯闊的詩境。隨著廣闊的視野,詩人進而馳動豐富的想象,寺中桂子飄香,似乎是月亮中仙桂的香氣從天外飄來,這就為前面的寫景涂抹上靈異的色彩,靈隱寺的境界也就幻化為超凡脫俗的仙境了。在這神異之境游覽,自然也就帶有了脫俗的情趣,試看詩人“捫蘿”、“刳木”以“登塔”、“取泉”,不已十分逼真仙人的舉動了嗎?這首將雄闊的景象、神奇的境界與靈異的情趣揉合起來,構(gòu)成一首獨特的山水佳構(gòu)。詩歌用清新自然的語言描繪了飛來峰和靈隱寺那充滿靜穆空靈色彩的景觀。山與寺相映生輝,美麗的傳說、神奇的向往,使得詩歌意境悠遠。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極為開闊壯麗,氣勢雄偉,對仗工穩(wěn),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不過,詩一出名,各種各樣的傳說也就紛至沓來。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載,“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游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郁岧峣,龍宮隱寂寥?!吹孟侣?lián)。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υ唬骸尾坏馈皹怯^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薄畣柦K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云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寺,看余渡石橋。’僧一聯(lián),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老僧即駱賓王也?!边@就把這兩句的版權(quán)交給駱賓王了。
【作者簡介】
宋之問(656-713),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進士,武后時任尚方監(jiān)丞,后因諂附張易之被貶瀧州參軍,不久逃歸。中宗時入選修文館學(xué)士,后又被貶越州、欽州,最終被賜死。宋之問的詩與沈佺期齊名,世稱“沈宋體”,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明人輯有《宋之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