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疫情常態(tài)化下,長時間居家隔離使人們積壓已久的負面情緒不斷攀升到新高點, 心理問題儼然已成為疫情次生災害的一部分。那么, 家長如何不被焦慮、抑郁等情緒操縱,同時幫孩子進行“心理抗疫”?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特聘教授岳曉東表示,一方面 家長不僅要照料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還需優(yōu)化親子陪伴模式。另一方面,還要幫孩子 未來回歸學校, 做足心理層面的準備。只有從此時此刻、力所能及的積極轉變入手,與之相連的美好未來才會如約而至。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lián)”。
文丨享耳編丨May
疫情進入第三年,但掀起的陣陣波濤,從未停息。
不計其數(shù)的人們,接連受困在家的方寸之間,一同被桎梏的還有人心,充斥著無處發(fā)泄的負面情緒—— 據(jù)世衛(wèi)組織報告,相比疫情之前,全球焦慮癥患者每年增加25%(接近一億人),抑郁癥患者增加了六千萬人。
不僅如此,這股憋悶的“心火”還時常戴上面具,偽裝成看似不沾邊的各種行為,頻繁出沒于被迫24小時營業(yè)的宅家生活中。
尤其在有孩子的家庭中,這一點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
家長焦頭爛額地摸索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之道;
雞飛狗跳的陪讀、劍拔弩張的親子關系又回來了;
還有孩子三心二意、注意力低下的學習狀態(tài)……
在疫情的放大鏡下,這些面具的裂痕也被完全暴露,精準拿捏。 而面對一團亂麻的現(xiàn)狀,諸多家長深感無從下手、動彈不得。
甚至在解封后,“心火”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如影隨形——家長對疫情仍心有余悸,被焦慮、抑郁等情緒裹挾;孩子雖回歸校園,但是渙散的注意力和熟悉又陌生的社交可能使孩子適應不良,產生挫敗感。
那么,在疫情常態(tài)化下,家長如何不被“心火”操縱,同時幫孩子進行“心理抗疫”?
外灘君特地請教 岳曉東教授,他是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特聘教授、博導,哈佛心理學博士、香港心理學會會士。
岳曉東教授
在岳曉東看來 ,與其關注人們各種行為的表象,不如關注底層問題,也就是疫情之下人們的心理狀況。
面對心理問題已成為疫情次生災害的一部分,我們只有從此時此刻、力所能及的積極轉變入手,與之相連的美好未來才會如約而至。
此刻就是未來。作為家長,我們不僅得照料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同樣也要優(yōu)化親子陪伴模式,還需為孩子未來回歸學校做足心理層面的準備。
警惕焦慮、抑郁的“膨脹”,
家長需“隔離”出時間安撫自己
在居家至少50多天后,近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宗明表示,綜合專家研判分析,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將全面恢復上海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雖然解封有了盼頭,但“循環(huán)”還要持續(xù)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 人們一直以來積壓的負面情緒,也在此刻攀升到了新高點。
岳曉東表示,長期封閉的人們要警惕 焦慮、抑郁的“海綿效應”——如同海綿吸水越來越多,人們也一直累積著無法化解的負面情緒。當累積量觸達個體所能承受的臨界值,人會變得易被激惹,甚至在家中爆發(fā)矛盾沖突。
其實,疫情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大白們,也要注意維護好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為他們很容易成為市民們負性情緒的發(fā)泄對象。
圖片及數(shù)據(jù)來源:照路明
家長也是如此,這些無形、沉重的海綿,很多時候不僅壓在了心底,也不自覺染上了眉頭。
可孩子不但能敏銳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變化,還會如同復印機似的,將從父母那里感受到的負面情緒,一幅又一幅地復印在自己每天的生活中。
