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山西博物院 金勝趙卿

?金勝趙卿

升鼎

這組出土于趙卿墓的升鼎,共7件,高分別為45、40.5、37、35、31、28、26.5厘米,口徑分別為45、40.5、37.5、35、31、28、24.4厘米,腹徑分別為48、43.5、40.5、38.5、36、34、30.2厘米。大小相次成列,器形和紋飾基本一致,紋樣隨鼎體的減小略有減少。升鼎是盛放祭品的鼎,根據(jù)鼎內(nèi)所盛牲肉的類別,趙卿墓升鼎屬牛、羊、豬“三牲”齊全的“太牢”或“大牢”規(guī)格,依據(jù)當(dāng)時的禮制只有天子或諸侯才能使用。

虎頭匜

匜是古人在宴享時進行沃盥之禮注水的器皿,與盤組合使用。這件虎頭匜造型威猛,流作咆哮的虎頭狀,體似圓瓢,深腹,下承一對有蹼趾的足。此匜前端裝飾咆哮虎頭,呈現(xiàn)出虎嘯的王者氣勢,象征著王侯公爵的權(quán)利和威嚴(yán),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虎頭匜的提梁也是一只變型的老虎,后面還有一直立虎形足。形態(tài)惟妙惟肖,藝術(shù)造型極美,充分反映了西周時期工匠們的智慧。

匏壺

這件匏壺為盛酒器。壺蓋為圓雕立體的鷙鳥形捉手,鳥喙大張,雙目圓睜,全身精雕羽翎紋,層次分明,爪抓著兩條奮力掙扎的小龍。鳥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壺體母口內(nèi)。壺頸長而側(cè)傾于一側(cè),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銜一環(huán),有鏈條與蓋鳥尾連接。壺口沿下飾一周绹索紋,腹部飾4組乳丁蟠虺紋帶。


匏壺為戰(zhàn)國至漢代流行壺式之一,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另有專家考證,匏壺外形隱喻“匏瓜星”的星座結(jié)構(gòu),匏壺的造型蘊含了古人對匏星的認(rèn)識。

匏瓜,在古文中常指歪嘴葫蘆。匏壺的造型與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中的“匏瓜星”或許有更直接的關(guān)系。

夔鳳紋鑒

夔鳳紋鑒于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共出土4件,形制、大小、紋飾相同。夔鳳紋是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傳說中的鳳凰為幻構(gòu)的神鳥,以雉雞、孔雀等為雛形,臆想出來的夔鳳。青銅鑒流行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時期,常以盛水或盛冰,此鑒出土?xí)r有壺置于內(nèi),可能是壺中盛酒,鑒與壺的間隙盛冰,以保持酒的清醇。鑒也可用于沐浴,《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的記載。蓮蓋夔龍紋方壺

趙卿墓共出土4件蓮蓋夔鳳紋方壺,形制、大小、紋飾相同。壺出土?xí)r置于銅鑒內(nèi),與鑒配套使用,為大型盛酒器。


此壺呈方形,器蓋似華冠,上置8瓣蓮花,束頸,頸部附一對生動活潑的獸耳,鼓腹,器身飾蟠龍紋,腹部飾十字環(huán)帶紋,環(huán)帶的中線隆起,形成尖棱,增加整器的立體感,是不可多得的春秋時期的藝術(shù)珍品!

立耳鳳螭足羞鼎

鼎盛、鼎鼎有名、一言九鼎,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語,都和鼎有關(guān)。歷史上,鼎被視為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是傳國重器。鼎的造型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是一類陶制炊具。進入青銅時代,青銅鼎更是成為祭祀儀式中用最重要的禮器。周代奉行禮制,據(jù)記載,青銅鼎按使用目的不同,可分為三類,即鑊鼎、升鼎、饈鼎。饈鼎是用來為食物調(diào)味的用具,因鼎內(nèi)有各種調(diào)好滋味的食物,故而稱為饈鼎。作為實用之器的鼎,常常在墓葬中作為陪鼎使用,并不代表等級和禮制。盛放滋味備至“庶羞”的銅鼎,相對于盛放“不致五味”大羹的正鼎而言,稱之為“陪鼎”。按照《儀禮》等記載,正鼎是太牢九鼎或七鼎可陪饈鼎三,正鼎是少牢五鼎可陪饈鼎二,正鼎是牲三鼎或特一鼎者,只陪饈鼎一。 據(jù)《周禮》對“羞”的記載和注解,饈鼎盛煮加五味牲肉的,是周代貴族進食所用之鼎。

鑊鼎

鑊鼎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饗等重大禮儀活動中煮牲肉的飪食器,造型一般較大。這件鑊鼎出土于趙卿墓,高93厘米,口徑102厘米、耳間距129厘米,是迄今所見東周時期最大的青銅鼎,從它龐大的體型來看,應(yīng)當(dāng)是煮牛用的“牛鑊”。


