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輩子走過了不少地方,也品嘗過許多的面食,北京炸醬面、河南熱干面、山西拉面、刀削面、鎮(zhèn)江鍋蓋面等等,風(fēng)味各異,也各具特色。然而我最鐘情的,還是家鄉(xiāng)的“東臺魚湯面”。
東臺魚湯面,為東臺名點,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距今已有250多年歷史。相傳乾隆年間,東臺有一家開面館的老板,一天無意間在街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來的賣面條的小攤點,便去買了一碗。端在手上一看,只見面湯濃厚雪白,一會兒功夫,湯的表面就結(jié)了一層薄膜。嘗了一口,又鮮又香,比自己店里的不知要強多少倍。老板心里一動,便向攤主細細詢問。原來,那攤主竟是來自皇宮的御廚,因觸犯了御膳房的條規(guī),被逐出了皇宮,無奈之下挑個面點小攤,四處流浪。老板聽說這竟然是一道御膳,心道難怪如此美味,連忙將攤主請到店中,任他為掌廚。經(jīng)過御廚親手調(diào)制的魚湯面,凡嘗過的顧客都贊不絕口,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四鄉(xiāng)八鎮(zhèn),遠近聞名。“魚湯面”就此成為東臺享有盛名的一道地方名點。
東臺魚湯面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湯,其他地方的面湯一般是清湯、雞湯、蝦皮湯、骨頭湯等,而東臺魚湯面制湯的主要原料是鱔魚骨和鯽魚。其做法是,先將鯽魚洗凈,不留殘血。將豬油下鍋燒至八成熱,放魚入鍋煎炸,起酥撈起,不能炸焦。再將鱔魚骨洗凈后放入鍋中,用少量豬油煸透,再將炸酥的鯽魚與鱔魚骨一同入鍋加水煮沸,待熱湯滾沸后,再改用小火,慢慢熬煮出稠湯,以蔥酒去腥,再用細篩過濾清湯,放入少許蝦籽,方可算制作成功。用此法熬制出的面湯,湯白汁濃,滴點成珠,清爽可口,特別鮮美。
吃東臺魚湯面,如何點面也有說法。如果客人說“老板,來個大湯小面”,就是說面條要少放,湯要多,以喝湯為主,如果是“老板,來碗壯面”,吃面的定是年輕人,面條要硬一點,反之,如果要吃軟一點的面條,客人就會說“老板,來一碗養(yǎng)面”,意思是面條熟了在鍋里再養(yǎng)一養(yǎng),遲一點起鍋,點養(yǎng)面的基本多是老年人。
以前吃魚湯面,沒有什么澆頭,就是用青蒜或是芹菜、香菜切成末,在面條上灑一點,起香,如果在餐桌上放一點精鹽、胡椒粉和辣椒醬,由客人自己調(diào)味,就很好了。現(xiàn)在隨著飲食條件不斷改善,魚湯面的蓋澆也越來越豐富了,有雪菜肉絲、土豆肉丁、荷包蛋、小排、大排等等,不一而足,品種繁多,滿足了食客的不同需求。
東臺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能,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經(jīng)常食用,可強身健體。這是因為東臺魚湯面在湯料上,選擇了野生鯽魚和鱔魚骨作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的特點。食后不上火、不口干,營養(yǎng)豐富,符合當(dāng)代人所追求的膳食養(yǎng)生的要求,常有“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之說。
這就是我最鐘愛的魚湯面,“吃一碗,想三年”的東臺魚湯面。
作 者 簡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