所以, 當務之急是家長要為自己的情緒松綁,把海綿里的焦慮、抑郁擠掉,輕裝上陣。
怎么做呢?岳曉東曾在2年多里4次往返香港,累積接受了兩個多月的隔離。
獨自在酒店時,他看完了三年前買來一直沒看的幾本書,還整理了新書的文字稿。他用自己喜歡的閱讀和寫作,來打發(fā)無聊的時光。
“當然,與大家不同的是,我的隔離生活是有備而來的,但大多數(shù)人是毫無準備的?!?/p>
不過循著同樣的思路,家長也可以化解負能量。
我們維持正常生活節(jié)奏的同時,不妨“隔離”出專屬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追喜歡的劇或綜藝,看買來還沒看過的書,完成健身計劃……只要是能宅家進行的個人愛好,都可以趁此機會實現(xiàn)。
為千篇一律的宅家循環(huán),用“加法”注入點新鮮感。
如此一來,居家生活也就沒那么難熬了,整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也維持在一個較為平穩(wěn)的水平。
不僅自己松弛了下來,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也有了喘口氣的時間。
解封在即,我們更要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避免負能量“傳染”給朝夕相處的家人,把疫情對心理的不良影響盡可能最小化。
“神獸”成“困獸”,
“ 家長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要多加留心?!痹罆詵|補充道。
正處成長階段的“神獸”,本來需要更多的人際交往、戶外活動,如今卻被圈在家中成“困獸”,怎一個煩字了得?所以情緒一時低落也正常。
不過,具體孩子的哪些表現(xiàn),需要特別關注呢?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去年對我國約30萬中小學生調查后發(fā)現(xiàn),在疫情導致的社會封閉情況下, 學生們通常會出現(xiàn)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興趣,社交沒有能力,生命無意義感的現(xiàn)象。
另一項研究進一步表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學齡前兒童可能會變得哭鬧、黏人;
學齡期兒童可能會緊張、害怕,反復詢問家長疫情的事情;
青少年可能會表現(xiàn)出擔心、煩躁、發(fā)脾氣,有些孩子可能會花大量時間看疫情的相關新聞,有的孩子可能表現(xiàn)為話少、笑容少;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飲食和睡眠都可能會受到影響,如食欲變差,失眠,做噩夢等。
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些表現(xiàn),并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岳曉東建議家長及時向專業(yè)的心理從業(yè)人員進行求助。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一項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青少年患新冠病毒對其長期心理健康的影響,甚至比成人的更高。
對于不幸感染新冠的孩子而言,家長要做好準備,長期關注孩子心理及行為表現(xiàn)。
優(yōu)質陪伴vs劣質陪伴,
差異在于誰的需求得到滿足
去年雙減后,關于家長陪作業(yè)怒火攻心的網(wǎng)絡段子,基本銷聲匿跡。
可誰也不曾想到,隨著今年疫情的反復,親子陪伴以緊密的方式重現(xiàn)了。
與“神獸”在同一屋檐下,每日時長猝不及防拉長至24小時,考驗著萬千家庭的親子陪伴模式。
因此,與其在疫情期間頻繁爆發(fā)沖突,家長不如以此為契機,與孩子共建優(yōu)質的親子關系。
作為父母,安撫好自己的負面情緒,防止波及到孩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幫助孩子改善心理“亞健康”,然而這其中有一個隱含前提—— 優(yōu)質的親子關系。
那么,什么樣的父母陪伴模式,才算是優(yōu)質呢?
在一直倡導“優(yōu)質陪伴”理念的岳曉東看來, 衡量陪伴的品質有兩個維度,陪伴時間的多少以及陪伴效果的有無。
依照這樣的維度切割,父母的陪伴模式劃分為四種類型:優(yōu)陪、良陪、劣陪、差陪。
父母的四種陪伴模式
聚焦到上海疫情之下,實際上大部家庭是優(yōu)質陪伴和劣質陪伴這兩種模式。
確實,陪伴時間可量化、好判斷,但是陪伴效果的有無如何衡量呢?