青銅器以模范澆鑄法鑄成,就工藝而言,越大越難鑄造。鑄造這件鑊鼎,首先要將銅、錫、鉛按比例熔煉成銅水,再進形澆鑄。如果金屬配比不當(dāng),銅水就無法在陶范中“跑”完全程,最后以失敗告終。請仔細(xì)欣賞,這件鑊鼎不僅僅體量龐大,更有無數(shù)極盡精美的紋飾,說明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已經(jīng)十分成熟。

青銅豆(一組)

青銅豆,作為禮器在古代貴族或君王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diào)味品。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作為禮器與鼎、簋、豆、簠、籩、鼎、铏、盨、罍、爵等配套使用。古代貴族或君王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diào)味品。


商周時豆多淺腹,粗柄,無耳,無蓋。春秋戰(zhàn)國時豆的形制較多,有淺盤、深盤、長柄、短柄、附耳、環(huán)耳等各種形狀,上有蓋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時,豆也常以偶數(shù)出現(xiàn),按尊卑長幼,亦有數(shù)量多少之分。《禮記 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趙卿墓出土豆共計14件,高柄豆2件,方座形豆4件,蓋豆8件。方座形豆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高19厘米,口徑18.4厘米


青銅豆,作為禮器在古代貴族或君王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diào)味品。


方座豆共出土4件,形制、大小,紋飾相同。平沿,折唇,斂口,束頸,腹部圓收成圜底,四環(huán)形耳,下接喇叭形圈足與方座連接。頸部飾粗綯索紋,環(huán)耳飾回紋和貝紋,腹部飾蟠虺紋兩周,方座四壁飾“S”形蟠螭紋。此豆下承方座,是為了器體沉穩(wěn),形制較特殊。




淺盤高柄豆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高19厘米,口徑18.4厘米


盛食器。共2件,形制、大小、紋飾皆相同。平沿,唇較厚,直壁,淺盤平底,束腰高柄,上粗下細(xì),下接喇叭形圈足。盤壁裝飾一周夔鳳紋帶,圈足上裝飾有一周绹索紋。青銅豆出現(xiàn)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豆可盛放調(diào)味品,也可以做為禮器使用,常以偶數(shù)組合使用。




粗虺文蓋豆、細(xì)虺文蓋豆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豆蓋中央置圓形捉手,捉手中空,子母口,圓鼓腹。蓋豆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細(xì)密繁縟的蟠虺紋,首尾相交且群虺纏繞;另一類是簡潔生動的夔龍紋,首尾相接而身軀卷曲呈s狀。


趙卿墓車馬坑戰(zhàn)車模型

趙卿墓隨葬車馬坑面積約110平方米,出土戰(zhàn)車16輛,戰(zhàn)馬46匹,由北向南依次排放。由于2500年以來,當(dāng)?shù)氐耐寥拉h(huán)境相對比較穩(wěn)定,木頭朽爛以后形成'中空’環(huán)境,細(xì)土逐漸滲入,最終變成了'土車’。出土?xí)r,車馬坑的埋葬十分講究——所有的16輛車都是“倒”放著的,車箱著地,車輪懸空。正因為這樣與眾不同的埋葬方式,使得其得以完整保存下來,車身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清楚,木條綁扎痕跡依然清晰,幾乎所有車輪都保持了正圓形,車體一些部位甚至還保留有2000多年之前的漆皮!而46匹古代馬的遺骸除個別部位腐朽殘缺外,整體狀況良好。是了解春秋時期戰(zhàn)車的寶貴資料。


根據(jù)車輿形制的差異,可分為圓形輿和方形輿兩種。圓形輿僅一輛,位于北邊一列車的隊首,為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這些車,各有用途,如墓主人的專用車為“安車”,軍官的指揮車“輅車”,田獵所用的“田車”以及其他車輛。 


趙卿墓車馬坑還出土有200余件車馬器,如:害、鐸、鈴、轅首飾、馬銜、當(dāng)盧等。龐大的車馬坑,眾多的車馬器,使我們看到了戰(zhàn)旗烈烈、戰(zhàn)火熊熊、車轔轔、馬蕭蕭的戰(zhàn)爭場面和趙簡子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大將風(fēng)度。

銅氈帳頂

這件銅氈帳頂為生活用具。器為傘形,上端為圓弧形蓋,下接扁平圓柱空心體,周邊有一周方孔,上鑄半圓弧環(huán),環(huán)銜鴨形扣,扣可隨意活動。


據(jù)文獻(xiàn)記載,墓主人趙鞅曾多次建立軍功,在行軍打仗或是出行狩獵時,會使用這樣的銅氈帳頂迅速搭建起一頂帳篷。青銅帳頂四周的環(huán)扣可以通過繩索勾勒并固定帳篷的骨架,方便實用。此設(shè)計既有鮮明的蒙古文化特征,又方便野外扎營的便攜式功能。


