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也就是道衍和尚,這個幾乎可以定奪朱棣是否拿下大明江山的人,一生都是個迷,是個傳奇。朱棣打下江山,論功行賞,首推第一功就是姚廣孝,當官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又成為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不僅如此,姚廣孝還參與了《永樂大典》以及《明太祖實錄》等書的編撰工作,人稱“黑衣宰相”。
姚廣孝這個人十幾歲就出家為僧,卻拜了個道家?guī)煾担〞躁庩栃g數,透徹佛,儒思想,學貫古今,文學造詣極高。這樣一個博學多識的人,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即便是不做官,也一定是名學問大家。但是道衍和尚并不是普通的和尚,他有一個出仕的心日漸強烈,他渴望有一番天地施展自己的抱負,他想驗證一下自己那雙洞察世事的雙眼能否變換乾坤。
洪武年間,道衍就被朱元璋召入宮,但是并未授官職,而是獲賜僧衣。這當然不是道衍的初心,不過,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洪武十五年,馬皇后死了,朱元璋召高僧隨侍諸王,誦經念佛,道衍也在其中。也是從這,道衍和當時的燕王朱棣也就是后來的明成祖一見如故。據說道衍對朱棣說,要送他一頂白帽子,隔我們現在來說,這不是妥妥罵人嘛,詛咒人家家里死人啊??上н@是帝王家,朱棣也不是小孩子,心想自己是王,王上加白,皇字!朱棣大驚,覺得這個人不簡單,就把他帶回了北平,其實朱棣早有帝王的心思。
道衍的偶像是劉秉忠,這個人就是道衍內心深處的映刻,同樣是僧人出身,成就一番大業(yè),位極人臣。道衍就是想做這樣的人。如今就有這個機會,他看出朱棣的野心,朱棣也愿意接納自己,他也了解朱棣如今的處境,朱棣是個庶出,順位登基是不可能的,只有一個辦法,搶!
于是隨著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登基,一連串的削藩接踵而來,道衍知道,機會來了。為了堅定朱棣造反的決心,道衍還讓曾經給自己相過面的袁珙給朱棣分析一下形勢,給朱棣打一劑強心劑。提到這了,之前袁珙也給道衍相過面,是這么說的,三角眼,有嗜殺之相,然而是個和尚,更有輔國之相。道衍倒是對這個評價很開心。于是在道衍的推波助瀾下,朱棣終于起兵。
靖難之役期間,道衍跟燕王世子也就是朱高熾留守北平,一邊固守城池,擊潰朝廷討伐官兵,一邊給朱棣出謀劃策,為南伐之事運籌帷幄。當燕王不得濟南,道衍又讓朱棣繞道,后來直取南京城,并為朱棣提供許多謀略,當然,朱棣也有不想聽的,比如殺方孝孺一事。
后來的論功行賞就是文章開頭了。道衍本人無心官場,以至于后來都是白天去穿上官府去上朝,下朝就回到廟里當和尚,朱棣對他也是敬重有加。既然道衍不求這些,那么他為什么處心積慮要造反?
愚以為,首先,姚廣孝是一個文化人,普天下的讀書人都希望自己的文采被人賞識,為伯樂所知。即便姚廣孝出家早,但是出家人也有自己的追求,他超脫不了自己的內心,依然想實現自己一身抱負。這是古代環(huán)境,思想決定的。
其次,姚廣孝內心是一個渴望得到內心滿足的人,舉個例子,小孩子讀書,目的是為了上好大學,得到好工作。姚廣孝努力豐富自己,學貫古今,各家學術,目的是什么呢?如果硬要拿出一個理由,那就是造反吧,一個不想當大官的和尚不是一個好老師。就是要造反,就是要扭轉乾坤,別無所求,這便是內心強大的姚廣孝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