“ 簡單說來,就是孩子缺什么補什么。家長有慧眼,能透過外在行為,看見孩子真實的內在需求,并對此進行滿足?!痹罆詵|表示。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劣質陪伴不在少數(shù)。很多時候,家長還沒弄清楚孩子的真實需求前,就妄加揣測,后續(xù)的滿足就更談不上了。
比如很多家長看見孩子鼓搗iPad,心里就煩躁不已,覺得孩子在玩,然后開始喋喋不休等一系列操作。
孩子拿著iPad只有玩這一種可能嗎?也許孩子在與同學交流,或者線上查資料?
歸根結底, 家長想要向“優(yōu)質陪伴”靠攏,第一步要覺察到孩子究竟缺的是什么。
另外,還要做到 第二步如何補,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家長要克制可能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自我需求,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孩子自由度。
很多孩子嫌家長啰嗦,說白了就是家長沒克制住自己的表現(xiàn)之一。
岳曉東有次和女兒說事情,自己說得正嗨時,女兒直接說:Go,talk to the wall(去,跟墻說去), 然后就掛了電話。
說到一半被掛斷,岳曉東郁悶不已。5分鐘過后,他又把電話打過去,上來對女兒說:I finished talking to the wall (我與墻說完了)。女兒接著說:那好,你從第2點開始說吧……
這次經(jīng)歷也讓岳曉東感受到:很多時候,家長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的啰嗦,但孩子可以。
啰嗦聽多了,孩子還會自發(fā)地屏蔽掉這些噪音,可家長接受不了,親子關系也就慢慢走樣了。
教育不是父母對孩子“我說你聽”。想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家長需要放下自己對啰嗦的需求,在乎孩子聽到什么勝于在乎自己說什么。
基于同樣的思路,遇上親子間有沖突,家長在理性宕機前先脫離現(xiàn)場,暫停休戰(zhàn)直至理性重新回歸,再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孩子的專注力、社交力持續(xù)走低,
“預熱”校園生活成關鍵
除去情緒的調試和親子關系,家長的還有另一個“心頭大患”——重返校園后,孩子會不會適應不良?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孩子宅家上網(wǎng)課將近2個月了,家長肉眼可見孩子專注力的下滑。上廁所、頻繁喝水、磨洋工……網(wǎng)課狀況百出,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
盡管避免掉焦慮、抑郁情緒的侵擾,很多孩子依舊自由散漫。
可他們早晚要回歸校園生活,那么如何拉回分散的注意力?
岳曉東表示,長期上網(wǎng)課導致的專注力下降是普遍現(xiàn)象,家長沒必要過分緊張。
同時,有心的家長還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有意識對孩子進行專注力訓練,來適應學校的生活節(jié)奏。
不妨從孩子喜歡且擅長的學科入手,循序漸進地增加專注時長,10分鐘、15分鐘、20分鐘……直到能夠堅持差不多一節(jié)課的時間。
另一方面,是適應學校的人際關系。在岳曉東看來,具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自來熟”外向的孩子,他們社交能力強大,家長們幾乎不用操心。
另一種是“慢熱”內向的孩子,他們需要先進行“預熱”,積攢人際互動的積極體驗,比如來自父母鼓勵,和熟悉的親戚、喜歡的朋友打電話、視頻。
只有攢夠了積極體驗,回到校園后,他們才有勇氣和信心和老師、同學熱絡起來,恢復到疫情前的熟悉。
我們不妨就從當下開始提升孩子的社交力,不僅豐富宅家的活動,還能為之后回歸校園,做好人際關系的鋪墊。
結 語
在采訪岳曉東的過程中,他反復強調道: 心思在哪里,時間在哪里,方法就在哪里。
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在零敲碎打的個案之下,反映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迷茫。
而當這些個案花費的心思和時間,匯聚成群體問題后,集思廣益下提煉出的方法,也就是解決的根本之道。
因此,外灘君歡迎家長在留言區(qū)分享: 宅家期間的親子故事,或自己的所感所想。讓萬千家長從你的故事中,汲取溫暖、明媚的力量。
關注外灘教育
發(fā)現(xiàn)優(yōu)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