炭盤、鏤空簸萁形格、銅耙

炭盤、銅耙、鏤空簸箕形格


這一套為取暖的用具,炭盤盛火,格與扒是炭盤的附屬工具,格的用途是轉(zhuǎn)移火種和添加木炭,扒則用于鉤炭。


盤為斂口,直壁,雙環(huán)形耳連接提鏈,圜底,下承三獸蹄足。盤體無紋飾,僅在獸蹄形足根部裝飾線刻獸面紋。


格為簸箕形,直壁,平底,后接六棱形彎柄,銎部為虎首形,虎張口上昂,底鏤空裝飾6只變形鳳鳥紋,箕側(cè)鏤空菱形紋飾。


扒為鏤空扇形,前端有4個彎鉤,后接長柄,前細(xì)后粗,有銎口,可裝柄。這件青銅扒可不是用來撓癢癢的“老頭樂”,而是用于鉤炭的扒手。


編镈、編磬

趙卿墓出土的樂器,由19件銅編镈和13件石編磬組成,保存較好,音色完美。依《周禮》屬諸侯之禮。


所謂镈,即大鐘,由鈕鐘演化而來,此組編镈可分兩組,其中五件為一組,另十四件為一組,皆為雙音鐘。體呈合瓦形,正視近似梯形。鈕作雙虎噬螭形,虎昂首,卷尾。五件組舞部飾4組“S”形蟠螭紋帶,篆部飾“S”形夔鳳紋帶,兩篆間有36個團螭形鐘枚,每面18個。鼓部飾龍獸相搏紋,獸口緊咬龍身,兩側(cè)有夔鳳紋與龍體相交纏。十四件組鐘的舞部、篆部、鼓部飾蟠虺紋,兩篆間有36個團螭狀枚,每面18個。經(jīng)測音分析,此套镈音色純正、洪亮優(yōu)美,合律,擴展到了四個半八度,共38個音。


與編镈匹配的還有一套13件的石磬。是中國古老的石制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磬石”音。此套樂器可演奏《康定情歌》等民歌,音質(zhì)完善、響亮悅耳,由此改變了“镈只能擊節(jié)奏而不能演奏旋律”的定論。镈體設(shè)置音脊,有效防止了復(fù)音鐘、镈的余音滋擾問題,從而填補了我國古代樂器史上的一項空缺。



蟠蛇紋鏤空鼎

這件鼎附耳折邊,弧腹平底,下承三個獸蹄足,鼎腹有內(nèi)外兩層。頂腹外層是在鼎頸和底之間附加的,為兩周鏤空蟠蛇紋,頭部高昂、身體卷纏似游動的群蛇;內(nèi)層即鼎腹,足根部飾獸面紋。此鼎鑄造工藝極為復(fù)雜,非傳統(tǒng)鑄造工藝能做到,可能是采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而成,代表春秋時期我國青銅鑄造工藝新水平。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zāi)H咳刍魇?,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nèi)澆灌溶液,便鑄器而成。

銅犧立人擎盤

這件銅犧立人擎盤出土于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墓地?!盃蕖笔枪糯鷮漓胨蒙蟮姆Q謂。此“犧”綜合了多種畜禽的體貌特征,牲體滿飾花紋,裝飾細(xì)膩而精美無比,花紋十分清晰。犧背上立人,面目清秀,束發(fā)垂脊,身穿右衽長袍,雙手前伸環(huán)握一圓柱,柱頂有一圓盤,盤底以鏤空蟠虺紋裝飾,圓盤以圓柱為軸,可以靈活轉(zhuǎn)動。它是一件貴族使用的器物,造型奇巧,紋飾精美,體現(xiàn)了三晉青銅鑄造工藝的卓越水平。


高柄小方壺

高柄小方壺共2件,大小、形制、紋飾相同。高28厘米,最大腹徑8.9厘米。于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器物造型修長挺拔,紋樣精美。蓋頂蓋面正中飾有兩條相交的龍,昂首卷尾,其中一條龍加繪黑線,以示雌雄之別,似寓伏羲和女媧,也是較早見到的“卍”字形態(tài)。壺柄神鳥圖案或昂首闊步,或引頸長鳴,寓意深奧。


器表有一層黑褐色的涂料,充填在網(wǎng)格和花紋中間的凹處,整個器物呈現(xiàn)出一種鑲嵌的藝術(shù)效果,精致典雅。經(jīng)研究,這些涂料是石英、長石、褐鐵礦、錫石、孔雀石等礦物的混合物。

