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亦稱氣喘,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呼吸的頻率、度、節(jié)律失常。
氣喘一證,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主要包括西醫(yī)學(xué)中肺原性和心原性的呼吸困難。至于因酸中毒、喉部或氣管阻塞等原因所致者,一般不屬本篇討論范圍,但必須注意鑒別。
辨證當(dāng)分虛實兩類,實證病勢急,呼吸深長有余,呼出易,氣粗聲高,痰鳴息涌,脈數(shù)有力,治以祛邪利氣,分、熱、痰濁處理;虛證病勢緩,時輕時重,呼吸短促難續(xù);吸入困難,氣怯聲低,喉中如鼾,脈微弱或浮大中空,當(dāng)予培補(bǔ)攝納,補(bǔ)肺益腎,辨其陰陽施治。
按語:
(1)實證寒熱錯雜,虛證氣陰兩虛者,當(dāng)聯(lián)系施治。
(2)上盛下虛者,當(dāng)疏泄其上,補(bǔ)益其下。一方面疏邪利肺,泄降痰濁,寒邪伏肺者溫宣,痰熱蘊(yùn)肺者清化,痰氣壅結(jié)者瀉肺豁痰,降氣開結(jié);一方面補(bǔ)腎納氣,陽虛者溫養(yǎng),陰虛者滋養(yǎng)。并須衡量上盛與下虛的主次,適當(dāng)用藥。
(3)凡心肺陽氣衰于上,腎陽竭于下,孤陽浮越,喘逆、煩躁、心慌、汗出肢冷面唇發(fā)紺,脈象浮大無根,或者模糊不清,表現(xiàn)喘脫危象者,當(dāng)扶正固脫,回陽救逆??捎枞藚⒎?克,蛤蚧粉3克,沉香粉2克,紫河車粉3克,和勻吞服,日二三次。必要時并用參附湯送服黑錫丹。
喘證的辨證分型
(一)實證
(1)寒邪閉肺:
癥狀:喘急胸悶、咳而痰多,稀白起沫。惡寒重、或發(fā)熱、頭身
痛、無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脈象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平喘。
例方:華蓋散。
用藥:麻黃、杏仁、甘草、細(xì)辛、陳皮、白前、桔梗、金沸草。
風(fēng)寒表證重、加桂枝、紫蘇、生姜。
(2)熱邪壅肺:
癥狀:喘逆氣涌、鼻煽、胸脹、咳嗽痰稠或黃,身熱煩渴有汗。舌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宣肺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湯,桑白皮湯。
藥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黃芩、瓜蔞、射干。
加減:痰熱甚、痰黃有腥味、加魚腥草、海蛤粉。
(3)痰濁阻肺:
喘咳痰鳴有聲、痰多粘膩、咯吐不爽、胸部滿悶,食少,嘔惡、口粘不渴,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祛痰利肺平喘。
例方:三子養(yǎng)親湯,二陳湯。
用藥: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法半夏、陳皮、茯苓、厚樸。
加減:痰涌量多、不能平臥者加葶藶子;咳喘氣逆加紫菀、款冬花。
(二)虛證
(1)肺腎氣虛:
癥狀:短氣不足以息、動后喘甚。語言無力、自汗畏風(fēng)、怕冷、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舌苔白,脈細(xì)弱或沉細(xì)。
治法:補(bǔ)肺益腎,納氣平喘。
例方:平喘固本湯。
藥用:黨參、黃芪、冬蟲夏草、炙甘草、五味子、胡桃肉、補(bǔ)骨脂、坎臍、鹿角膠。
加減:
陽虛甚而畏寒面青、舌質(zhì)淡胖加黑附子、肉桂;
陽虛血瘀加丹參、紅花、桃仁;
腎虛水泛而身腫、喘悸配桂枝、白術(shù)、茯苓、或黃芪、防已、萬年青根;
沖氣上逆、氣從小腹上奔加紫石英、沉香;
咳逆痰多清稀加蘇子、款冬、法半夏、陳皮。
(2)肺腎陰虧:
癥狀:氣息急促,咳嗆、痰粘量少,虛煩、頰紅、口干,苔少,舌質(zhì)紅或光剝,脈細(xì)數(shù)。
治法:滋陰納氣平喘。
例方:生脈地黃湯。
藥用:北沙參、麥冬、五味子、訶子、大熟地、山萸肉、玉竹、冬蟲夏草、當(dāng)歸、龜板膠。
加減:
咳嗆痰粘加川貝母、桑白皮;
氣逆息促加靈磁石、沉香。
兼有氣虛加黨參或人參。
驗方:
(1)肺腎俱虛喘證(肺氣腫)用人參蛤蚧散加川貝、知母、桑白皮、桔梗、前胡、款冬花、杏仁、甘草、茯苓、陳皮、黨參、半夏,為蜜丸服用。
(2)哮喘驗方:人參、蛤蚧、紫河車、海螵蛸、地龍,共研末沖服,一次五克,一天三次。地龍止咳平喘。