臥羊琴軫鑰

這件琴軫鑰是用來調(diào)節(jié)古琴琴弦松緊而調(diào)音的工具。它底部向內(nèi)凹可套合弦柱,細(xì)長的鑰匙手柄造型像獸腿;頂部是一只收著尾巴蹲坐的圓雕臥羊,羊口下垂著胡須,類似山羊。此器有北方草原氣息,形象多見于中、西亞古文化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這件器物玲瓏精致,既是珍貴的藝術(shù)品,同時又是研究古代弦樂器的重要資料。

金銀錯

金銀錯也叫錯金銀,即在銅器上用金銀絲(或片)鑲嵌出紋飾或文字,然后用錯石在器表磨錯光平。它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工藝。其藝術(shù)特性是用引嵌的技法形成金銀線圖案或文字,改變模鑄紋飾的呆板和拘束,突破傳統(tǒng)的圖形對稱形式。內(nèi)容多故事題材片段描寫,豐富活潑。


錯金帶鉤


錯金帶鉤為生活用具。共2件,形制、大小、紋飾相同。琵琶形,六棱體小平面鉤首,蘑菇鈕,三棱形鉤體,錯金花紋,側(cè)為七組細(xì)線卷云紋,花紋粗細(xì)相間,制作十分精致。兩組花紋之間以小“十”字紋隔開,最下面飾一細(xì)線條的錯金心形紋。帶鉤是束腰皮帶一端的掛鉤,也稱鮮卑和師比頭,最初為北方草原民族使用,使用時鉤鈕與皮帶一端相接,鉤首與另一端相扣。


錯金舟


195年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出土。盛食器。帶蓋,蓋頂有喇叭形捉手。圓腹,兩側(cè)有環(huán)形雙耳,下承喇叭形高圈足。通體錯金夔龍紋、蓮瓣紋、垂葉紋、斜角云紋等。此器紋飾精美,工藝考究,線條細(xì)膩流暢,為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最高制作技術(shù)水平。

鑄銅遺址

您知道幾千年前精美的青銅器是怎么做出來的嗎?


在晉國的晚期都城——侯馬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型青銅器的制作工廠,遺址面積近5萬平方米,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加工廠遺址,很有可能是晉國晚期制作青銅器的大作坊。在鑄銅遺址中,出土陶質(zhì)模具數(shù)萬件,可辨者在1000塊以上。大多東周晉式青銅器器形和紋樣都可在這些模具中找到,不少流失在海外的晉式青銅器也因此得以確認(rèn)。


這些就是侯馬鑄銅遺址出土的模、范和刻范工具。模的紋飾向上突出,為陽紋;范的紋飾向內(nèi)凹陷,為陰紋。制作銅器時,首先,工匠們用篩選出來的陶泥先制成模,然后利用模做出范,再把內(nèi)范和外范組合起來,進行青銅的澆鑄。等到銅液冷卻凝固后,只有將陶制范具敲碎,才可以取出制作好的青銅器。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模范”,就是來源于古代青銅器制造的“?!迸c “范”。


侯馬陶范是研究晉國青銅器品類、工藝、風(fēng)格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侯馬陶范是研究晉國青銅器品類、工藝、風(fēng)格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饕餮銜虺紋鐘鼓模


鑄銅陶模。整體為長方弧形,兩塊組成一個獸面,采用浮雕技法雕刻,為編鐘的鼓部紋飾模。圖案為饕餮銜虺紋,獸面雙目突出,唇上卷,獠牙尖銳,獸爪緊抓兩只小蛇,張口咬住小蛇的前部,表情兇惡無比。獸體以“S”形向外展開,又與“S”形虁鳳紋相交纏。


虎形器外范


鑄銅陶范。為長條形復(fù)合范,由兩塊外范組成一個虎形待鑄型體,拼合時由榫卯定位,澆口處于虎形尾部,呈漏斗狀,可以確定為直立狀澆鑄?;埧冢眢w略曲,四肢伏地?;⑸盹棽萑~狀云紋。




                  晉國霸業(yè)·結(jié)語


晉與三晉的歷史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韓、趙、魏三國相繼被秦兼并,期間的800余年,晉人的活動范圍從最初的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擴大到擁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內(nèi)蒙古、山東、陜西的一部分。參觀完展廳,相信晉與三晉離我們不再遙遠(yuǎn),而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有過的豐功偉績,留給我們的無限思索也會越發(fā)清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禁止外展的中國文物[38P]
青銅器的裝飾紋樣
青銅器欣賞(1-2)
雜談 | 夔紋飾的由來
山西侯馬鑄銅遺址所見仿古紋飾試析
中國古代酒器欣賞 (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